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強
摘要: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懲治貪污腐敗,揪出了一批“老虎”“蒼蠅”,為我國公務員的廉政建設作了必要的準備。如果說公務員的貪污腐敗是令人憎恨的硬腐敗的話,中央此舉懲治措施必然收到以猛藥治急性病的效果;那么懶政和不作為就是存在于公務員隊伍中的一個軟腐敗,它是隱性的慢性病,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更甚于貪污腐敗。勤政是一個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長期努力的目標,是一個社會保持生機與活力的基礎。
關鍵詞:勤政;懶政;不作為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9-0068-02
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作為國家的公職人員銘記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決老百姓深切關注的社會問題。古人將為官之要分為“清”“慎”“勤”三個方面,可見官員勤政的重要性。中國社會對官員勤政的要求是有傳統(tǒng)的,這有利于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里推動公務員的勤政建設,同時促進我國的政治文明進程。
一、勤政是公務員的基本素質
勤政是為政之要,是國家公務員不可缺少的價值取向。有的學者在現(xiàn)代的法制環(huán)境下為勤政進行定義。“所謂勤政,就是要有高度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認真履行工作職責,不懶惰,不消極怠工,不投機取巧和推諉拖拉,以積極認真、盡職盡責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以苦干實干加巧干的精神勤奮工作,盡最大可能發(fā)揮公權力的職能作用,成就事業(yè),服務人民”。
與勤政相對的是懶政。懶政就是對待工作極不負責,不作為、尸位素餐的行為。設官就是為了有人履行社會管理的職能,使社會能夠在秩序的范圍內有序運轉。官員的職責就是興利除害,造福于民。北宋的政治家歐陽修曾言道:“不材之人,為害深于贓吏?!痹跉W陽修看來,那些倦政、懶政、尸位素餐官員的危害要甚于貪官污吏。如果官員不作為就會放任各級官吏作出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官員不作為就不能了解民間疾苦,更不能解決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官員的長期不作為會造成官民之間的嚴重對立和增加公民對國家和政府的失望和不滿,最終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推動國家公務員勤政建設迫在眉睫。
二、如何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
勤政是一種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素質,是政府管理能力的體現(xiàn)。美國的思想家托馬斯·潘恩說道:“政府是一種必要的惡?!闭嬖诘哪康氖翘峁┕卜?,維持社會秩序。政府管理社會歸根結底是國家公務員在管理社會。因此,對公職人員的管理,也成了所有國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勤政建設也成為了國家努力的方向。由于各國有著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和不同的社會現(xiàn)狀,導致各個國家在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的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應對策略。中國有著漫長的封建歷史,人治歷史悠久,儒家德治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的法治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應該既堅持吸收國外的優(yōu)秀經驗,又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國家公務員勤政建設,完善國家公務員隊伍。
(一)轉變政府觀念,加快推動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我國有著悠久的人治傳統(tǒng),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家更多的是在履行管制的職能,卻忽略了最根本的服務職能。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日益發(fā)達,公民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家的角色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在西方思想家看來,政府是人們處于無奈狀態(tài)下的一種無奈選擇。一方面,人們時刻提防著國家擴張權力侵犯公民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國家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避免過多地干涉公民社會的良性運轉,以防止公民推翻自己。只有堅持這一觀念,國家、社會、公民三者之間才能和諧共存。國家公務員堅持勤政,正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中國在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下,以人性善為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一方面,老百姓從心理上主觀地認為國家是好的;另一方面,老百姓對國家又心存畏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家同公民之間的割裂和對立。我國公民常稱公務員為“官老爺”就是官民割裂的最顯現(xiàn)的特征。如何轉變公民對國家的觀念認同,也成為了政府轉變職能的一大因素。只有政府主動轉換職能,樹立服務理念,才能推動國家公務員的勤政建設。
(二)壯大公民社會,實現(xiàn)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平衡
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作為能力強)是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一個強有力的社會是一個與決策者溝通渠道暢通,能夠明確及時反應民情的社會。中國一直是強政府、弱社會。之所以說政府比較強,是因為政府作為一種國家機器對整個社會有著極強的控制力,這種控制力有利于維持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但也容易失去對這種強力的掌控,成為侵犯公共利益的力量。我們通常所說的“強政府”是從政府本身有著強大的力量來說的,而不是因為政府對社會有著強大的服務能力。相反,由于政府強于社會,使政府常常不經過實地調查而做出一系列的決策,最后因為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苦果卻全部由社會承擔。之所以說社會比較弱,是因為社會中對公益的呼聲難以傳到政府的耳朵里,更難以影響到政府部門的政策。這常常表現(xiàn)為公務員不了解民間疾苦和社會現(xiàn)實,公民的聲音也不能被他們聽到。最終造成公務員盲目施政,浪費社會資源。同樣,不利于公務員的勤政建設。壯大公民社會,要完善公民同政府的溝通渠道,一方面加強公民對政府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使政府能夠聽到社會的呼聲,在決策時不至于成為“聾子”“瞎子”。只有這樣才能夠合理決策、科學決策,實現(xiàn)政府服務社會的目的。在中國壯大公民社會的舉措很多,比如:設立永久聽證會制度、使信訪渠道暢通化、擴大公民參政的宣傳教育、完善新聞媒體監(jiān)督機制……
(三)“以德育人”,提高公務員的官德
一切的法律、制度、習俗和社會管理歸根結底都是由人在實施和運作。不論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果實施的人不能很好的遵循的話,那么法律也會變質,制度也會扭曲。從這一點來說,要實現(xiàn)更加美好的社會,對人的改造才是重中之重。德是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一種善感性。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比耸侨f物的靈長,人心是最復雜的存在。通過外力對存在于人身上的善感性加以引導,才能激發(fā)出人的德性。公務員作為國家管理社會的代言人,其一言一行不僅關乎著國家的對內對外形象,而且關乎著所有人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對于他們來說,樹立良好的官德意識是勤政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國家和公民的幸運。有學者曾指出:“勤政是疏于政務和擾民的中道?!边@是告訴國家公務人員:既不能懶政致使政務停滯,也不能盲目施政,“新官上任三把火”“朝令夕改”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誤國害民。因此,掌握好勤政的邊界,才能做一個勤政的好官?!肮俚隆笔巧鐣闹黝}道德,因為官德作為表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全體成員的道德。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務人員不講官德,肆意妄為,那么這個國家的道德風尚必然是敗壞的。國家公務員要時刻以為人民服務為目標,以勤政為方向,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發(fā)展的積極力量。
(四)堅持依法治國,推動依法治權
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識到了人類自身的局限,對人性有著不信任和抵制。因此,他極力強調法治。他認為實行法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城邦的善業(yè)。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依法治國這條路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史上已被反復證明過的相對完善的治國方略。首先,我們應該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形成依法治國的認同感,使依法治國能夠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實行依法治國,法律不再是保護少數(shù)人利益的工具,而是一種維護所有人利益的永恒的公意。其次,國家公務員一定要深知法律之威嚴,要帶頭守法,真正做到依法治國。最后,國家要大力宣傳依法治國的理念,通過教育培養(yǎng)新一代公民。如果每一個公民都做到了知法、守法,那么這個國家必定一片和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應當作為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準則。實行依法治國,能夠為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只有實行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權,才能將難以約束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中。實行依法治國也能為建設法治政府,限制政府權力打下堅實的法制基礎。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就必須做到依法治官,完善公務員勤政機制。制定一些有實效的公務員法,使公務員在法律面前不敢懶政,不愿懶政。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的法治機制。公民要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從守法的法律意識轉變?yōu)閼梅蓙砭S護和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和權利的法律意識。為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形成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和外部壓力。
三、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的意義
或許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必然伴隨著道德和文化的衰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國家也更加繁榮了。但是各種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了。公務員作為國家內部的非生產者,憑借其掌握的權力資源,將改革開放的紅利大肆攫取到自己手中,形成了所謂的既得利益集團,儼然已經成為了改革的攔路虎。因此,改革公務員隊伍成為了現(xiàn)今不得不急需解決的事情,而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就是改革公務員隊伍的重中之重。
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既是一件急需開展的工作,又是一件非常漫長和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首先能夠優(yōu)化國家公務員隊伍,激發(fā)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發(fā)揮出公務員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作用。其次,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有利于在長遠意義上打破官本位現(xiàn)象。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最后,推動公務員勤政建設有利于改革開放的持續(xù)向前推進,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姜海如,中外公務員制度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3.
[2]張媛,職務晉升機制對國家公務員的激勵作用[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2).
[3]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 版社,1997.
[4]朱光磊,服務型政府建設規(guī)律研究[M].北京:經濟 科學出版社,2013.
[5]曹德本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