高翔
摘 要:從黨的十八大把“友善”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國內(nèi)學界對“友善”的研究可謂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理論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通過介紹并梳理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借鑒,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友善;道德;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230-03
“友善”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友善”提升到了價值觀的高度。此后,國內(nèi)學者針對“友善”價值觀的內(nèi)涵、思想淵源、缺失的表現(xiàn)及原因、踐行路徑等一系列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富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遺憾。本文主要對當前“友善”價值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彰顯其優(yōu)點,揭示其不足,以期為日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一、關于友善詞源學意義及內(nèi)涵的研究
“友善”的內(nèi)涵是“友善”價值觀研究的基礎,也是迄今國內(nèi)學界在“友善”問題上研究最充分的領域。大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從人際交往的角度進行揭示。
首先,一些學者認為,友善的內(nèi)涵就是與人為善,在與人交往中心懷善念,對他人關心、愛護。黃東桂、何春燕、潘騰騰提到,友善觀就是關于友好待人、與人為善的根本觀點與根本看法[1]。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友善”也是有原則和界限的,李建華指出,友善是有來源的,因為人們追求善,才在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了友善。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友善價值會去相互促進、相互幫助[2]。焦國成也指出“友善”是有界限的,沒有原則的“友善”會起到助惡的作用?!坝焉啤奔炔荒懿环稚茞骸⒉槐媸欠?,也不能長袖善舞、四處討好[3]。其次,一些學者認為友善意味著志同道合和共同奮進。沈壯海指出,友善的內(nèi)涵應該包括幫扶互助、謙敬禮讓,雙方在志同道合的同時攜手奮進[4]。再次,還有學者將習慣性的志愿服務作為友善的最高境界。焦國成認為,善良不僅是對人友好、親切的態(tài)度,也不僅僅是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友善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是習慣性的志愿服務[3]。
此外,部分學者還認為友善意味著寬容與尊重,代表了一種心態(tài)與氣度。金炎認為,友善包含著關愛他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進而有助于人,這體現(xiàn)著人擁有寬廣的胸懷,要追求純凈、高尚的精神境界[5]。李建華也指出友善價值觀的兩大核心內(nèi)涵分別是尊重與寬容[2]。
也有學者從公民之間的倫理和社會秩序來理解“友善”。夏曉虹、李軼璇、孫大永指出,友善價值觀的內(nèi)涵包括與人為善、謙虛禮讓、和睦相處的態(tài)度[6]。
綜上所述,從友善價值觀的內(nèi)涵來講,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對友善內(nèi)涵的揭示比較全面,但是,專門針對友善的理論研究和探討的文章數(shù)量很少,能將友善這一傳統(tǒng)美德同我國當代社會實際緊密結(jié)合,對友善價值觀當代內(nèi)涵進行揭示的研究成果還比較有限。
二、關于傳統(tǒng)文化中友善思想資源的研究
在關于友善問題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友善”思想資源的挖掘,是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著力的重點。他們認為在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中蘊含有最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孕育著優(yōu)秀的精神基因,它們都包含擁有五千年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不斷壯大的動力和源泉。
首先,大多學者認同友善與儒家思想文化聯(lián)系緊密,大多從以下五個方面研究儒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資源。
有學者指出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愛之心”是友善價值觀的思想根源。袁濟喜在《友善:中國傳統(tǒng)美德之彰顯》中談到,孔子曾經(jīng)說過,友愛以仁義為基礎,先有仁義之心再將其上升為友愛[7]。武東生認為,友善就是要秉承仁愛精神做到與人為善、關愛他人[8]。王翠華談到,跟友善最接近的是儒家的“仁”或“仁愛”思想[9]。耿瀕也提到,孔子推行仁愛,就是把友善當作一種豁達的胸襟情環(huán)[10]。
有學者認為當代友善價值觀的適用范圍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交友”原則是一脈相承的。袁濟喜認為,仁義之心可以孕育出友愛的思想?!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高尚的人交朋友是有一定準則的。而小人的交友則是利益相交[7]。王翠華在《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中談到,孔子的“泛愛眾”和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思想為當代友善價值觀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9]。焦國成也提到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交友原則[3]。
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把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善”作為友善價值觀的價值指向。田曉彤提出,《孟子》當中有“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即品德高尚的人最高的境界是和別的人一起做好事?!洞髮W》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說君子之道在永無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把最高尚最善良的舉措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11]。武東生也指出,儒家的“與善為友”是仁愛思想的重要價值指向[8]。
部分學者強調(diào),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平等、尊重是當代友善價值觀的重要倫理意蘊。李楠、王磊認為,孔子提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做到尊重他人,體諒并善待他人,才能被對方的友好相待[12]。耿瀕也指出,在行事方式方面,以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思想基礎[10]。
還有學者揭示出“鄉(xiāng)愿”是友善的禁忌。焦國成在《作為公民道德基本規(guī)范的團結(jié)友善》一文中結(jié)合儒家對“鄉(xiāng)愿”的批判,他認為友善是有原則的,八面玲瓏、四處討好是小人之交,是一種偽友善[3]。
此外,還有學者從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中對友善的思想資源進行挖掘。有學者指出,在道教領域里,友善是貫穿一切的總理倫。袁濟喜認為,在道教思想文化里,友善得到了更好的詮釋。如老子提到的“上善若水”的道理。相比較儒家思想,老子更加注重友善的精神方面的內(nèi)容[7]。武東生在《“和而不同”、“推己及人”與團結(jié)友善》一文中提到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為如何友善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8]。還有學者對墨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資源進行研究。王翠華認為,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即為“友善”思想在墨家思想中的體現(xiàn)[9]。除此之外,李楠、王磊還指出近代學者辜鴻銘將國人的內(nèi)生的性格總結(jié)為人性的友善,它扎根在我們靈魂的最深處[12]。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立足于不同學派的主要思想,對其蘊含的友善的思想資源進行了挖掘。大部分學者著重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友善思想資源,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較為系統(tǒng),也較為全面。為我們?nèi)蘸蟮氖崂砉ぷ魈峁┝撕艽髱椭?。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一,專門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其他學派的思想來考察友善思想資源的成果比較少。其二,目前專門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友善”價值觀之間關系的成果數(shù)量還比較有限,并且在內(nèi)容上也多是羅列古籍中的語句,對各個學派中的具體思想與“友善”價值觀的思想資源之間的關系缺少細致、深入的梳理,為未來的研究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其三,從研究者的專業(yè)來看,從事中國思想史等研究的學者很少關注到這一論題,這也限制了研究的細致性和深入性。
三、關于當代社會友善缺失的表現(xiàn)及原因的研究
1.友善缺失表現(xiàn)的研究。在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多了利益訴求,少了道德考量,因而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道德冷漠,專家學者們認為,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就是友善缺失,是一種對他人行為不敏感、不理睬的麻木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主要可分為四種:一是社會道德敏感缺失。黃顯中認為,當前社會,公民的友善情感上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冷漠癥。當人們在公共場所沒有交集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不相干、不插手、不參與的態(tài)度[13]。二是是非善惡觀念缺乏,缺乏最為基礎的是非與善惡分辨能力。三是社會同情觀念缺乏。對于他人,有些人永遠是報以旁觀的心態(tài)。四是抵制基本道德義務。在友善型社會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對必要彰顯道德時不為所動,甚至抵制有道德的行為。另有研究者針對大學生的“友善”缺失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黃東桂、何春燕、潘騰騰指出,大學生友善觀確立的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分別是自我身心健康與和諧發(fā)展面臨著困擾;與同伴渴望交往卻遭遇各種信任危機的阻礙;面臨師生交流貧乏、親子關系淡漠的現(xiàn)實;關心公益、善待社會卻遭遇社會信任困境;建設“美麗中國”卻面臨著環(huán)境惡化的考驗[2]。
2.友善缺失原因的研究,部分學者從經(jīng)濟角度闡發(fā)友善缺失的原因,認為首要原因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不完善。黃顯中認為,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完善制約著當前社會中的友善行為[13]。李慧認為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有些人唯利是圖,放松了道德約束,全然不管人與人之間友善的傳統(tǒng)準則[14]。其次,部分學者認為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另一個重要的經(jīng)濟原因。王素在《網(wǎng)絡戾氣的產(chǎn)生及化解》一文中提到,由于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社會不友善現(xiàn)象日益增加[15]。胥剛、張玉梅也認為,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貧富差距形成的心理落差也容易引起同學之間的矛盾[16]。
理論研究者還從文化角度闡發(fā)友善缺失的原因。呂晶晶指出,傳統(tǒng)糟粕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我國幾千年來封建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的小農(nóng)思想對當下社會仍有著消極的影響,狹隘、自私的道德觀使得當今社會愈發(fā)冷漠[17]。胥剛、張玉梅認為,我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一定程度上也受著西方消極思想的沖擊,而且價值觀的多元化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也影響了友善價值觀的踐行。西方思潮中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之風日益盛行,對我國傳統(tǒng)價值觀有著不小的威脅,再加之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各種誘惑,人們更容易產(chǎn)生扭曲心理或極端行為[16]。
部分學者從社會角度闡發(fā)友善缺失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制約友善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沈壯海認為,友善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需要加強道德治理,懲惡揚善。當前社會不僅缺乏對善行義舉的保護機制,還缺乏對損人利己等不友善行為的懲處措施[4]。夏曉虹、李軼璇、孫大永指出,當前我國對善行義舉進行保護的機制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均不健全[6]。其次,當前社會對“友善”教育的重視不足也導致了人們友善觀念的缺失。李陽指出,我國現(xiàn)代教育制度對“友善”教育注入力度的不足是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路上的明顯障礙[18]。李慧也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大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對他人缺少關心和尊重,感恩意識缺失,集體主義淡薄[14]。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很少見到專門對當代社會友善缺失的原因進行研究的文獻。不少研究者在對“友善”其他問題進行研究的同時會提及友善缺失的原因,但篇幅不多,表述也不詳細,由此可見,針對友善價值觀缺失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還未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也較為有限。
四、關于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的研究
迄今為止,關于如何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的論述較多,這些研究主要從我國市場經(jīng)濟、制度建設、社會氛圍和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來分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有學者認為經(jīng)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能夠為踐行友善價值觀提供物質(zhì)保障。沈壯海認為,“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要以提高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為基礎[4]。艾國、劉艷也認為,當前我國正在大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如何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成了重中之重[19]。
有學者指出,國家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對公民的善行義舉進行保障。黃顯中認為,可以通過制度激勵來克服友善“三癥”,社會要采取一些激勵制度,以此來鼓勵人們踐行友善的價值觀。并對人們的一些不友善行為進行遏制,特別是對損害他人正當利益的不友善行為采取有效的懲罰措施[13],夏曉虹、李軼璇、孫大永也認為,為了使人們積極有效地踐行友善價值觀,國家要牽頭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把踐行友善價值觀的意識上升為國家意志。對人們的善行義舉進行保障,逐漸讓人們從根本上認同友善[7]。
還有學者以文化、教育為出發(fā)點,指出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引導,開展友善道德教育,能夠為人們踐行友善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李慧認為,可以通過弘揚社會友善精神的典范等方法,來營造友善觀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氛圍,加強個人友善意識的培育[14]。呂晶晶認為,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培育社會主義友善觀的重要途徑[17]。李建華認為加強社會友善價值觀的宣傳與加強公民的道德自律同時并舉。讓人們從心底認可友善,是強化個人友善意識最直接的途徑[2]。
此外,理論研究者針對個人友善意識的培育和踐行進行了探究。胥剛、張玉梅也指出,應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深刻認識友善價值的重要性,在對友善價值觀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健全自我,充實心靈[16]。夏曉虹、李軼璇、孫大永認為,在使友善意識深入人心的同時,培養(yǎng)人們踐行友善價值觀的具體能力,學會具體運用,才能做到理解和運用并舉,知行合一[7]。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年來對友善價值觀實踐路徑的研究開始有所發(fā)展,但學術性的論文大多僅指向某一群體開展,尤其是大學生的友善意識的培養(yǎng),沒有特別強的普適性。同時,對當下友善的缺乏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以至在研究友善價值觀實踐路徑的過程中無法更好地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實踐措施。
總而言之,要解決當前社會的道德冷漠問題,歸根結(jié)底在于踐行。在日后的研究中,要基于當前社會現(xiàn)狀,在整個國家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背景下,結(jié)合當前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以及個體因素的分析,深入剖析不友善問題的復雜成因,認真解讀友善價值觀在當代社會的內(nèi)涵意蘊,以期探尋一條友善價值觀的實現(xiàn)途徑,幫助人們樹立起友善價值觀念,擺脫道德冷漠,緩解人際危機,構(gòu)建和諧社會,進而助推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黃東桂,何春燕,潘騰騰.當代大學生友善觀確立的困境與應對分析[C]//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當今中國社會思潮,2013(9).
[2]李建華.友善必須著力倡導的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3-07-
06(11).
[3]焦國成.作為公民道德基本規(guī)范的團結(jié)友善[J].中國教育報,2001-11-28(3).
[4]沈壯海,劉水靜.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N].人民日報,2014-02-17(16).
[5]金炎.友善是光明與和平的使者[N].光明日報,2001-11-29(A04).
[6]夏曉虹,李軼璇,孫大永.積極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J].中國高等教育,2015(8).
[7]袁濟喜.友善:中國傳統(tǒng)美德之彰顯[J].中國人文歷史,2014(19).
[8]武東生.“和而不同”、“推己及人”與團結(jié)友善[J].道德與文明,2002(2).
[9]王翠華.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J].湖北社會科學,2014(5).
[10]耿灝.個人層面核心價值觀的《論語》探源[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40).
[11]田曉彤.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J].傳承,2015(7).
[12]李楠,王磊.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價值觀的傳統(tǒng)價值和現(xiàn)代意涵[J].學術論壇,2015(2).
[13]黃顯中.論友善[J].倫理學研究,2004(4).
[14]李慧.友善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15]王素.網(wǎng)絡戾氣的產(chǎn)生及化解[J].管理學刊,2014(5).
[16]胥剛,張玉梅.論培養(yǎng)大學生“友善”道德的緊迫感和實現(xiàn)途徑[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1).
[17]呂晶晶.以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化解道德冷漠[J].思想政治課教育,2015(1).
[18]李陽.大學生踐行“友善”價值準則的現(xiàn)實境遇及對策[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3).
[19]艾國,劉艷.從四個維度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的內(nèi)涵[J].思想理論教育導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