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第九人民醫(yī)院(110024)譚奇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征為氣流受限,為不完全可逆性?;颊咛幱诩毙园l(fā)作期時,會急性加重其胸悶、憋氣癥狀,且會增多咳嗽、痰液,明顯改變痰液顏色及黏稠度,如患者氣道內(nèi)滯留大量的痰液,或形成痰栓,會阻塞氣道,影響患者病情的改善。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誘導(dǎo)排痰時,可促進痰液排出,但誘導(dǎo)時采用的方法不同,排痰效果也存在差異。本院以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為研究對象,誘導(dǎo)排痰時采用霧化吸入氨溴索的方式,取得滿意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急性加重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52~73歲,平均(59.8±1.7)歲;病程1~15年,平均(6.3±2.1)年;有吸煙史21例。納入標準:①急性加重由感染引起,未應(yīng)用過任何祛痰藥物;②伴有咳嗽、咳痰癥狀;③霧化吸入耐受性良好;④排除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2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患者誘導(dǎo)排痰時采用霧化吸入氨溴索,在4ml生理鹽水中加入4ml氨溴索,霧化吸入,每次15min,每天2次。B組患者誘導(dǎo)排痰時采用3%氯化鈉,在6ml生理鹽水中加入2ml 10%氯化鈉,每次15min,每天2次。兩組患者均治療3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3d后兩組患者的痰液量、痰液粘度、痰液干重/濕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分析,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痰液量高于B組,痰液粘度及痰液干重/濕重低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A組與B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guān)指標比較(±s)
附表 A組與B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guān)指標比較(±s)
注:與A組相比,*P<0.05。
A組 B組治療1d 治療2d 治療3d 治療1d 治療2d 治療3d痰液(ml) 25.3±21.2 23.2±20.9 20.9±19.2 9.2±4.3* 8.3±4.8* 6.5±4.7*粘度(cm) 3.6±1.4 3.2±1.3 2.9±1.2 5.7±1.5* 5.4±1.7* 5.3±1.6*干/濕重 0.5±0.2 0.4±0.2 0.5±0.2 0.7±0.2* 0.6±0.3 0.7±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期間,氣道中的痰液與患者預(yù)后情況之間關(guān)系密切,如未能及時、有效地排痰,不僅不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及病情的緩解,還會影響患者的肺功能,因此,臨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時,應(yīng)十分關(guān)注排痰,尤其是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1]。氨溴索為臨床上常用的排痰藥物,可促進DNA分解,并抑制黏蛋白分泌,促使氣道粘液細胞釋放溶酶體,對黏蛋纖維發(fā)揮分解作用,稀化痰液,促進痰液排出,保證氣道暢通[2]。臨床應(yīng)用氨溴索排痰時,主要從采取霧化吸入的方式,利用射流原理,通過霧化裝置,撞擊藥物溶液,使其變?yōu)槲⒌?,噴出后,在吸入氣流中懸浮,隨著吸氣進入到氣道中,結(jié)合相應(yīng)藥物受體,于靶器官中直接發(fā)揮藥效,提升藥效的同時,避免了全身不良反應(yīng)[3]。在本研究中,A組患者誘導(dǎo)排痰時采用氨溴索霧化吸入的方式,B組患者采用3%氯化鈉誘導(dǎo),均誘導(dǎo)3d,在這3d中,A組患者排出的痰液量明顯多于B組,而且痰液粘度及痰液干重/濕重低于B組,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利用氨溴索霧化吸入誘導(dǎo)排痰時,可有效地促進患者氣道中的痰液分泌物排除,并降低痰液粘度及干重與濕重比,降低患者自主排痰的濃度,促進痰液的排除,減輕痰液對患者病情的影響,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肺部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fù),臨床應(yīng)用價值較高,應(yīng)在臨床中進一步的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