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母語思維方式作為母語文化的心理層面,影響中介語輸出,不可避免的產生母語遷移,對學生英語學習具有一定的促進或阻礙作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不能忽視客觀存在的母語思維方式的影響,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覺進行思維轉換。
【關鍵詞】 母語思維方式;母語遷移;英語學習;影響;對策
一、引言
母語遷移(language transfer)是語言學的熱點問題,也是爭議頗多的課題。它是指學習者將母語的某個成分或結構移植到外語學習中。母語遷移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篇,有的是對二語學習有促進作用的正遷移,有的是阻礙和不利于二語規(guī)范化的負遷移。不僅母語的語言形式和意義會對中介語(interlanguage)有影響,與母語相關的文化也會遷移到外語學習中,促進或阻礙外語學習的過程。
英語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輸出過程,它同時也是一個用英語這門外語來展現(xiàn)作者的思維,觀點和態(tài)度的認知過程。語言表達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詞匯,語法和句子的組合,更多的體現(xiàn)了包括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心理層次的內容。所以,英語表述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很多體現(xiàn)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表達和語言結構。本文試圖探討漢語思維方式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二、母語思維方式和母語文化
文化是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學到的一切,如語言,言行方式和內容,信仰以及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和精神基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尤其表現(xiàn)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人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說,人的所思所想無一不受其本族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影響,這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是產生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的根本原因,也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最大障礙(戴煒棟,張紅玲,2000)。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而語言表達往往是受精神層面的文化影響的,尤其是思維方式這種心理層面的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對特定思維方式的反映,語言的使用體現(xiàn)了某種文化思維方式的特質;同時,思維方式又制約著語言表達和使用。在外語學習中,母語文化遷移不可避免,可能是有利于我們理解信息和構建知識的正遷移,也有干擾我們學習正確的外語表達的負遷移。
三、母語思維方式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有關母語思維方式對二語學習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很多。比如,Lado(1957)的“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就強調文化對語言學習的影響(Larsen-Freeman & Long, 2000)。但是當時的研究只涉及到語言之間的語音和語法對比,很少涉及不同文化對語言發(fā)展的對比。
Kalplan(1966)提出的對比修辭(contrastive rhetoric)理論討論了文化差異和二語寫作之間的關系,認為母語文化思維和知識會影響到二語學習者的寫作語篇的組織方式,修辭和“思維順序”反映了學生的本族文化的語篇和思維模式,應和語音遷移,語法遷移有同樣的重要性(Odlin, 1989)。Thomas(1983)在研究文化差異對外語學習的干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為分析語用失誤和文化遷移理論建立了框架。
而國內學者王希墨,李津(1993),胡文仲,高一虹(1997),趙秀鳳(1999),虞秋玲(2001),連淑能(2002)等通過對漢語和英語的對比研究,探討了漢語文化和英語學習的關系,以及漢語的思維方式對英語學習的影響。這些研究有的是從漢語言文化的方方面面入手對漢語思維在英語學習中的影響的描述,有的是基于Kaplan的對比修辭理論的框架來研究中西方思維模式對英語寫作篇章的影響。
四、漢語思維對我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中介語的影響
Kaplan(1966)認為:英語族人的思維模式呈直線型(linearity),而包括漢語在內的東方語言的修辭模式呈“螺旋型”(spiraling structure)。他說東方人總是用迂回法(circular or approach by indirection),“總是繞著主題外圍轉,而從不從主題入手展開討論”(王墨希等,1993:60)。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中國學生在寫狀語從句時,傾向于將從句放在主句的前面,因為中國人習慣的思維模式是將原因,時間,條件等放在前面,主要內容和問題放在后面。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迂回型”,“螺旋型”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我國學生的英語中介語中經常出現(xiàn)的斷句(fragments; split-sentences),主題突顯結構等都可能是受漢語螺旋式思維模式的影響。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認識到母語思維對英語句子寫作的影響,強調跨文化交際思想,重視在教授語言形式和意義的同時,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習俗文化也是語言教師應該作為文化補充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的理解目的語的文化,避免語用失誤,使得跨語言交際順利進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思維差異的敏感度,向學生介紹中西思維方式的差別,引導學生緩解和克服文化沖突,有效促進交流,自覺進行思維轉換。
【參考文獻】
[1] 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 Larsen-Freeman.D & Long. M.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戴煒棟, 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 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6] 王希墨,李津.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思維模式調查[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7] 虞秋玲.英漢對比修辭研究與英語作文教學[J].福建外語,2001(2).
[8] 趙秀鳳.中西文化比較與漢英寫作風格宏觀對比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