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延安 沈毅
摘要: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2004~2014年561篇英文文獻為數(shù)據(jù)樣本,對關系研究的知識基礎、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關系領域的知識基礎是由一組高中介中心性、高被引或高突發(fā)被引的文獻組成;研究前沿主要聚焦在組織內外的關系網(wǎng)絡運作及其效果;關系研究日益成為多學科交叉互融的熱點領域。
關鍵詞:“關系”;可視化分析;科學計量學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4.27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6)04-0127-04
Abstract:Taking the 561 documents from WOS as sample data,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knowledge base and forefront on GUANXI research.It fonds that the knowledge base of GUANXI is made up of high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high cited or high citation burst literatures and the research frontiers of GUANXI mainly focus on the operation and effect of the GUANXI network within and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s. GUANXI research is becoming a hot field of multisubjects.
Key words:GUANXI; visualized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關系”是理解中國乃至亞洲社會經濟活動、商業(yè)倫理及組織行為的核心概念,“關系網(wǎng)”“關系好”“拉關系”“搞關系”等詞在中國人日常社會互動中被廣泛使用,其與西方社會中關系(Relationship)概念在表意上差異很大,西方學者直接采用GUANXI來指代“關系”術語。自1980年以來,伴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金磚四國”的快速發(fā)展態(tài)勢及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關系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日趨重要,漸成國際社會科學領域的熱點?;诖吮尘?,借助CiteSpace軟件,以科學計量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關系”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前沿演進。
1數(shù)據(jù)來源與方法說明
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的SCI-Expanded、SSCI和CPCI-SSH是研究樣本的數(shù)據(jù)來源。檢索式為“主題=GUANXI”,精煉出2004~2014年期刊和會議論文共計561篇,數(shù)據(jù)下載時間2015年7月13日。
信息可視化的目的是使人們通過圖示信息來獲得更深刻的見解。[1]本文基于施引文獻及被引文獻群形成的知識網(wǎng)絡結構變化會反映科學知識結構變化的假設,采用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CiteSpace 39 R9軟件進行文獻共被引分析,通過解讀圖譜中的關鍵節(jié)點、聚類結構來把握知識基礎及研究前沿的嬗變;利用雙圖疊加分析知識領域之間的關聯(lián)。
2“關系”研究概況
10年來關系研究領域發(fā)文量逐漸上升,大致分為2個階段。2004年以前,關系研究處在沉寂期,發(fā)文量很少;2004年開始,關系研究逐漸為學者所重視。其現(xiàn)實背景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較高速發(fā)展態(tài)勢,國際學術界沿襲馬克斯·韋伯探尋資本主義發(fā)展與獨特的文化要素親和力的研究傳統(tǒng),發(fā)現(xiàn)“關系”文化要素與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有密切聯(lián)系,以“關系”為主題的研究漸成上升態(tài)勢。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管理學界某種強調華人儒家“關系”文化的“華人資本主義精神”及至“關系資本主義”開始得到凸顯[2]。此外,1998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召開的以“制度、文化和變遷中的‘關系”為主題的研討會,開始將“關系”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從社會網(wǎng)絡與社會資本研究中分離出來,既是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現(xiàn)實的進一步學術思考,亦逐漸引發(fā)了“關系”研究的熱潮。
561篇文獻中期刊論文占86%,其余為會議論文。“關系”論文共刊發(fā)在213種期刊上,較為分散??傮w來看,主要發(fā)表在管理學類、經濟學類、倫理學類、社會學類等期刊上,前兩類占37%和36%??牧壳笆钠诳校?種皆屬管理學學科,其余屬經濟學學科。“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含港臺地區(qū))(56%)、美國(23%)和英國(10%)。
作者合作分析顯示合著形式占據(jù)主流,反映了近年來
各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趨勢在增強。研究表明跨校跨機構合作的創(chuàng)造力驅動效應顯著[3]。如樊景立、徐淑英、忻榕及鄭伯壎[4]4位華人學者共同倡導中國管理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作者共被引分析顯示,Hofstede(被引139次,中介中心性040)和Granovetter(中介中心性065)是作者共被引網(wǎng)絡中的關鍵學者,他們所提出的文化差異六維理論[5]和弱關系理論[6]對關系研究影響頗深。
3研究前沿及知識基礎
分析CiteSpace繪制的文獻共被引圖譜中的聚類和關鍵節(jié)點,可以直觀把握關系研究領域的前沿及知識基礎 [7]。時間切片為1年,節(jié)點類型選擇“被引文獻”,連線強度選Jaccard,抽取“Top50”,按“Pathfinder”算法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策略精簡圖譜,繪制出由207個節(jié)點和362條連線,密度為0017的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Q值為07766,S值為08088,說明整體聚類效果很好。如圖1所示。
31研究前沿分析
LLR算法從標題、關鍵詞和摘要提取術語得到的聚類命名結果比較穩(wěn)健,見表1。表中輪廓值表征各聚類內文獻同質性的指標。CiteSpace能給出引用熱度引用熱度為該施引文獻引用的參考文獻占該聚類共被引文獻總數(shù)的百分比。 高于002的施引文獻信息??茖W計量學一般認為引用某聚類共被引文獻的施引文獻共同組成了研究前沿文獻。
結合圖1、表1,選取共被引文獻規(guī)模在20篇以上的四大研究前沿進行分析。
311聚類#0網(wǎng)絡
聚類#0主要集中于對社交或關系網(wǎng)絡的研究。其中引用熱度最高為27%的施引文獻有2篇。Bat Batjargal[8]驗證了企業(yè)家的社交網(wǎng)絡技能會顯著影響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管理成效和獲取風險投資的多寡。趙向陽等[9]解釋了廣泛的社會能力是如何拓展商業(yè)人士的關系網(wǎng)絡及此關系網(wǎng)對商業(yè)發(fā)展的驅動性。網(wǎng)絡是西方組織理論和戰(zhàn)略管理研究的熱點,“關系”亦被西方學者看作一種在中國及東亞社會普遍存在的非正式個體間網(wǎng)絡和為建立商業(yè)聯(lián)系而開展的互惠網(wǎng)絡,關系網(wǎng)兼具社會文化和組織經濟效應??梢娋劢褂谄髽I(yè)家的關系網(wǎng)絡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效應是近年來該領域的前沿之一。
312聚類#1營銷
莊貴軍等 [10]引用了本聚類31%的共被引文獻,具有最高引用度,他們驗證了關系對企業(yè)營銷行為的影響。此研究前沿基于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背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吸引了眾多外國投資企業(yè),而持續(xù)穩(wěn)固的收益必須得依托有效的營銷渠道,因而理解中國市場的營銷渠道及行為特質的現(xiàn)實需求,推動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市場營銷中關系效應的高度關注。如果說聚類#0主要集中于生產協(xié)作網(wǎng)絡,那么聚類#1則主要聚焦于市場渠道,兩者都充分說明了“關系”聯(lián)結在中國商業(yè)活動中的重要性。
313聚類#2上下級
引用熱度最高(24%)的是Anton Kriz等人的論文[11],通過主位研究途徑挖掘出商業(yè)交換過程中國式信任概念的深層次文化意涵。該研究前沿主要致力于定性分析中國情境中信任概念,深入研究組織內上下級關系的實踐邏輯。亦即上下級高度信任往往是中國式組織領導的重要基礎,組織內部特別是核心領導的上下級關系成為“關系”研究前沿之一。
314 聚類#3高科技
引用本聚類最活躍的2篇論文中(引用熱度20%),一篇是Liu等[12]提出一個理解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創(chuàng)新活動影響因素的綜合性理論框架。另一篇是張建君等[13]重點分析中國高新企業(yè)間開展組織間交換時,是如何在契約和關系行動策略間進行選擇的。中國高新企業(yè)面臨的2個最大難題是融資和加入戰(zhàn)略聯(lián)盟,該研究前沿表明單一的基于契約的制度治理并不能確保中國的高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產出,在信任基礎上綜合運用契約和關系等多種管理模式成為中國高新企業(yè)獲取發(fā)展資本和維系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內在機制。
從整體上對各聚類進行分析,可以將其整合為關系內涵及模式研究(#4、#6、#7、#12),關系對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的影響效應研究(#0、#1、#2、#3、#5、#8、#9、#10、#11)。具體而言,禮物(#12)是關系運作的重要基礎,但其實質內涵則存在著聯(lián)合(#6)、服務(#7)及走后門(#4)之間的差別:聯(lián)合與服務常常指向于關系網(wǎng)絡的積極面相,而走后門則指向其消極面相,主要涉及與政府官員的庇護關系運作,由此才能全面地理解關系網(wǎng)運行的雙刃效應(#5)。
32知識基礎分析
文獻被引用圖譜所呈現(xiàn)的高被引、高中心性和突現(xiàn)性被引文獻,可以反映出某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兼具多種特性的被引文獻,其在結構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表2和表3分別按被引和中心性排序列出前10篇基礎文獻。
表2顯示,有2篇文獻在被引和中心性上都有較高指標。黃光國[14]的研究作為關系領域的基礎文獻被后續(xù)科學研究大量引用,其借助社會交換理論建構具有普適性“人情與面子”理論框架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方學者更好的理解“關系”提供了理論指南,也開啟了后續(xù)一系列對關系內涵及維度的研究和討論,該文獻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也佐證了其重要的知識基礎地位。另一篇Davies等[15]驗證了中國市場經濟情境中關系網(wǎng)絡對商業(yè)活動的重要性。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通常因為其開創(chuàng)性貢獻而被賦予里程碑式的意義,忻榕等人[16]的論文被引頻次最高,定量分析了市場經濟不完善背景下企業(yè)高管會通過關系網(wǎng)絡作為替代工具尋求保護。
中介中心性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和衡量在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的不同聚類間起重要橋梁作用的文獻(表3)。中介中心性最高的黃光國的研究觸發(fā)了國際學術界從西方理論框架轉向到建構本土“關系”理論的嘗試。中介中心性排名第二的是Dunfee等人[17]的研究,他們從關注關系效應轉向到基于規(guī)范的視角探尋關系實踐的道德意蘊,開啟了從企業(yè)倫理學角度研究關系效應的先河。
表3中有兩篇文獻在中介中心性和突發(fā)被引度上都比較高。一篇為陸亞東[18]的研究,他論及了關系蘊涵、關系運作的原則以及關系所指涉的社會哲學意涵,2006年該論文引用率突增,持續(xù)時間為2年,說明2006~2007年間關系領域較多的討論集中在“關系是什么?”這一問題上,事實上,在如何定義和測量“關系”概念上,迄今學界仍未達成共識。另一篇為Doug Guthrie[19]的研究,他指出關系在中國經濟轉型期諸多領域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該論文的突發(fā)引用時間區(qū)間為2004~2006年,可見“關系”研究興起過程中曾面臨的重要問題還在于私人“關系”是否會隨著公共制度與法治環(huán)境的完善就簡單消亡。這更多地指向于企業(yè)家與政府官員之間的政企關聯(lián)問題,而諸如商業(yè)性的生產及營銷網(wǎng)絡、組織內部的上下級關系,特別是華人中小企業(yè)的“關系”網(wǎng)絡特征也并不是隨公共制度建設而消亡的,近年來“關系”研究的興盛基本也說明了這一點。
4雙圖疊加分析
所謂雙圖疊加分析是將引用疊加層和被引疊加層在全景基礎圖譜中呈現(xiàn)。其中全景基礎圖譜的期刊數(shù)據(jù)來自《期刊引文分析數(shù)據(jù)庫》(JCR),疊加來自GUANXI主題的一組文獻,如圖2所示。
圖2雙圖疊加分析
圖2顯示,關系研究領域施引文獻的載文期刊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心理學/教育學/健康學和經濟學/政治學方向(曲線①),部分施引文獻載于數(shù)學/系統(tǒng)學期刊(曲線②)。曲線①的引用曲線流主要分為3支數(shù)據(jù)流,數(shù)據(jù)流①代表的施引文獻最主要的引用期刊來源是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政治學,數(shù)據(jù)流①為歷史學/哲學/檔案學,數(shù)據(jù)流①為系統(tǒng)學/計算學/計算機學。曲線②代表的施引文獻主要的引用期刊來源是心理學/教育學/健康學和經濟學/政治學(數(shù)據(jù)流②)。數(shù)據(jù)流①反映出社會科學領域中諸學科的期刊共被引用非常頻繁,說明關系研究的發(fā)展和應用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方向,數(shù)據(jù)流①、①反映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也日益為關系研究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曲線②表明數(shù)學/系統(tǒng)學等自然科學學科也開始與社會科學學科就關系主題展開交叉合作研究。
5總結與展望
2004年以來,國際學術界“關系”領域研究成果呈持續(xù)增長趨勢,國外學界偏重于在商業(yè)組織層面對“關系”展開研究。中國港臺地區(qū)及一批華人學者以“關系”為核心概念之一,倡導建立華人本土管理學,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未來“關系”領域國際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下述3方面。
第一,趨向“關系”跨文化比較和本土“關系”理論建構。Hofstede所提出并修正的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理論提醒了國際環(huán)境下學者和管理者應特別研究“關系”這一獨特文化經驗對管理活動的影響,Granovetter提出了關系嵌入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兩位西方學者開啟了建構普遍性“關系”維度框架的探討,與以黃光國為代表的港臺學者將本土的“關系”“人情”“面子”等概念學術化和理論化的探索相呼應,開始從商業(yè)活動情境解讀關系內涵轉向分析日常生活情境中關系的意涵和行動邏輯,并擴展到跨文化比較的層面,意圖建構出一套本土意義上的關系概念和理論體系。
第二,聚焦“關系”的中觀效應。關系研究領域的四大研究前沿為網(wǎng)絡、營銷、上下級、高科技。從研究前沿相關文獻來看,國際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在個體效應和社會效應之間探尋起架構作用的組織效應,反思組織內外的個人關系運作與制度替代的問題。
第三,“關系”研究逐步走向科際整合。雙圖疊加分析表明國際學術界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并日漸呈現(xiàn)出向自然科學交叉遷移的研究趨勢,關系研究日益成為多學科交叉互融的新興領域。
參考文獻:
[1]陳超美.科學前沿圖譜:知識可視化探索[M].科學出版社,2014300.
[2]戈登·雷丁.華人資本主義精神[M].格致出版社,200910-16.
[3]張崴,王續(xù)琨.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結構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4(3):93-96.
[4]Farh JL,Tsui AS,Xin K,et al.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The Chinese Cas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4):471-488.
[5]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M]. McGraw-Hill USA,1997.
[6]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7]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8]Bat Batjargal. Network Dynamics and New Ventures in China:A Longitudinal Stud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22(2):139-153.
[9]Xiang-yang Zhao,Michael Frese,Angelo Giardini. Business Owners Network Size and Business Growth in China:the Role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Competenc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22(7/8):675-705.
[10]Guijun Zhuang,Youmin Xi,Alex SL Tsang. Power,Conflict,and Cooperation:the Impact of Guanxi in Chinese Marketing Channel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1):137-149.
[11]Kriz Anton,Keating Byro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China:Lessons about Deep Trust[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0,16(3):299-318.
[12]Liu Yipeng,Woywode Michael,Xing Yijun. High Technology Start-up Innovation and the Role of Guanxi:an Explorative Study in China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 Prometheus,2012,30(2):211-229.
[13]Jianjun Zhang,Hean Tat Keh. Interorganizational Exchanges in China: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0,6(1):123-147.
[14]Kwang-kuo Hwang.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4):944-974.
[15]Howard Davies,Deana,Tomas KP Leung,et al. The Benefits of “Guanxi”:the Value of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the Chinese Mark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5,24(3):207-214.
[16]Xin K,Jone L Pearce. 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1641-1658.
[17]TW Dunfee,DE Warren. Is Guanxi Ethical? A Normative Analysis of Doing Business in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2:191-204.
[18]Lou Yadong. Guanxi:Principles, Philosophies,and Implications[J].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1997,16(1):43-51.
[19]Douglas Guthrie.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Guanxi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 The China Quarterly,1998,154(6):254-282.
(責任編輯:楊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