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躍
泰山,融風景秀麗的神奇自然景觀和神圣的歷史人文景觀于一體,是中國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史的縮影。石刻藝術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自漢朝以后,歷代帝王來此封禪祭祀,文人雅士紛至沓來,為泰山留下眾多石碑石刻,詩詞歌賦。因此,泰山的書法藝術以石刻形式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產(chǎn)生,保留并延續(xù)。泰山石刻內容豐富,造型美觀,字體風格,種類繁多,可稱之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天然展覽。泰山石刻對深入研究泰山文化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指導意義。泰山石刻的主要內容包括封禪祭祀、御制詩文、修建記事、經(jīng)刻、造像記、名人遺事、墓志銘等,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向世人詮釋了泰山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變遷,與中國書法藝術一脈相承。泰山石刻藝術是泰山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具有宗教價值、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書法價值、美學價值及審美價值等。本文主要從其書法價值,美學價值及審美價值三方面對泰山石刻藝術舉例探討研究。
石刻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雕刻出的藝術品,屬于造型藝術范疇。泰山石刻是將漢字刊刻在泰山石及石碑上的藝術品。石刻藝術與書刻藝術有一定的相關性,泰山石刻同樣繼承了中國書法與篆刻的傳統(tǒng),無論是章法布局,還是書法的結體,與書刻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國書法的延伸與發(fā)展。泰山石刻就是在石質材料上對中國書法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完成了由自然實用性向人文藝術性的過渡轉變。
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碑”的秦《泰山刻石》,是泰山最早的石刻,由秦李斯在泰山極頂為歌頌秦德所撰寫。此刻石的小篆字體體態(tài)狹長,結構上緊下松,蒼勁有力,端莊典雅。同處泰山石刻最初發(fā)展階段的還有《御方碑》和《張遷碑》。《張遷碑》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體態(tài)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zhèn)洹?/p>
與碑刻不同的摩崖石刻,刻字藝術家在石質選擇方面選用天然的石頭,相比嚴謹規(guī)范的碑刻更具自然美。但是,由于粗糙的石面肌理和材質紋路的不同,在刊刻過程中,會出現(xiàn)斷筆現(xiàn)象,亦或是在書寫階段將斷筆作為獨特的書寫風格,隨后在刊刻過程中同樣延續(xù)了斷筆的寫法,刻意而為之。
《泰山經(jīng)石峪摩崖刻經(jīng)》和《紀泰山銘》是泰山摩崖石刻的典型代表,在書體方面均屬于隸書,前者字體筆畫動靜皆宜,隸楷結合,后者字體線條渾厚,對字的結體大膽夸張移位,變形,大力追求法度,隸書逐漸規(guī)范化。
同屬于摩崖石刻中的“蟲二”石刻,是泰山石刻中頗具特色的石刻,不規(guī)則的泰山石面選取矩形為底,似漢字又似符號的刊刻內容,看似造型怪異,筆畫精簡,字義費解,實則“風月無邊”的字謎。字體將“風月”兩字的繁體去掉外框,取其字芯以行書體制再創(chuàng)作,矩形兩端均有題款,與其說是有趣的書法創(chuàng)作,不如說師法自然的意境景觀??套旨以趧?chuàng)作過程中會多方位重視空間的表現(xiàn),首先對文字本身的結構處理,講究虛實相間,以“二”字為例,上下筆畫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此石刻“二”字的刊刻,借鑒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空白造型原則,兩個筆畫運用以點畫內空白造型元素,這是毛筆在紙張運行過程中的枯筆所致,形成飛白的效果。石刻藝術無法體現(xiàn)書法書寫過程中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運用同時,重視對漢字以外空白部分的布局把握,即“虛象”的表現(xiàn),力求作品的氣韻生動。這樣的石刻含蓄高雅,意境唯美,頗具審美價值表現(xiàn)力,是辯證的美,體現(xiàn)出“大象無形”的美學理念。
景觀石刻中“如”石刻,選取草書體制,寓意如意,取“如意”之含義及象形,表述作者來此駐足的快活心境,以此暗喻自然物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們將個人情感寄托于泰山自然景觀,通過石刻形式為記錄載體,將自然景觀人格化,建立人與景的關聯(lián)性,賦予其審美對象的角色。
對書法的欣賞過程等同于一種審美活動,書法家通過婉轉自如的毛筆和紙張媒介將個人藝術風格與審美意趣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泰山石刻藝術固然如此。刊刻家有的是先書后刻,亦或是不書直刻,均以深厚的書法基礎為第一媒體在泰山石上再創(chuàng)作。泰山石刻中,不論是碑刻還是摩崖石刻,刻字如同創(chuàng)作書法,刻字的每個線條都具有力度美,節(jié)奏美。在字體結構方面,造型,姿態(tài)變化豐富,如楷書的端莊渾厚,小篆的古樸圓潤,草書的簡潔率真,行書的跌宕險峻等,對某些字體大膽夸張,異于常規(guī)的處理,使得字體產(chǎn)生結構造型美,形式美。在章法布局方面,大到排局布陣,小到落款題詞,字體筆畫間的虛與實,陰與陽,統(tǒng)一而和諧,達到布局的整體美。章法中陰陽互用,相互調和。陰與陽的對立,等同于用筆過程中快與慢,點畫中的方與圓,線條疏與密,粗與細的對立關系。陽剛與陰柔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上的兩大范疇,使得書法作品剛柔并濟,具有書法合于道的審美意義,增強作品的審美旨趣。對整個章法的造型表現(xiàn)至關重要的莫過于空白造型,白與黑相輔相成。意在筆先,講究的就是在書法創(chuàng)作時,首先要確定整體空白的比例,再次對局部的白與黑合理組合。
石刻藝術同樣講究書法章法中的周邊空白,尤其是泰山石刻中的《中流砥柱》石刻,選擇行書以大字形式作于一塊相對平滑的石面,規(guī)模形制巨大,氣勢磅礴。作者巧妙運用點畫中留有飛白的效果,虛實相生,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使得點畫形勢合一,筆筆生發(fā)?!爸辛黜浦彼淖峙c山澗流水自成一體,動態(tài)美與靜美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具有“境外之境”的藝術審美價值。
泰山石刻藝術濃縮了泰山多元文化的精華,具有形式美,意境美,辯證的美學思想,帶給人們愉悅的審美感受,對探討研究泰山歷史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