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能夠折射出社會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思維方式。性別歧視作為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也可以通過語言的使用表現出來。本文嘗試從稱謂語、構詞詞綴、男女對應詞、婚姻對男女的不同含義以及隱喻詞匯上表現出的不平等方面進行探析,深入挖掘存在于西方社會中的性別歧視。
關鍵詞:英語;性別歧視;平等
作者簡介:鄧暢(1989-),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語言是人類進行社會交往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的使用離不開文化和思維。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它能夠體現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甚至整體的社會風貌。作為使用范圍最廣泛且歷史最悠久的語言,英語必定受到社會及其變革深刻的影響。性別歧視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必定在語言上有所反映。即使經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例如女性主義運動提倡男女平等,仍舊可以在語言中發(fā)現性別歧視的跡象。許多文學作品、宗教等各種材料都有所暗示,男人創(chuàng)造了語言和世界,男人在人類社會中處于中心位置。西方圣典圣經創(chuàng)世紀第二章曾記載,當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創(chuàng)造出亞當之后,擔心他一個人生活過于孤單和寂寞,便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夏娃。婦女就是為了幫助男性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齊小新,2001:106)。Rosch在1973年和其同事完善的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原型成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在人類社會中男性具有典型成員地位,而女性則是非典型成員,因而男性在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中處于中心位置,這決定了在英語語言中男性的主體地位,而女性處于邊緣和附屬地位,反映在語言上就是女性語言的邊緣性和附屬地位。本文擬從稱謂語、構詞詞綴、男女對應詞、婚姻對男女的不同含義以及隱喻詞匯上表現出的不平等方面進行探析。
一、英語稱謂語中體現的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根據朗文英文語言與文化字典,是一種觀點,認為一種性別不如另一種性別優(yōu)秀或者聰明,尤其會導致男性對女性的不公平對待(Anon: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2005:1600)。僅從稱謂上就可以反映大男子主義觀點和男性主導地位的如chairman、freshman、congressman、salesman、cameraman、superman、policeman、postman等。非稱謂詞的還有walkman、man-made、mankind、human being、manpower、sportsmanship、craftsmanship等,而對女性的稱謂卻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例如chick、bird、baby bitch等。 甚至可以用chick這一詞匯的隱含義體現出女性全部的生命歷程。例如在她年幼時,她是一個chick “小姐”或者“小妞”,在很多情況下還有妓女、不檢點之義;結婚后開始筑造nest“愛巢”,當婚姻失去原本的甜蜜,成為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她們很快就開始感覺壓抑無聊,于是她開始參加和她朋友咯咯談笑的hen party“女性聚會”,并逐漸有了自己的brood “交際圈”。然后,她開始嘮叨責罵伴侶,最后,她成為了老的biddy “嘮叨的母雞”。用與女性相關身體部位等對其他事務進行的某些稱謂也可以反映出性別歧視,例如對女性身體器官的偏執(zhí)也可以體現出性別歧視。例如阿迪朗達克山附近的乳頭頂峰和小乳頭頂端、阿丘利塔國家里的乳頭山、德克薩斯州乳頭峰等。
二、英語構詞詞綴中體現的性別歧視
在英語中,沒有一種語法形式是由一種性別專門使用的,但是卻又存在一些指示“性”的色彩,這在詞綴構詞上尤為明顯。例如英文詞根man-來源于拉丁文manus。Manus的本義就是hand(手),引申義是strength、power等。在人類社會初期發(fā)展時期,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最主要特征,而制造使用工具的最直接身體器官就是“手”,所以“手”也就成為了“人”的代名詞。man這個詞概指時指的就是人、人類,如humankind、human being、mankind等。男性詞的泛化是性歧視的語言表現之一。據1987年統(tǒng)計,英國中小學課本中男性代詞比女性代詞多4倍(crystal,1987)。其他相關構詞還有a-manu-en-sis記者、man-ager 管理者、man-i-kin時裝模特、man-i-pul-ator 操縱者、 man-i-t(o)u自然神等,這都可以看出明顯的男性主導社會性。葉舒憲(1999:45)認為在“人化自然”的漫長變遷中,女人與自然的關系漸漸不同于男人,她相對于自然的主體地位只是間接的,是通過男人實現的。這種說法在詞綴上也可以體現出來。一般來說,男性詞匯總是無標記性的,但是女性詞通常是以男性名詞為詞根再加上相對固定的詞綴派生而來的,也就是說女性詞匯是有標記的。以后綴-ess為例,常見的有:author-authoress、host-hostess、waiter-waitress、actor-actress等,類似的詞綴及單詞還有很多。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又相反。例如widower和widow分別表示鰥夫和寡婦。在英語構詞中,通常是在男性詞匯中加入詞綴進而派生出女性詞匯,這組對應詞匯則完全相反,這從一方面暗示了婚姻對女性的影響更大。
三、男女對應詞中體現的性別歧視
男女性的性別差異也體現在某些對應詞上,這些單詞只有性別意義上的差別,認為男性含有積極內涵,而女性單詞則比較消極。例如bachelor “單身漢”相比于old maid或者spinster“老處女”有更多積極的內涵,指男性用bachelor暗示著未婚男人所享有的快樂和自由,而old maid或者spinster言外之意則是脾氣怪誕、不受歡迎的老處女、黃花菜。因此女性試圖摒棄這些表達,使用bachelor-girl(單身女子)或bachelorette (未婚女子)來指代未婚女性,但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上文的詞綴附屬地位。宗教中的守護神patron這一單詞威望較高,在很多情況下都含有積極地含義,表明更高級的地位,例如patron of the arts“藝術贊助商”或者 patron saint “主保圣人”,因而女性嘗試用引入patroness這個單詞,以注入更多積極的男性化的內涵。又如,master意為男主人,mistress為女主人,但如今mistress卻含有貶義色彩,被用來表示“情婦、被男人養(yǎng)著的女人”。例如call boy是賓館、飯店的“男侍者”,但是call girl卻是從事性交易的“應召女郎”,可以看出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被看做是滿足男性欲望和幻想的工具,對女性的歧視非常明顯。
四、婚姻對男女的不同含義中體現的性別歧視
在婚姻中,女性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而男性則處于主動地位。例如,在婚禮儀式中,新娘的父親會把新娘交到新郎手中,即“give the bride away”。 give away原始意義為贈送、泄露等,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娘僅僅是一個人交給別人的某個人,這種現象與歷史是分不開的。在中世紀的歐洲,男性的妻子被認為是他的私有財產,對妻子擁有所有權。在古代的西方女人的命運就是服從男人,否則就會面臨死亡的命運。圣女貞德是個例子。又如,當牧師宣布兩人結為夫妻時會說,“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 now you can kiss your wife”,即:我現在宣布你們正式結為夫妻,現在你可以親吻你的妻子了,從語序的排列順序也可以看出性別歧視。一般介紹某對夫妻時,我們會說Mr. and Miss.,即先生和女士,類似的詞匯還有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等。只有當女性與品行不好、奇怪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把女性放在前面,比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這種語序表達和漢語中的一句名言不謀而合,“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另外,人們稱呼男性時,一般使用Mr. X,其婚姻狀況人們無從知曉,但是當稱呼女性時,則出現了很多稱謂,比如Miss.、Mrs.,使其婚姻狀況暴露無遺,毫無隱私可言。因此,女權運動者們希望通過引入Ms.作為Mrs.和Miss.的另一種選擇,為女性保留一絲隱私。
五、英語隱喻詞匯中體現的性別歧視
在隱喻當中也可以發(fā)現類似的性別差異。例如,女孩常被稱為a cute tomato、a peach、 a dish、a cookie、honey、sugar或者sweetie-pie,即可愛的小番茄、桃子、小菜、小甜點、蜂蜜或者甜心派等,但是如果男人被稱為某種水果,那么他的男子漢氣概將受到質疑。有關動物的隱喻表明對兩性不同的期望。例如,男人被稱為studs、bucks、wolves,即釘、雄鹿和狼,而女性被稱比喻為kitten、bunny、beaver、bird、chick、lamb,即小貓,兔子、海貍、小鳥、小雞和小羊羔等。從這些可以看出,西方社會期待男人是富有男子漢氣概,亦或是強大的,對女性則希望是小鳥依人,可愛的。在大熱美劇《權利的游戲》第四季中,布蕾妮擁有異于一般女人的高大威猛的身材,在拜見皇后及其奶奶時,兩人均驚訝于她的身材,其奶奶說,“我的天哪,百聞不如一見,你還真是高大威猛,異于常人哪”。從中可以看出女性如果擁有某種男子漢氣概,極有可能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
結語: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它是任意性的,英語本身同樣也不是性別歧視性的,之所以帶上歧視色彩是其社會文化所賦予的。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女性地位的逐漸提高以及社會分工絕對化現象的改善,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男女不平等現象改變的需要并為之做出了努力。但是語言的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絕對的語言平等。只有每一個人心存平等之心,深刻認識到性別歧視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平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平等的光芒會照耀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Anon.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English-Chines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5: 1600.
[2]Crystal, David. 198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齊小新. 美國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葉舒憲. 性別詩學[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