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適用話題】哀痛 換位思考 團圓夢 幸與不幸
讀著《新京報》的那篇報道,我想起了50多年前親身經(jīng)歷的一幕。
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有一個比我小好幾歲的弟弟,因為無力撫養(yǎng),父母決定送人。那天,家里來了一群從山東來的客人,要把弟弟抱走。眼看著還不懂事的弟弟從此要與我天各一方永無相見之日,我情不自禁地號啕大哭,抓住了他舍不得放手。我的慟哭聲打動了父母,父親心一橫終于留下了弟弟,弟弟總算饑一口飽一口得以長大,沒有成為異鄉(xiāng)人。
但是,我那個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的家鄉(xiāng),另外的人家卻照樣有孩子被送了出去。前幾年我因病住院,醫(yī)院里一位來自山東的年輕護士跟我聊天,她的父親居然就是當年從我家鄉(xiāng)送到山東的……當我讀著《江南棄兒》里一個個人物的故事,我分明觸摸到了他們痛苦的靈魂,他們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啊。
這令人傷心的一頁,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已經(jīng)遙不可及,他們無法體會饑餓的夢魘,而那些當年餓倒在鄉(xiāng)村的亡魂也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的深處,即使是他們幸存下來的后代,也不再愿意輕易揭開這塊傷疤。
那些被送到異鄉(xiāng)的嬰兒,度過了人生的青春期和中年期,如今也已進入老年人的隊伍,但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對自己生身父母的思念,對生養(yǎng)了自己土地的思念,卻如決堤的長江黃河之水漫溢開來。
今天,這些痛苦的往事已不可追,但是,面對“江南棄兒”尋親的熱情期待,全社會都應該伸出援手,讓他們享受到來自家鄉(xiāng)的脈脈溫情。在這方面,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將本地當年送出嬰兒的家庭有關信息匯總起來并向社會公布,尋親效率一定能夠提高很多。
今天,江南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古話說:“一人向隅,舉座不歡?!敝灰氲轿覀兞髀湓谶b遠外地的弟弟妹妹還在為找尋不到他們的親人而痛苦,我們就應該常懷一份歉疚之情,幫助他們實現(xiàn)這個骨肉團圓夢,而不能因為他們的存在揭開了當年的傷疤而將他們視同路人。
發(fā)展了的中國不應該丟棄任何一個失落者,全社會都要為“江南棄兒”尋親助一臂之力,江南的大地曾經(jīng)養(yǎng)育和庇蔭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今天,江南更應該伸出它的臂膀,將自己丟失的孩子擁抱到自己的懷中。
【素材分析】“江南棄兒”見證了我們這個民族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巨大不幸。如今,當這些“江南棄兒”用滿懷期待的眼光搜尋著他們過去的時光時,就好像是在提醒著我們不能忘卻過去,要格外珍惜今天擁有的和平與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