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吳怡瑤+牛夢琪
摘 要:多年來,《南陽日報》作為中共南陽市委的機關報,堅持宣傳典型人物,尤其是對層出不窮的南陽好人的報道,傳播了正能量,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好評。本文以《南陽日報》對好人的報道為切入點,總結“好人報道”方式方法,剖析地方黨報弘揚社會主旋律的三個關鍵:重策劃、立典型、擅勸服。
關鍵詞:《南陽日報》;好人報道;黨報;社會新聞主旋律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014-0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曾重點強調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時代迫切的需求。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薄赌详柸請蟆纷鳛橹泄材详柺形臋C關報,建國之前已經(jīng)創(chuàng)刊,至今已經(jīng)走過67個春秋,日發(fā)行量達到14萬份,不僅是南陽地區(qū)傳閱率最大的報紙,更是反映南陽形象的一面“鏡子”。作為黨的重要宣傳陣地,《南陽日報》常年將發(fā)掘“好人”典型、報道南陽“好人”為己任,營造出“全面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重策劃,發(fā)掘“好人報道”的感召力
新聞策劃在新聞報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提高報道效果,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聞策劃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整體策劃和具體策劃。
首先,《南陽日報》“好人報道”的整體策劃表現(xiàn)在設置專版、專欄,策劃大型采訪活動,發(fā)掘散布在各行各業(yè)的“好人”“名人”,形成輿論報道的合力,強化大眾傳播的效果。例如近年來《南陽日報》頗受好評的《南陽群英譜》《震撼·講述》《南陽人務工創(chuàng)業(yè)走四方》《大愛無疆》等專欄,既有典型人物的報道,又有時代群像的摹寫。同屬南陽報業(yè)集團的《南陽晚報》《南都晨報》常年開設 “好人365”欄目,每周刊登不少于4次的好人事跡,號召市民“學好人、做好人”。
同時按照“開放辦報”的思路,報社派出記者下基層或者走出去,深入一線進行調查采訪,形成系列報道。2011年10月,報社派出得力記者,組織報道《南陽人務工創(chuàng)業(yè)走四方》系列,先后采訪了東南沿海、云貴高原、大西北、京津地區(qū)等遍布全國各地的南陽籍創(chuàng)業(yè)人士……市委書記穆為民曾批示:“長線跟蹤報道,深入挖掘富有時代特色、具有典型可示范效應的人和事,豐富南陽的精神家園,提振我們的發(fā)展信心?!?014年5月和2015年1月先后組織“南陽群英譜”和“我同渠水進北京”沿線大型采訪活動,采訪組從渠首出發(fā),花費一個多月,沿中線干渠赴北京,行程約2000公里,深度報道在外南陽籍老領導、知名人士的奮斗歷程及桑梓情懷,記錄了南陽人為通水所作出的奉獻和取得的成效。
不僅如此,南陽日報社集團充分利用其權威性和影響力,聯(lián)合職能部門和新媒體組織道德模范表彰活動,發(fā)起“南陽好人”、“南陽十大新聞人物”、“最美醫(yī)生”等的評選活動,通過自下而上、層層推選,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弘揚社會主旋律。
其次,《南陽日報》“好人報道”的具體策劃體現(xiàn)在對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把握,通過排版、配圖、評論等多種方式使報道效果最大化。以2016年5月18日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青年王鋒為例,《南陽日報》在全面了解掌握王鋒的英勇事跡之后,制定出連續(xù)報道、持續(xù)跟進的策略。5月24日在《南陽日報·社會早刊》頭版用2000字的篇幅推出長篇通訊《三闖火海救人 英雄身負重傷》,用細膩的場景描寫和準確的數(shù)字來還原英雄奮不顧身救人的現(xiàn)場;緊跟其后的《王鋒首次切痂植皮手術成功》《三賢山下好青年》《王鋒獲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王鋒能開口說話啦!》等新聞及時跟進英雄傷情和社會反響;5月26日在《南陽日報·社會早刊》頭版設置專欄——“關愛真情英雄 倡樹向善風尚”,記錄了王鋒的治療,展現(xiàn)了社會各界向他“表敬意”“學精神”“見行動”的“向善”氛圍;6月1日《南陽日報》頭版發(fā)表評論《學習英雄事跡 展示青春風采》,不僅在南陽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而且引發(fā)全國媒體同頻共振齊發(fā)聲并持續(xù)報道。
《南陽日報》對王鋒事跡集中、充分、深入地刻畫和描寫,引起了省級媒體和中央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評論:“三入火海,王鋒彰顯了英雄本色,真情救助,善和愛正在社會流動。[1]”這不僅是一次典型人物報道策劃的成功,更是《南陽日報》作為黨報弘揚崇德向善的社會主旋律的成功。
二、立典型,傳播“真”“善”“美”
對典型人物進行報道是媒體新聞報道的一個主要內容,以往對典型的理解常常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不接地氣,當然也難以走進受眾的心靈,更遑論取得好的傳播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做好“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因此,弘揚主旋律不能進行居高臨下的空洞說教,黨媒更要避免直接的、露骨的宣傳灌輸,做到典型而不孤立、肯定而不夸大、適度而不過頭。
1.“真”的好人,走基層選真人真事
法國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好人與壞人的區(qū)別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好人是先眾人而后自己,而壞人是先自己而后眾人。因此“好人”是崇德向善,有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對國家、社會和他人有所貢獻的人。
“好人”來自于各行各業(yè),用平民的視角選取典型,報道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對于受眾來說才有親切感。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南陽日報》督促記者走基層,深入采訪,圍繞“凡人善舉”,盡力還原人物、事件初始面貌,以真誠打動人心。比如默默無聞捐資助學17萬元的周仁甫、三入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鋒、堅持23年“5毛錢”愛心早餐的“好奶奶”毛師花、40年12次跳江救起13條生命“好司機”周海明、撿2.6萬元現(xiàn)金不動心的“好農民”李明麗……他們都是立足于身邊的普通人,巧妙地淡化了典型色彩,更易于觸及人心,引發(fā)共鳴。
《南陽日報》通過持續(xù)不斷報道“凡人善舉”,樹立“好人”榜樣,展示“好人”身上的人格力量,折射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引導廣大群眾敬善從善、見賢思齊、則善而從,從而讓道德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2.“善”的感動,“三貼近”挖掘感人細節(jié)
《南陽日報》在對“好人”進行報道的時候,注意避免拔高架空、歌功頌德,把著眼點放在“好人好事”的細節(jié)中,遵循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發(fā)掘一手資料,讓新聞真實感人。5月24日的報道《三闖火海救人 英雄身負重傷》,記者走訪王鋒住處,采訪王鋒的妻子、鄰居、醫(yī)生,獲得了很多鮮活的細節(jié),例如“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就赤腳投入火海,往返三次救出妻兒、兩名小學生和一名托教老師。……居民無一傷亡。”“王鋒頭發(fā)已全部燒焦,全身像黑炭一樣……身后留下一串帶血的腳印?!毙侣勚械教幨蔷唧w的數(shù)字表達:著火的時間是5月18日凌晨1時20分左右;消防車到來的事件是凌晨1點35分;臥室外間大廳存放有10多輛電動車、摩托車;王鋒燒傷總面積達到98%,其中90%三度燒傷,8%二度燒傷,屬于特重度燒傷;截至21日下午6點,共籌得愛心善款共計201126.86元……
這一系列具體而微細節(jié)和數(shù)字不僅是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基本要求,更烘托出南陽人好心美的樸實形象,擴大了先進典型報道的影響力、感染力。
3.“美”的報道,故事化展示人情人性
在多媒體盛行的今天,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許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讀者的注意力便成為了眾多媒體日益角逐的重要對象。所以,新聞僅僅陳述事實用以表情達意是遠遠不夠的,新聞還必須會講故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讀者?!赌详柸請蟆吩趫蟮篮萌撕檬碌臅r候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一個頗具故事化的情節(jié)中加以表現(xiàn),吸引受眾,提高報道的關注度。
《三闖火海救人 英雄身負重傷》這篇報道就采用了設置懸念、講故事的方法,令讀者對英雄王鋒浴火救人的事跡產生深刻印象,記者開頭寫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打破了臥龍區(qū)光武街道西華村居民小區(qū)寧靜的夜晚”,這樣極具懸念的話語以最快速度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其忍不住繼續(xù)閱讀下去。隨后報道里又以“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等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生動、細膩地描繪了王鋒三闖火海救人的場景,語言精練,動人心魄。
三、擅勸服,發(fā)揮情感因素作用
以往長期的好人報道中存在宣傳模式僵化的問題,不僅不能轉變受眾對正面人物報道感知上的刻板印象,也不能從感情上提升受眾的接觸意愿,甚至使受眾產生了懷疑態(tài)度與逆反心理。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在報道正面人物時,重視情感因素在勸服效果中的地位,遵循勸服規(guī)律是必要的。從霍夫蘭提出的“兩面提示”理論[2],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好人報道是為了挖掘典型身上的正能量,但是不能違背每個普通人都是有優(yōu)缺點的客觀規(guī)律,對人物矛盾的細節(jié)刻畫,是加強人物典型力量的體現(xiàn)。要在堅持正面宣傳的同時,展現(xiàn)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于平凡的社會生活中展現(xiàn)人物魅力。受眾具有能動性和選擇性,會選擇可學的典型思想進行學習。
以《南陽日報》對李華玲事件的報道為例,李華玲視群眾如父母,群眾拿她當親人。多年來,她一心撲在工作上,以至于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結婚后她忙得幾乎沒有給丈夫洗過一次衣服,有一次她回到家,正趕上丈夫發(fā)脾氣:“你干個啥工作?連家也不要了!咱們這哪里像個家呀!”真實場景的顯現(xiàn)讓我們看到其實忙碌的背后并不一定是家人全力的支持,從而更凸顯了她對工作的執(zhí)著和對群眾的熱心,最終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也是因為那種精神[3]。文章從“心系群眾、務實進取、善做善成、清正廉潔”四個方面對李華玲這一典型的事跡進行詳盡發(fā)掘,一方面表現(xiàn)了她一切為了群眾、一心幫助群眾的高尚風范;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她剛開始工作的不順和家人埋怨的真實,是好人報道正反兩面的結合,還原了作為“好人”平凡而又真實的一面。
總之,基層黨報肩負著弘揚社會主旋律,影響地方百姓價值觀的重任,“好人報道”無疑是完成這一使命的有效切入點。為了達成最好的傳播效果,《南陽日報》通過精心策劃、樹立典型、連續(xù)報道、動之以情等方式,使南陽“凡人善舉”的形象深入人心,形成“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傳播了正能量,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好評。
參考文獻:
[1] 朱佩嫻.錢攢夠了,請捐給更需要的人[N].人民日報,2016-05-28.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3-207.
[3] 徐聰.典型宣傳要弘揚時代精神——以《南陽日報》李華玲先進典型系列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15(9).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