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映+商大衛(wèi)
摘 要:20世紀60年代,在一個比較復雜的理論背景之下,戴維森提出并進一步闡闡述了“真值條件論”的意義理論,也被稱作“戴維森綱領”。戴維森吸收了弗雷格的語言哲學思想,從語句層而上研究語言的意義;并以塔爾斯基的真理語義學為基礎,研究自然語言的意義與真的關系;繼承蒯因的整體主義和外延上義的理論,使意義理論的研究與客觀實際相結合,提出獨具特色的意義理論。本文主要分析戴維森的真與意義理論。
關鍵詞:戴維森綱領;意義理論;意義與真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1. 戴維森意義理論的基礎
意義理論本身是一種語義學理論,而塔斯基在語義學領域里為“真理”定義的研究深刻地引導了戴維森,他以塔斯基的真理定義為基礎,追尋一種在他看來是恰當的意義理論。
2.戴維森意義理論觀點
塔斯基真之定義,用“滿足”來定義真,而“滿足”則是語句函項與事態(tài)(或對象)之間的關系,因此,真之定義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一個句子的真值依賴其構成部分的真值二語句同對象序列之間是否滿足,表明了作為語句之構成部分對語句真值的重要性。戴維森敏銳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并由此開展了他的意義理論研究。
成功的言語交際表明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在語言意義方面的流利表達。在理解自然語言是,它既可以作為言語交流的工具,也可以成為意義理論研究的對象。
比如某人說“茶好了”,那么我們如何解釋這個語句的意義(或者說理解這個句子)呢?根據戴維森的意義理論,首先,該句不是一句抽象的句子,它是與說話者意圖和語言能力有關的東西。我們可以知道說話者認為“茶好了”是真的。因為這是站在戴維森解釋理論的基礎之上討論意義問題的。
3. 戴維森意義理論之評價
首先,根據對戴維森意義理論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戴維森切入問題手段很特別。他不像其他學者,順著探求“語言的意義是什么”這個路線,卻去討論“語言的意義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就“使他的意義理論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也就是言語交流的領域;正是由于有了意義解釋這個平臺,戴維森不僅有效地批判了舊的意義理論,克服孤立的片而的形而上主義的影響,而且還能有效地借鑒前人研究中的積極成分,進而去構建新的意義理論,并在其中重構意義、真和人的新的關系圖式。
戴維森意義理論的最突出的貢獻在于:客服以內涵的方式解決意義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用“約定T”這種外延性的真之定義解釋自然語言的意義問題,使真與意義相聯(lián)系,促成他特有的成真條件意義理論。而且,戴維森的成真條件意義理論“建起了語言和客觀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在他之前的諸多意義理論都有失偏頗,未抓住意義的本原。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戴維森的意義理論,他特有的思想成為任何想要探究意義理論的人都不能避免的理論領域。
4.結語
意義理論,亦或是“戴維森綱領”的內容,注重從兩方而重新闡釋意義與解釋和意義與真的聯(lián)系;他延伸了弗雷格和塔爾斯基的真值意義理論,在尋求解決意義通達真的問題時,闡釋自然語言意義。這些思想是戴維森語言學中最重要的地方。
參考文獻:
[1]Davidson, D 1985: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o the relation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Hale, B &Wright 1997: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Blackwell Publishers.
[3]Lycan, W, 2001: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 ledge.
[4]McDowell, 1998: Meaning, Knowledge and Reality[M]. Blackwell Publishers.
[5]Miller'A1998: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Press.
[6]王路.向往戴維森[J].世界哲學,2003 (6).
[7]劉相謙.淺析戴維森哲學思想及其意蘊[J].攀登,2004 (6).
[8]K.路德維希,U.M.戴維森在行學上的主要貢獻[J].齊林,江怡譯.世界哲學,2003(6).
[9]李平.戴維森的規(guī)律觀及其方法論底蘊[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10).
[10]王路.意義理論[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
[11]張力鋒.戴維森綱領一一一條躲避內涵的意義理論捷徑.邏輯研究專輯[C].
[12]葉闖.理解的條件戴維森的解釋理論[M].商務印書館,2006.
[13]蒯因.語詞和對象一一當代世界學術名著[M].行學系列人人出版社,2005.
[14]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