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成
下午習字,從弘一法師的帖上看到了“無上清涼”這幾個字,很是喜歡。
無上清涼,是佛的境界。
“清涼”在佛教中是“尸羅”十意之一。尸羅是梵語,意譯為“戒”,包括多層含義,其中很重要的一層就是清涼。因為身、口、意三業(yè)所引燃的欲火、怒火、無明火,能將修行者的五臟六腑焚作一團,只有戒可止息熱惱,故稱清涼。
當一個人修心到最高境界,便會身心俱忘,達到清涼之境,了無塵埃。
弘一法師曾創(chuàng)作了這么一首《清涼》歌:“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這首歌通過月、風、水三種自然之物,進一步闡述了“清涼”的意境。
清涼月,取的是《華嚴經》中“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句,以心地光明來表現這種樂呵、無我的境界。
清涼風,取的是《大日經》中“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句,說風能滌除一切煩惱,使萬物和諧。
清涼水,取的是《智度論》中“人大熱鬧,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歌詞用清水一渠,滌蕩污穢,表達了身心無垢的輕松與快樂。
最后一句“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钡囊馑际钦f,世事無常,但如果能達到無我的境地,明白了無常的道理,便可以接受真常,享受無上清涼。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對于“清涼”的釋意——爽快。
然而世間名利紛爭、愛短恨長,讓我們實在難以清涼起來。
一位退休的老干部,每個月拿一兩萬塊錢的退休金不是已經很好了嗎?可他不滿足,還想和在位時一樣,每個月都從單位報銷幾千塊錢的費用?,F在紀律嚴明,單位的經濟狀況也不好,現任領導就不想給他報,不報他就生氣,報了單位的員工就有怨氣,這事兒鬧得大家都不“清涼”。
“天才少年”魏永康,4歲開始讀小學,8歲讀初中,13歲開始讀大學,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然而最終,這名少年因生活不能自理從中科院肄業(yè)回家。十多年過去,現在大家印象深刻的,只有他對記者說的那句話—— “我恨媽媽”。
不久前的一個凌晨,肥城市汶陽鎮(zhèn)汶陽衛(wèi)生院北側馬路上,一名六七十歲的流浪老人被兩名十五六歲的少年當街打死。
……
這些人這些事兒雖然風馬牛不相及,但卻都是惡火作祟,要么欲火要么怒火要么無明火,最終都形成罪孽,使自己和他人不得清涼。
在我小的時候,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熱了就使勁兒地扇蒲扇,越扇越熱,這時候父親就教導我說:“別著急,心靜自然涼?!?/p>
后來,我發(fā)現父親的話是對的,心靜不但能讓身體的溫度降下來,而且還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清涼之境。
“熙熙攘攘,耳聾目盲。一切放下,無上清涼。”
孟子早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如何才能逃出這種熙熙攘攘的田地,把一切放下?
放下不是消極放棄,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方式過活,不強求、不貪婪,自制、自律。
你看路邊的那些花和草,哪個去爭去搶了,哪個慌著開慌著長了,正因為它們骨子里有這種不急不慌的品質,它們才有了讓世人艷羨的安然與美麗,才有了人間少有的無上清涼!
無上清涼,是大美之境,是理想之境,能否達到,就看自己能否止息熱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