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中國民族歌曲越來越多地走上世界舞臺,故對民歌歌詞的英譯探究值得我們重視。本文以目的論為理論指導(dǎo),結(jié)合民族歌曲的特點,探討了民族歌曲各方面的具體英譯方法。目前,國內(nèi)對民族歌曲歌詞的英譯的研究不多,本文較為系統(tǒng)地對其英譯策略進(jìn)行了解析和歸納,并對個別歌曲提供了作者的翻譯參考意見。
關(guān)鍵詞:目的論;中國民族歌曲;英譯
作者簡介:李靜怡(1991-),女,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3
一、引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被越來越多的人學(xué)習(xí)和使用,中國民族歌曲也越來越多的走上了世界舞臺,一些水平較高的民族歌唱家也在大型的國際平臺開辦了個人演唱會,如維也納金色大廳等。這些歌曲受到了各國友人的喜愛,在傳播中國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過對中國歌曲的歌詞進(jìn)行英譯,特別是對中國民族歌曲的歌詞進(jìn)行英譯,讓其他國家的人們進(jìn)一步了解其內(nèi)涵,對實現(xiàn)文化渠道的傳播和音樂領(lǐng)域的交流具有較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目前國內(nèi)較多的是對英文作品的中譯研究,對于歌曲的英譯探究大部分也傾向于對英文歌曲的漢譯進(jìn)行理論和策略的探索與研究。而對于中國優(yōu)秀的本土民族歌曲,特別是對于一些有著文化內(nèi)涵且膾炙人口的民歌的英譯研究卻寥寥可數(shù)。因此,本文以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派的目的論為民族歌曲翻譯研究的理論指導(dǎo),從異化原則和歸化原則的角度進(jìn)行翻譯策略的探究。將理論與中文歌曲的特點進(jìn)行結(jié)合,主要是結(jié)合有代表性的,走上了國際舞臺的民歌,對這些理論在中文歌曲英譯中的具體運用進(jìn)行了分析。目前對中文歌詞的英譯這一領(lǐng)域的探索研究在國內(nèi)并不是非常普遍,而本文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相對系統(tǒng)地解析和歸納了中國民族歌曲的英譯策略,并對個別歌曲的英譯提供了作者初步的參考意見。
二、中文歌曲英譯的相關(guān)理論應(yīng)用
目的論中的目的指的就是譯文的翻譯目的,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必須要符合翻譯的目的。漢斯·弗米爾曾指出: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眾即譯文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和交際需求,翻譯是在目的語語境中為某個預(yù)期目的及目標(biāo)受眾而產(chǎn)生語篇的行為。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翻譯應(yīng)該遵循首要原則的是目的原則(Skopos rule),其次是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第三大法則是忠誠原則(Loyalty rule)。
目的原則強(qiáng)調(diào)的是決定譯文的主要因素是翻譯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該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來決定翻譯的策略及方法。在中國民族歌曲歌詞的英譯中,最主要的譯文目的是讓讀者或聽眾在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了解和感受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產(chǎn)生共鳴。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到受眾的文化背景、審美心理、語言習(xí)慣等多個因素,結(jié)合歌詞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和技巧傳達(dá)歌詞的含義,滿足英語聽眾和讀者的心理需求。
而連貫原則要求譯文能夠讓譯入語讀者理解,有交際意義。所以對于中國民歌歌詞的英譯應(yīng)該保證基本的語法、句法等正確,保證譯文的連貫通順,讓英語聽眾能夠順利的理解譯文含義。
忠誠原則所強(qiáng)調(diào)的是譯者要在對譯文讀者負(fù)責(zé)的同時,尊重原文作者,保證譯文與原文的一致、譯文對原文的忠實。中國民族歌曲英譯時就要注意,除了對歌詞字面意思的正確把握,更需要注意和更困難的部分是文化背景的體現(xiàn)。要忠實于原文就要求譯者必須要正確深入的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同時也對于譯入語文化有著同樣的敏感度。這樣譯文才能符合譯入語的規(guī)范要求,并同時充分傳達(dá)原文信息。
三、目的論下的中文歌曲英譯策略探究
3.1 詞
在民族歌曲歌詞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詞語的選擇應(yīng)該有所考究,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準(zhǔn)確傳遞。例如,《北京歡迎你》的歌詞:“我家種著萬年青 開放每段傳奇”,官方翻譯為:I grow green plant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 在這一句里面“萬年青”的翻譯應(yīng)該是evergreen,如果要實現(xiàn)詞句的對稱與流暢可以譯作evergreen trees。如果翻譯成green plants并不能與后句中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的意義進(jìn)行呼應(yīng)。所以這句翻譯為I grow evergreen trees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更為恰當(dāng)。
英語中有不少同義詞有詞義的強(qiáng)弱之分,這在翻譯選擇時也應(yīng)該注意。比如一首耳熟能詳?shù)拿窀琛段业淖鎳范啻巫呱蠂H舞臺,在祖海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會中,這首歌的一句歌詞“姑娘好像花兒一樣”的英文翻譯為:Damsels are like flowers. 此處的“姑娘”沒有翻譯為girls或是women,而是用了“damsels”這個詞。Damsel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釋義為“姑娘,閨女,未婚少女”,該詞為古語、詩歌用語,原指出生高貴、優(yōu)雅的女子。所以此處在翻譯的時候選擇的詞語是比較貼切和恰當(dāng)?shù)?,符合目的論的原則。
漢英兩種語言由于本身的規(guī)律不同,直譯常會讓人費解,故在漢譯英時常需要增補(bǔ)一些原文沒有的詞語,以保證語法結(jié)構(gòu)的完整或意思的明確。在翻譯中,常進(jìn)行增補(bǔ)詞語有代詞(或名詞)、連詞、介詞和冠詞。
例如在《我的祖國》中,“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一句在譯文中就增加了代詞,被處理為“We make the slimbering mountains. And change the rivers course”。此處代詞的增補(bǔ)主要是為了保證句子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原歌詞中無主語,這在漢語中很常見,英語則不同。所以根據(jù)歌詞含義,對于主語“we”進(jìn)行增補(bǔ)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首民歌《孟姜女》中,譯者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和“孟姜女望長空”中都在“孟姜女”音譯之前增譯了poor這個形容詞,即譯為“poor Mengjiang”。這樣進(jìn)行形容詞的增補(bǔ)可以有助于表現(xiàn)原歌詞中孟姜女的形象,但是這里即使不進(jìn)行增補(bǔ)也不會對于歌詞的理解造成太大偏差,因為其他詞句也傳達(dá)了相應(yīng)的語境。
同樣是在《我的祖國》中,“一條大河波浪寬,風(fēng)吹稻花香兩岸”譯為:Fragrant paddies grow on the banks,該句就是在翻譯中進(jìn)行了詞的省略處理。此處省略了原句中的“寬“和”風(fēng)吹”。將“波浪”處理為waves billow,后半句則直接用grow這個動詞來連接,因為此處生搬硬套會造成句子的累贅和理解困難。但譯者此處在后半句中使用的grow這個動詞也可以換成sway,就更能表達(dá)出歌詞中原本想要傳達(dá)的動態(tài)形象,并和前半句呼應(yīng)。
中英文語言的差異較大,有不同的特點。中文更加形象和具體,而英語則更重視語法和固定搭配,更加講究邏輯。根據(jù)這些不同的特點,在漢譯英過程中要注意詞義的引申含義。例如《北京歡迎你》中的一句:北京歡迎你,在太陽下分享呼吸,在黃土地刷新成績。如果將黃土地直譯成yellow oil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這種時候就應(yīng)該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囊?,如譯作this territory/ this land等都是可以的。
3.2 修辭與語氣詞
歌曲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修辭的使用使語言文字更加多彩的一種重要方式。中文歌詞,尤其是中國民族歌曲的歌詞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和深刻,詞作者常常會使用如比喻、擬人、排比等等大量的修辭手法。尤其是排比句,使用的相當(dāng)廣泛。此外,對于形象和語氣的處理也是我們在修辭方面需要重視的。故在這里也將就修辭的英譯技巧作初步解析。
例如《青藏高原》中這一句:“是誰日夜遙望著藍(lán)天,是誰渴望永久的夢幻”在維塔斯演唱的英文版本中譯為:Who gazes at the blue sky day and night. Who thirsts for the eternal dream and life. 該英文版本也采用了和中文呼應(yīng)的排比格式,盡可能的貼近了源語的歌詞結(jié)構(gòu),也具有音樂性。
在《摘石榴》這首民歌中有這樣一句“妹妹挨打如割我心頭肉”,這是使用了明喻的手法。而這首民族歌曲是男女對唱,在國際舞臺上常采取選用外國男歌手來演唱男聲部分的方式,所以對于歌詞的翻譯也是格外重要。在這一句中如果直譯處理,譯出“就像割我心頭肉”這部分,并不利于讀者理解。在國際舞臺上演唱時,字幕翻譯中譯者是將其處理為:I can feel your pain and sorrow.采用了意譯的方法,追求意境的相近。
修辭中對于形象和語氣的處理在再現(xiàn)原文的風(fēng)格方面來說也非常重要。所以譯者必須要認(rèn)真的體會原文的情感和語氣,在譯文中進(jìn)行貼切的表現(xiàn)和傳達(dá)。比如膾炙人口的陜北愛情民歌《三十里鋪》中有這樣一句:“叫一聲鳳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來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時,字幕翻譯為:my love, please rest assured. Ill return to you soon.此句中的“鳳英”是中國的女性名,是此歌中的女主角的名字。此處如果直接音譯不能很好地再現(xiàn)原文中愛人之間的情感,難以體現(xiàn)呼喚對方的名的親昵。所以譯文中將該形象處理成“my love”是不錯的方式,有助于體現(xiàn)出歌曲中的語氣和情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詞義,也不會有直譯的生硬感。
語氣詞也是民族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現(xiàn)的頻率也很高,對于語氣詞的正確理解和翻譯對于讀者理解歌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摘石榴》中“呀兒喲,依得依得呀兒喲”就譯為“come on”,前文為“要想談心你隨我上高樓,何必隔墻砸我一磚頭喲”。所以這里譯為come on是比較恰當(dāng)?shù)模梢员磉_(dá)出原歌詞中的語氣。該歌曲中的另一句“聽說下?lián)P州正中我心頭喲”,譯者處理為“Alas, what a good idea”,將語氣詞alas放在此處用來表示原句語氣可能就不是那么恰當(dāng),因為根據(jù)《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alas主要是表難過或不幸的驚嘆聲,和此處歌曲中情境的語氣不是完全相符,所以可以適當(dāng)更換為有喜悅、欣喜含義的語氣詞,如aha/ ah等。
3.3 文化和地域特色
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是中國民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民歌,歌詞中有許多當(dāng)?shù)靥厣纳a(chǎn)和生活方式的內(nèi)容,常會出現(xiàn)方言或地方習(xí)慣用語。而翻譯中對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也需要重視,這在文化的傳達(dá)上至關(guān)重要。民歌的譯入語受眾對于中國文化肯定是有一定興趣的,但是歌詞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播出時,字幕翻譯需要一定程度的簡潔,所以根據(jù)目的原則和忠誠原則,在翻譯時我們既要注意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又要注意譯文的連貫通順和簡潔,在翻譯時的恰當(dāng)處理,用有限的字?jǐn)?shù)傳遞出民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例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過的陜北民歌《三十里鋪》中有這樣一句“三哥哥當(dāng)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崖畔上灰塌塌”。此句歌詞中的“灰塌塌”為陜北方言,意為“灰撲撲,灰不溜秋”。此句形象生動的描述了情哥哥去當(dāng)兵,姑娘在附近的坡上張望,尋找思念的人的身影,蹭的一身灰也不在意的情景。在國外演唱時,此句的翻譯為:In the valley my love is working. On the cliff I am looking.該句的翻譯處理的還是比較好的,和原句一樣押韻?!盎宜痹谶@里沒有進(jìn)行具體的翻譯,而是進(jìn)行了意譯的處理,將在崖邊張望的意思表現(xiàn)了出來。這樣的處理方法雖并未對原歌詞中的方言進(jìn)行直譯,但是不會對譯入語讀者的理解造成很大影響,也避免了累贅。
而另一首陜北民歌《趕牲靈》中同樣有一句包含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的歌詞“白脖子的那個哈巴喲哦,朝南得那個咬”。此句中的“哈巴”在陜北方言里是“下巴”的意思,而此句在國際舞臺上演唱的時候其翻譯為: The white-neck beast is heading to the south.譯者對于此句中地域方言的理解有所偏差,也沒有充分查找相關(guān)資料,“哈巴”在此處不是指的牲口,而是牲口的下巴。所以可以更改為“The white-neck beasts jaw is heading to the south”??梢妼Φ赜蚍窖约拔幕牧私鈱τ诜g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造成譯文的錯誤。
又例如《孟姜女》這首歌中有這樣一句“九月里來九重陽,菊花煮酒空相望”,我們中國的重陽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九月九日,故有“九九重陽節(jié)”的說法。重陽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除夕、清明、中元節(jié)統(tǒng)稱為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這也是這句話想的節(jié)日。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要與親人一起登高“避災(zāi)”,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包括遍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這就是后半句有“菊花煮酒”這樣的表達(dá)的原因。這一句表達(dá)了在家人相聚的日子里孟姜女與丈夫不得相見的悲涼。這首歌在金色大廳演唱時字幕翻譯為:September brings autumn. Nobody is here to share. 此句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方式,省略了對于重陽節(jié)和菊花煮酒等這些文化特色表達(dá)的翻譯。這樣的處理方式使譯文較為簡潔,但是對于文化意象就沒有進(jìn)行傳達(dá)。所以這一句話也可以用別的方式進(jìn)行處理,比如:September brings another family gathering festival. But no family is here to celebrate with. 筆者認(rèn)為這樣的翻譯也未嘗不可,如果是非字幕翻譯的文本,可以加上注釋,更能進(jìn)一步幫助理解。
比如戴乃迭翻譯的《阿詩瑪》就是很好的范例?!栋⒃姮敗肥且妥迕窀瑁诜g時不僅保留了很多原歌曲中的比喻和意象,在翻譯選詞中也力爭民間化。歌詞中有這樣一句“萬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過虎膽”,戴乃迭譯為“As if hed supped on tigers blood, Ahei was lithe and bold.”,沒有對“虎膽”進(jìn)行直譯,而是翻譯成英語中象征個人精神力量強(qiáng)大的“tigers blood”,貼切地表現(xiàn)出了阿黑勇敢正直的形象。
可見,在中文歌曲的英譯中,如何保留民族色彩的同時保證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并感受到中國的文化是需要譯者去思考和探索的。這需要譯者明確翻譯目的,深入的了解源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異。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歌曲在英譯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翻譯策略和技巧,本文以目的論為視角,對民歌的詞,修辭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在英譯中的表現(xiàn)做了初步的解析和總結(jié)。由研究可知,在民族歌曲歌詞的英譯中應(yīng)該以目的論為指導(dǎo)原則,結(jié)合歸化與異化,展現(xiàn)中國的民情風(fēng)俗。本文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通過個人收集分析得來,主要來自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這樣的舞臺演唱過的民族歌曲,沒有過多涉及到歌詞翻譯中的韻律等問題,所以尚不夠全面。目前在該領(lǐng)域的研究尚有限,本文針對民歌英譯所進(jìn)行的解析僅作拋磚引玉,希望對于中國民族歌曲歌詞的英譯會有進(jìn)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xiàn):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77, 29-126.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