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閱武
在中國共產黨95歲生日前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商貿商會總支9個黨支部,相約前往該縣勝利鄉(xiāng)葵花村參加慶“七一”建黨節(jié)文藝演出活動。對于葵花村村民而言,這種“隆重”的文藝演出在記憶中實在太少。其間,村民們問潘成勇的“治村”舉措,他笑稱:“當然是精準扶貧?!?/p>
2015年底,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戰(zhàn)役在四川省甘洛縣拉開序幕后,身為共產黨員、涼山州勞模、州工商聯(lián)執(zhí)委、縣人大代表、縣工商聯(lián)副會長的潘成勇再也坐不住了。
潘成勇認為,飲水思源,要不是黨的好政策和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就沒有縣飲食服務公司生機勃勃的今天,作為公司的一分子,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有義務為黨和政府開展的惠民工程盡一點微薄之力。于是他毅然向組織遞交一份志愿扶貧申請書。
2016年初,縣委派駐全縣208個精準扶貧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的文件出爐,出人意料的是潘成勇是唯一一名企業(yè)家,而任職的地方是讓人談之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村——葵花村。
大涼山不涼
改革的大潮裹挾著市場經濟的秩序,使國營企業(yè)舉步維艱。縣飲食服務公司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為不使企業(yè)倒閉,決策者在全縣商貿系統(tǒng)排隊點將,最后把擔子壓在了潘成勇的身上。
1995年初,潘成勇受組織委派來到縣飲食服務公司,一個瀕臨倒閉的國營旅社。這是一個只有1幢4層住宿樓,8臺14寸黑白電視,48間簡陋客房,在職員工18人,退休工人20人,固定資產只有47萬元,債務多達50多萬元,拖欠在職人員工資無法兌現(xiàn)的公司。面對此境雖有些躊躇,但潘成勇沒有絲毫的退縮。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到任就有14位20多歲的職工買斷工齡,潘成勇剛送走14位職工,1名退休老人又病故,他四處舉債為其支付醫(yī)療費和料理后事。
1998年,甘洛縣迎來了企業(yè)改制的春天。潘成勇決心讓改制后的企業(yè),所有的決策均由公司股東大會全體表決通過,堅持黨支部在企業(yè)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和戰(zhàn)斗堡壘作用。為規(guī)避企業(yè)的投資風險,黨支部有一票否決權,建立健全監(jiān)事會、理事會,讓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配合黨支部,促進企業(yè)健康有序持續(xù)發(fā)展;堅持“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在餐飲的基礎上拓展住宿,開設娛樂項目,興建屠宰場。
他帶領員工積極拼搏進取使得公司成為全縣非公企業(yè)的排頭兵,堅持多勞多得、按勞取酬、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勞動分配原則,調動職工主人翁積極性;堅持企業(yè)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參與縣、州的各項文體活動,促進了職工身心健康;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成立愛心基金會和長壽基金會。
征服心靈的,還是心靈本身。潘成勇說到做到,而今全州17個縣市飲食服務行業(yè)紛紛凋謝,唯有甘洛縣飲食服務公司一枝獨秀,成為全縣民營企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排頭兵。不但還清了債務,固定資產由原來的47萬元提高到460萬元,職工年均收入由1998年前的4300元提高到現(xiàn)在4萬余元。如今即使依舊面臨在職員工與退休人員基本一比一的境況,可潘成勇一如既往地堅持按時、足額兌現(xiàn)退休人員的福利和在職員工工資、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等各種福利待遇,職工參保率達到100%。付出總有收獲,潘成勇曾先后榮獲涼山州第三屆勞動模范、州縣優(yōu)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堅冰已破,新的局面誕生了。潘成勇和甘洛縣飲食服務公司境況好起來了,仍不忘為政府排憂解難。公司安置農民工、退伍軍人、待業(yè)青年、殘疾人(3人)共23人就業(yè),從1995年至今社會公益投資總共達83.76萬元,年平均達4.18萬元。
2005年至今,潘成勇每月從工資中拿出300元,幫助田壩鎮(zhèn)大田村殘疾老人陳代瑤,縣城財稅巷的精神病人羅麗;2011年至今,每月按時資助玉田鎮(zhèn)特困生阿木夫吉、團結鄉(xiāng)阿木拉堵、勝利鄉(xiāng)王木人均400元。
2016年年初,潘成勇作為精準扶貧駐葵花村“第一書記”的半年來,他尋找水源建設飲水工程解決了該村和友誼村7組58年來的用水難題。為村里培養(yǎng)3名駕駛員,給五保戶殘疾人買輪椅、洗衣機、衣物、清油,給村民買大米解決青黃不接等難題,自掏腰包達8萬多元。
葵花就要向陽開
自信與自勵、責任心與使命感激勵著潘成勇。他頂著層層壓力,履行著“第一書記”的義務,從小事著手,把組織的關懷送到村民手中,把黨的“三農”政策、精準扶貧方針,以及正能量的精神食糧播撒滋潤到村民的心田。
1月27日,潘成勇面對村容村貌有的放矢,請美術工作室在村民活動的壩子邊墻體上刷印“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標語,在村民進出村必經的路邊設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大型公益牌,在村子中央把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典的語錄張貼懸掛。
沒有擲地有聲的慷慨陳詞,只有淳厚的務實之舉,葵花村變樣了。潘成勇身體力行的平凡小事,讓葵花村人感受到了關懷和溫暖。
村民“老病人”阿木女哈感慨道:“潘書記讓我們有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他教會了我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給我們注入了窮則思變的理念和發(fā)家致富的動力?!鼻楦泻退枷氡桓咴奶栒丈涞呐顺捎潞涂ù宓拇迕瘢猩眢w驗到在困境中謀求發(fā)展,務實是必然的選擇。
這個地處甘洛縣境內西北部海拔2240米,始建于1958年的康樂村,于2010年更名為的葵花村,既沒有礦藏也沒有村企,唯有密集的森林和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今,葵花村村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精神境界得以大洗禮,生產、生活理念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我們堅信隨著精準扶貧的步步推進和人們的苦干、實干、巧干,葵花村的明天將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