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霞
一
老人的叮嚀/時時掛在心上/孩子的呢喃/還在耳邊回響/我們已收拾好行囊/明天 明天就要奔赴一個新的戰(zhàn)場
詩的作者叫盛淑慧,詩中的“我們”還有張曉燕和宋委倩,省婦聯(lián)的幾名普通共產(chǎn)黨員;詩中的“戰(zhàn)場”指的是沾化縣(現(xiàn)沾化區(qū))古城鎮(zhèn)的洼里、任家和臺里村——山東省選派第一書記,深入1.8萬個欠發(fā)達村開展幫扶,這仨村是其中之三。她們去那里打仗,以“第一書記”的身份,敵人的名字叫貧困。
那是2012年春天,滿城花香的季節(jié),三個弱女子背起行囊,充滿豪情。
對那片土地/我們充滿向往/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是不是也在將我們盼望//“第一書記”呵/這沉甸甸的稱呼/我們怎樣做/才能對得起組織/對得起人民群眾殷切的期望
豪情背后,仨人都有點小小的忐忑。沒種過田,沒做過農村工作。此前對沾化的認識,也一直和冬棗有關。應該是遍地棗林的地方吧,幽幽地開滿小花,或者漫野紅彤彤的果子。任前備課的時候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兒。產(chǎn)棗的是下洼鎮(zhèn),古城雖然和其搭界,但主打產(chǎn)業(yè)是糧食和棉花,只有零星棗樹。
不過,這份忐忑在雙腳踏上古城土地的時候,就煙消云散了。因為,忙。三位“第一書記”,忙著學習,也忙著干事。
先是逐戶走訪。老少爺們在田里耕作,就走到地頭請教學習;嬸子大娘在家里做飯,就端個馬扎坐在灶邊拉呱,順便幫忙往灶下添把柴禾;有患病老人躺在炕上,就坐在炕頭,拉著老人的手聊天……
一圈走訪下來,誰家?guī)桩€地、誰家有病患、誰家有留守兒童,門兒清,更甭說大伙兒最盼著干的事兒了。
大伙兒最希望“書記”干啥?解決吃水問題啊!修路哇!找致富門路吶!
任家村的自來水管道嚴重老化,也不知有多少個地方跑冒滴漏,為了減少“路上”的損失,每天定時供水,家里要沒有三兩口大缸,就得擺滿瓶瓶罐罐,刷個牙漱個口都得省著點用。
洼李村還是泥巴路,下雨天人扛自行車的情況倒是沒有了,不過基本普及的電動三輪走得很費勁。即使晴天也不容易,坑坑洼洼的,開不穩(wěn)。
臺里村世世代代種糧,產(chǎn)值低,除去吃喝花銷,一年到頭落不下幾個錢兒,心里急哇。
……
百姓的日子無小事,樁樁件件,哪個都得解決。
咋解決?一條一綹地捋利索了,給三個村分別制定幫包工作三年規(guī)劃吧。
然后呢?然后就是,“奔跑吧,姐妹”!跑財政、跑公路、跑發(fā)改委、跑自來水公司……帶村民外出學習,請女企業(yè)家進村考察投資。如火如荼。
半年后,任家的自來水通了,24小時不間斷供水,擰開水龍頭,跟唱歌似的;洼里的路修好了,“洋灰路”,開“車”上去溜達圈,老帶勁了;臺里的村民外出學習回來,信心滿滿,原來種糧也能種出大名堂……
從1980年代開始,打工就成為欠發(fā)達鄉(xiāng)村的重要收入來源,洼里、任家、臺里也不例外。村里多的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婦聯(lián)工作經(jīng)驗告訴盛淑慧她們,這個群體需要更多的精神關懷。
于是,她們又加強了對婦女之家的建設,配備了電腦、電視、音響、櫥柜,充實了數(shù)百冊有關家庭、女性、健康、家庭教育類的書刊。姊妹們下地干活兒回來,也有地兒耍耍了,想看看書,也方便了。
只知道“六一”節(jié)下午會放假的孩子們,也收到了驚喜——有禮物可拿,暑假還參加了夏令營,見到了電視上才會有的海洋世界、極地動物。
“母親健康快車”也開到了村里,為婦女們進行免費婦科B超、乳透和常規(guī)檢查,還為患病婦女送上了治療乳腺增生、婦科炎癥的藥品。
凈好事兒!村民們高興哇。你若問他們,村里來了第一書記好不好?好!哪里好?全都好!
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能把你放在心上/這擲地有聲的話語/是我們的座右銘/是我們畢生努力的方向
她們心里念著,手上不歇。
當一年過去,三位曾穿慣了職業(yè)裝、踩慣了高跟鞋的小女子,已練成了莊稼地里的女漢子。給冬棗樹嫁接、開甲,沒問題;揮舞著鐮刀割麥子,小菜一碟;在青紗帳里掰棒子,更是so easy。
二
溫柔地來,強壯地離開。
一年后,盛淑慧、張曉燕、宋委倩完成幫包工作。接力棒,交到三個漢子手中。他們是張敬才、宮雪巖、史越華。一個是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老黨員,一個渾身上下透著藝術范兒,一個剛從部隊轉業(yè)豪情滿懷。
到農村當?shù)谝粫?,新鮮,又充滿挑戰(zhàn)。三個漢子熱血沸騰,準備到廣闊天地里大干一場。
可是腳一踩在土地上,他們就發(fā)覺現(xiàn)實有點兒小殘酷——三個大老爺們兒不善烹飪,村里又沒有飯鋪,餓肚子??!
史越華有辦法,吃方便面,一天三盒??衫线@樣下去也不是事兒啊,還得開伙。仨人經(jīng)過一番資質評定,覺得搞藝術的宮雪巖最具創(chuàng)造性,有大廚潛質,以后就由他掌勺了。
既然回歸大學宿舍生活,吃住在一起,那工作方式也得來點調整,就“每個人包仨村,每個村仨書記”吧。抱團發(fā)展,力量足,效率還高。
按照第一棒時第一書記們制定的幫包工作三年規(guī)劃,三人出去跑項目。洼里的水渠得整修、生產(chǎn)橋得建;任家得進行環(huán)境綜合整治,得建健身廣場;臺里要建有機小麥規(guī)模種植基地,健身廣場也得升級。都是大工程,都需要錢。錢從哪兒來?化緣唄。
甭管是財政、農業(yè)、交通、扶貧辦,還是衛(wèi)生、體育、環(huán)衛(wèi)、女企協(xié),哪個部門有項目、有錢、有農資,就跑哪兒,申請書一沓沓地寫,上門一遍遍地求,打電話一遍遍地催,為了村子,和人家死磕。連幾袋化肥都不放過。
剛開始是真張不開嘴,臉紅,尤其是搞藝術的宮雪巖和一身錚錚軍人鐵骨的史越華。張敬才做示范,給老同學老朋友打電話,調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他說:“我的老臉皮不值錢,能換多少算多少?!眱晌荒贻p書記既慚愧又感動,咱為的是村子,為的是村民,有啥抹不開的,豁出去啦。
豁得出去,就有收獲。洼里的水渠、生產(chǎn)橋修好啦,再下大雨,不怕,內澇解決啦,還實現(xiàn)了鎮(zhèn)村環(huán)衛(wèi)一體化。任家的大路兩邊都栽上了柿子樹,秋天柿子樹上掛著密密麻麻的小燈籠,家家戶戶墻外門邊的小灌木也紅著、綠著,那叫一個漂亮;千余平方米的健身廣場也建好啦,村民們玩得歡實,再不羨慕人家鄰村啦。臺里300畝的有機小麥規(guī)模種植基地建起來啦,村里健身廣場那些破舊的健身器材也更換啦,孩子去玩家長就不怕危險啦,村里的綠化也啟動啦……三個村子,熱火朝天。
這還不止,洼里和任家還引進了綿羊養(yǎng)殖小區(qū)建設項目,一個投資18萬元,一個投資11萬元,這都是“化緣”化來的。“臉皮是厚了,但心里很得意?!睗M滿的成就感。
可最大的成就感卻不是這些,而是看到村民臉上的變化時。
和村容村貌一起改變的,是村民表情的變化。村子美了、好了,村民們笑了、樂了。希望和勁頭寫在臉上。
有這希望和勁頭,還愁不能早點把貧窮打倒在戰(zhàn)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