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磊
摘 要: 上戲和法國2011年合作的話劇《西廂記》是對傳統(tǒng)戲曲進行話劇改編的成功之作,這種跨文化的改編,為我們詮釋《西廂記》帶來了一種全然不同的體驗,在如何保持古典戲曲韻味的同時,又符合話劇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觀眾的欣賞習慣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借鑒,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 《西廂記》 話劇改編 中法合作
引言
《西廂記》最早取材于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后被元代王實甫改編為雜?。ù饲坝兴稳粟w令畤以此題材作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diào)》,然而影響力均遠不如雜劇《西廂記》),該劇被稱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
由上海戲劇學院和法國黑橡樹劇院合作的《西廂記》,由法國導演吉拉爾·吉拉斯和上戲著名劇作家曹路生一起完成話劇劇本改編,并由吉拉斯和上戲呂巖導演,2011年7月,該劇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上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直以來,戲曲《西廂記》在國內(nèi)有著各種戲曲改編,昆曲上演的折子戲多為李日華做改編的南調(diào)《西廂記》,近代京劇、越劇、川劇等都有改編版本,比較有名的有黃梅戲版本的《西廂記》,但是對于把該劇由戲曲變?yōu)樵拕硌莩?,還是首次。作為經(jīng)典戲曲劇目,該劇的話劇改編在文本改編和導演處理上就脫離了傳統(tǒng)的概念,它是在當代的視野之下,在中法東西方不同思維碰撞之中完成的創(chuàng)作,對這樣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要嚴肅對待王實甫的古典創(chuàng)作和傳統(tǒng)戲曲的特點,不能過于求新求怪,另一方面要尊重話劇的特色。
一、在尊重傳統(tǒng)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大膽改編
傳統(tǒng)戲曲中《西廂記》情節(jié)是張生在白馬寺遇到崔鶯鶯,兩人相愛,然后張生機智解白馬寺之圍,滿以為可以和鶯鶯結(jié)合,卻被老夫人因門第不當悔婚,張生無奈答應崔母的條件,被迫上京趕考中得狀元,得以迎娶崔鶯鶯。該劇在戲曲中原本演出至少要幾個晚上,最出名的越劇改編都要三個多小時,一般話劇就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左右。為了保持經(jīng)典文本的經(jīng)典性,吉拉斯擬定了只栓不改的原則,對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減,取了王實甫原作前四本,舍去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員雜劇》,保留了四本一楔子的元雜劇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刪去了中間鄭恒的糾纏最后的大團圓,整個戲不到兩個小時。這些改編更符合當代藝術(shù)快節(jié)奏,更加符合現(xiàn)代中西方觀眾的口味。
該劇較大的改動在于,戲曲中開頭是張生在白馬寺遇到鶯鶯并為之傾倒,兩人一見鐘情,結(jié)局是中國喜愛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精神得到慰藉,皆大歡喜。法國導演吉拉斯顯然不喜歡這種東方式的結(jié)局,在話劇《西廂記》的改編中,他設(shè)置了一個新的開頭,戲一開始,張生在現(xiàn)代社會與戀人遭遇搶劫被殺死,隨后他出現(xiàn)在過往的時空,穿越到戲劇中的情節(jié),與崔鶯鶯展開了感情的糾葛,結(jié)尾處,張生在進京途中被人所殺,冰冷地躺在舞臺上,靈魂得到重生,與開頭相呼應?!跋M弊兂闪恕敖^望”,“有情人終成眷屬”變成了法國導演眼中“殘酷”結(jié)局。
吉拉斯在劇中為張生設(shè)置了一個書童,這個人物本來是戲曲中沒有的,舞臺的敘事結(jié)構(gòu)由他的一系列輕靈寫意行動所牽引,劇中只要書童小手一揮,充滿詩情畫意的幕布便輕輕開始,再一揮,國畫風格的幕布又慢慢閉上,這個人物大致可以看做是張生靈魂的外化,也可以被視作張生的內(nèi)心聲音。
這樣一些改編在不少戲曲界人士看來可能是大逆不道的,雖然該劇在法國空前成功,被法國觀眾認同,但在國內(nèi),還是會有觀眾覺得突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立即顯現(xiàn)出來,法國導演無非實在展示一種“殘酷”,以西方思維展示,“美好結(jié)局”在真正的現(xiàn)實社會中就那么容易實現(xiàn)嗎?戲曲版的《西廂記》在表現(xiàn)封建婚姻對愛情本性的壓制,展示男女之間愛情的美好,在哲學思考上其實并沒有那么多,西方導演則想借助戲曲到話劇的改編,引入“情愛”與“生死”的哲學的思考,為改編帶來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吉拉斯這樣解釋改編的初衷:“世界上的一切,沒有創(chuàng)造,只有轉(zhuǎn)化。生是死的開始,死是再生的開始,如此循環(huán)往復。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是如此,當代藝術(shù)可以視作古代藝術(shù)的一個輪回?!边@些改編賦予了該劇更多的當代意義和新的主題。
二、戲曲化的舞臺呈現(xiàn)
中國的戲曲有自身的審美特征,尤其表現(xiàn)在綜合性、程式化、虛擬性這三個方面。綜合性表現(xiàn)在,戲曲相比話劇更具有綜合性,它是一門歌、舞、劇高度綜合的藝術(shù),戲曲表演的藝術(shù)手段是唱、念、做、打,唱、念是“歌”,唱功在戲曲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打是“舞”,戲曲中的舞是指戲曲表演中的動作和造型都帶有舞蹈性,具有舞蹈的韻律和節(jié)奏。中國戲曲的程式化,是指戲曲演員的角色行當、表演動作和音樂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規(guī)則,角色可分為生、旦凈、丑等四中基本類型,每個角色可細分,演員在舞臺上的動作都有固定的格式名稱,這是話劇中所不具有的。虛擬性是指戲曲充分吸收中國古典美學主義寫意性的特點,“虛實相生”、“以形寫神”,演員多用虛擬動作,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動作暗示出舞臺上并不存在的實物或情境,舞臺的布景道具具有虛擬性,一把扇子,兩條水袖,就可以表現(xiàn)出各種人間感情和人物的豐富心理狀態(tài)。
由于中國戲曲具有這些特點,因此在話劇版《西廂記》中表現(xiàn)戲曲的韻味成為一道難題。把該原本適合戲曲表現(xiàn)的元雜劇作為話劇來演出,這種改編只能由精通《西廂記》原作有懂中國戲曲結(jié)構(gòu)的中國劇作家擔當,上戲教授曹路生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王實甫的《西廂記》語言華麗優(yōu)美,歷來為評論家所稱道,敘事、抒情和寫景融為一體,洋溢著濃郁的詩情。首先在語言上,針對元雜劇念白和唱詞部分舞臺行動上是一致的特點,吉拉斯改編時要么刪去唱詞,要么刪去說白。如果唱的部分重要,就保留唱詞,以說白表達。這樣下來,改編后的文本,說白保留得較多,唱詞較少。
雜劇劇本中有【元和令】【上馬嬌】【勝葫蘆】【么篇】【后庭花】【柳葉兒】【寄生草】【賺煞】等八支曲子,吉拉斯栓去了【柳葉兒】【寄生草】,其余曲子根據(jù)需要刪節(jié)。然后曹路生教授基本上使用韻文,這種韻味對白又保持了戲曲的音樂性,流暢順耳。比如:
【元和令】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見。
話劇劇本:閱盡美女千千萬,像這樣的絕色佳人何曾見。
【上馬嬌】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呀,誰想著寺里遇神仙!我見她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
話劇劇本:這里是菩薩內(nèi)院,別猜成了隔絕情侶的離恨天!呀,誰想在這廟里遇到了神仙!我看她生氣也好高興也罷都美艷,像春風撲面,側(cè)轉(zhuǎn)身來、只見她頭上戴著翠花鈿。
經(jīng)過這些創(chuàng)作,戲曲《西廂記》的古典韻味得以保留,念起來朗朗上口,也富有詩意、音樂性,讓這出愛情劇充滿情趣,也讓話劇版更為法國及國內(nèi)觀眾所理解接受。
然后是舞臺呈現(xiàn)。在舞美設(shè)計上,舞臺布景除了尊崇中國傳統(tǒng)戲劇簡單的“一座二椅”外,通過只靠兩扇門和三個屏風完成整個演出的時空變幻。在普救寺為老相國做道場時,舞臺上沒有任何布景,通過小和尚的木魚聲激起觀眾對超度亡靈的想象。崔鶯鶯月夜在花園燒香,舞臺上只布置了一輪明月,一個香桌;幾步之遙,就是一扇門窗,張生則偷偷躲在那觀察小姐的動靜,傾聽鶯鶯的心聲,畫面優(yōu)美,愛情氣息濃郁。孫飛虎兵圍普救寺,通過三個賊兵背靠觀眾站立,代表了孫飛虎的五千兵馬,展現(xiàn)了戲曲的虛擬性。話劇《西廂記》的人景合一,讓觀眾充分發(fā)揮了想象。舞臺上大面積漸變色塊的運用,隨著劇情不停轉(zhuǎn)換,讓觀眾在劇場里猶如觀看一幅幅寫意畫,充滿詩情畫意。張生和鶯鶯結(jié)合時,舞臺落下白色的帷幔,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升華為一種詩意。
吉拉斯之前的作品都有著極簡主義的導演風格,他認為戲劇舞臺上的東西越少,觀眾想象的空間越大。在他獲得莫里哀戲劇獎的獨角戲《致安拉的知心話》中,舞臺上除了一個演員之外,只有一個平臺和一根鋼管,通過演員表演、燈光和音響的配合展現(xiàn)導演的意圖。這種對“空”與“簡”的美學追求與中國戲曲的特點不謀而合,契合了戲曲《西廂記》的意境,上戲?qū)m寶榮教授曾評價:“簡潔的舞臺為演員留下了充分的表演空間,一輪高懸的明月為觀眾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同時也成為了溝通中西觀眾審美情趣的象征。”
結(jié)語
話劇《西廂記》是不同文化與戲劇觀念對話、交融的結(jié)果,既有中國傳統(tǒng)戲劇反封語境下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人文關(guān)懷——對自由和愛情的肯定,又加上了西方對“生死”與“輪回”的思考,既有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寫意性,又有西方極簡主義的觀念。毫無疑問,這種中外改編中國古典戲曲的嘗試,不僅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更有助于借助西方的視野理解傳統(tǒng)戲曲。
參考文獻:
[1]陳明正,宮寶榮.東方經(jīng)典與西方闡釋——中法合作話劇《西廂記》改編與演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3]錢林森.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戲劇和小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張燕瑾.張燕瑾講西廂記[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