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更是跨文化轉換。漢英兩個民族在生活習慣,社會習俗,宗教信仰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給翻譯造成了障礙。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文化差異,根據具體的情況,可采用音譯、直譯加注法,代換法,意譯法,增詞法和借用法加以處理。
關鍵詞: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張敏敏(1991-),女,漢族,陜西漢中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一、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1.生活習慣差異
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必然會導致生活習慣的不同,生活習慣作為文化的體現(xiàn)之一,其差異也會通過語言表達體現(xiàn)出來。比如,漢英兩個民族飲食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就是如此。中國傳統(tǒng)主食以大米為主。中國人每日三餐不管吃什么都叫吃飯。在漢語文化中,由“飯”一詞也引申出很多詞語,含義各不相同。比如“飯碗”可以用來比喻人的職業(yè),“生米煮成熟飯”可比喻事情已經做成,無法再改變。相反,英國的主食以面包和牛奶為主,所以這兩種食物也常用在各種成語和比喻中。比如,“cry over split milk”(無益的后悔),“fair words butter no parsnips“(花言巧語是不中用的),“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你可不要砸自己的飯碗)等等。
2.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差異也會造成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的差異,并通過語言表達體現(xiàn)出來。比如,不同民族對于同一個動物的情感聯(lián)想就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中國人來說,“狗”是一種卑賤而又令人討厭的動物,很多與狗有關的習語都含有貶義的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狼心狗肺”等等。而在英語國家,狗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很多與狗有關的習語是不帶有貶義色彩的。英語諺語中有“l(fā)ove me,love my dog”,相當于漢語中的“愛屋及烏”,除此之外,英語中也常用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luck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前者指一個幸運的人,后者意為凡人皆有得意日。
3.宗教文化的差異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信仰差異也必然會造成人們言語行為和語言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信仰佛教,在中國廟宇,佛堂也隨處可見。因此漢語中很多習語和成語也常用和尚,廟宇等打比方,如“臨時抱佛腳",“借花獻佛”,“菩薩心腸”等等。相反英語民族由于深受《圣經》的影響,相信上帝,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所以英語中也出現(xiàn)很多反映其宗教習俗的習語,如thank god, god bless me, god knows等等。這些都是宗教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4.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國歷史上由于長期遭受封建統(tǒng)治的影響,在漢語中也產生了很多揭露封建統(tǒng)治黑暗及丑陋的習語,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官官相護”等,即便是在現(xiàn)代化的中國,很多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使得漢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與此相關的詞語,如“拉關系”,“走后門”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具有特殊歷史含義的。而在英國歷史上,特別是在中古時期,由于受到外來民族的侵犯,英語中的很多習語俗語也都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特別是拉丁語和法語的影響。如“Fortune favors the bold”(天佑勇者),“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生有涯而知無涯)等等。
二、文化差異的處理方法
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尤金·奈達)。
由于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原語符號和譯語符號之間幾乎不可能達到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等方面的一一對應,但是為了使原文和譯文達到最大限度的對等,就必須借助一定的變動和補償手段。
1.音譯、直譯加注法
對于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內涵并且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其對應項的詞語,為了保持其民族特色,幫助譯語讀者了解其文化內涵,在翻譯時就應該采用音譯、直譯加注法。例如,在漢語中,“功夫”一詞由于具有特殊文化內涵,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其對應項,所以在音譯為gongfu時,可添加注釋a Chinese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use of fluid movements of legs and arms以幫助讀者了解其文化內涵,Sauna可音譯為“桑拿浴”-一種芬蘭式的蒸氣浴(馮慶華,2002),加注可以更好傳達其文化內涵。除外譯者僅僅直譯該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添加注釋,將該詞譯為“four olds-old ideas,old culture,old customs,old habits”,這樣更便于讀者理解。
2.代換法
代換法就是指將原語成語或諺語中采用的形象用譯語成語或諺語中約定俗成的形象代換,從而使譯語更生動地道,力求達到與原語效果最大限度的等值。盡管采用這一方法有時候會使譯文失去原文中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色彩,但是會便于讀者了解和領悟原語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更貼近譯語文化。比如,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到什么山,唱什么歌,castle in the air–空中樓閣,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靂等等都可以用原語中現(xiàn)成的形象表達來傳譯。
3.意譯法
意譯法就是在翻譯中直接指出原語的真正含義,用和原語意義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詞匯語法來翻譯。這是對于一些具有獨特原語文化特征的詞,習語,俗語和句子,如果直譯,音譯無法準確傳達原語的文化內涵,而代換互譯又容易將譯語文化色彩強加到原語文化中去,這時為了填補語言之間的詞匯,語義和文化空缺,就可采用意譯法。比如,“天有不測風云”中“風云”一詞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為“wind and cloud”,因為它在漢語文化中常用來比喻不安定的,多變的局勢,因此翻譯時為了便于英語讀者了解,應舍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通過釋義來真正實再現(xiàn)原詞信息,將“天有不測風云”譯為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同樣“He is a frugal man;the furnishings of his home are truly Spartan”(孫致禮,周曄,2010)一句中,“Spartan”一詞若直接譯為“斯巴達”是無法準確傳遞其文化內涵的。該詞其實源于古希臘斯巴達文化,具有簡樸,刻苦,剛強,黷武等特征,因此該句中的“truly Spartan”其實就是“truly simple”的意思,該句可釋義為“他非常簡樸,家中的陳設真是簡陋?!?/p>
4.借用法
借用法就是借用譯語中現(xiàn)成的詞句來替換原語中的詞句。這是建立在不同民族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相似的基礎之上的。借用法有利于傳遞與譯語文化對等的文化信息。比如,“來的容易,去的快”可借用英語中的“Easy come,easy go”,“趁熱打鐵”可借用“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輕如鴻毛”可借用文中的“as light as a feather”等等,這些都是用譯語文化中現(xiàn)成的詞句替換原語文化詞句的典型例子,也更符合譯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閱讀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的轉換只是翻譯的表層,而文化信息的傳遞才是翻譯的實質。因此,譯者要更深刻,更貼切地傳遞原文的內在信息,就必須深諳英漢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并將文化內涵恰當?shù)亍皩?起來,以便真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風貌。
參考文獻:
[1]孫致禮,周曄.高級英漢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62.
[2]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