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灝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彼囃饪戳丝矗f:“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的片段。對“父親”背影的描寫賞析是課堂教學(xué)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但對于背影描寫中衣著的描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解讀教學(xué)實踐中往往存在偏頗。有的理解為穿布衣“儉樸”,有的理解為“家中光景很是慘淡”,有的理解為喪事的“孝服”,有的認(rèn)為黑色、深青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等等。教師因為缺少細(xì)致備課往往會對教學(xué)中的各種誤讀不置可否。根據(jù)山東師范大學(xué)魏建教授學(xué)術(shù)報告提示,筆者對相關(guān)資料進行了初步考證,現(xiàn)將拙見闡述如下:
一、本文所述為真人真事
《背影》為寫實散文。在1947年,朱自清答《文藝知識》編者問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p>
二、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
朱鴻鈞,字小坡,妻周氏,是個讀書人。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zhèn)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運局長——俗稱“煙酒公賣局長”,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又續(xù)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寶應(yīng)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鬧。這一鬧,就把朱鴻鈞的“差事”給鬧得“交卸”了。1917年自徐州失業(yè)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日漸困窘,老境頹唐。1945年4月9日去世,終年76歲。
三、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條例》
1912年,民國政府參議院仿照西方各國,頒布了男女禮服的形制。規(guī)定男子禮服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兩種。大禮服又分晝、晚兩種,均采用西式禮服的形制。常禮服也分兩種:一為西式形制,一為清朝的長袍馬褂。女子禮服采用傳統(tǒng)的上襖下裙樣式。隨后,又陸續(xù)頒布了地方行政官、外交官、警察、陸軍、海軍、檢察官、監(jiān)獄官等人員的服制。
1929年,民國政府又重新頒布《服制條例》,對男子禮服規(guī)定得更為具體明確:
一、褂式,齊領(lǐng)對襟,長至腹,袖長至手脈,左右及后下端開,質(zhì)用絲麻棉毛織品,色黑,紐扣五。
二、袍式,齊領(lǐng)前襟右掩,長至踝上二寸,袖與褂袖齊,左右下端開,質(zhì)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lán),紐扣六。
三、帽冬式,凹頂軟胎下沿略形橢圓,質(zhì)用絲麻毛織品,色黑。夏式,頂平頂硬胎下沿略形橢圓,質(zhì)用草帽綆,色白。
四、鞋質(zhì)用絲麻棉毛織品或革,色黑。
四、故事還原
朱鴻鈞一直在外地充任小官吏,1915年到徐州任榷運局長。他聰明能干,卻有著舊式官僚的通?。合矚g講排場,吃館子、喝花酒,光姨太太就先后娶了好幾個。
榷運局長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缺,朱鴻鈞頗為自得。任了榷運局長的他積習(xí)難改,在徐州金屋藏嬌,又討了幾個姨太太。流油肥缺令人眼紅,紅袖添香遭人嫉妒,堡壘最易從內(nèi)部突破,揚州老家很快得知了原委。
他的妻妾中一潘姓姨太太怒火中燒,不顧鞍馬勞頓從揚州趕往徐州,朱鴻鈞的母親因潘氏等的舉措急火攻心,染疴臥床。被妒火沖昏了頭腦的潘氏完全沒有意識到此行對于朱鴻鈞來說意味著什么,趕到徐州來了個潑婦罵街,搞得滿城風(fēng)雨,當(dāng)日《醒徐日報》都見了頭條,朱鴻鈞顏面盡失。
焦頭爛額的朱鴻鈞不得不花大筆錢把一個個姨太太再打發(fā)出門。人財兩空的朱鴻鈞的噩運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因此事影響太壞——朱鴻鈞被上司革了職。人倒霉時喝涼水都硌牙,丟掉榷運局長職位沒幾天,朱鴻鈞母親在揚州去世!
徐州成了朱鴻鈞人生道路上的滑鐵盧,他為他荒唐的生活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狼狽至極。到揚州借錢辦了喪事,把往日珍愛的巨大古鐘、朱紅膽瓶、碧玉如意、板橋手跡送進當(dāng)鋪還了虧空。冬天的庭院滿院枯枝敗葉、一派蕭條的景象,讓他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涼。頹唐、潦倒、無助、失措、愧疚、尷尬的朱鴻鈞脫去厚重的孝服,重新穿戴昔日公干時常穿的文職官服——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馬褂、黑布小帽,為自己收拾簡單的行囊,到南京尋找故交摯友,期盼謀取一官半職,另圖發(fā)達(dá)。兒子朱自清要回北大就讀,需到南京乘坐火車,父子正好同行。到南京后便發(fā)生了《背影》中所描述的感人一幕。
其后,朱鴻鈞因精力等諸多原因,雖盡力打拼,也沒有挽回頹勢,日趨見老的他,想兒子,想孫子,常寫信相詢。已為人父的朱自清“養(yǎng)兒才知父母恩”,心理上慢慢接納了父親,雖然父親的荒唐曾給他的心靈帶來難以湮滅的傷痛。他時??粗磉吿煺鏍€漫的閏兒,想到遠(yuǎn)方為生計奔波的老父,南京浦口送別的情景,時不時浮上心頭。
于是,此事件以后的1925年10月某夜,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朱自清筆下如行云流水般匯聚,著名散文《背影》遂得以問世。
1928年,在揚州東關(guān)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臥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
此時的朱鴻鈞已行動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誦讀時,朱鴻鈞的兩眼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但讀完后,昏黃的眼珠卻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兒子讀懂了自己過去的關(guān)心。
1945年,朱鴻鈞去世,終年76歲。
五、結(jié)論
“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是民國時期普通官吏的打扮。1917年冬天,朱鴻鈞雖已卸任,他一貫的穿著應(yīng)該是不變的,更何況是去南京謀職更應(yīng)穿著體面,穿中式官員常服應(yīng)是基本常識。作為平素特別注重儀表、講究排場、養(yǎng)尊處優(yōu)、年過半百且身體肥胖,再背負(fù)喪母之痛、失業(yè)謀職之焦灼的朱鴻鈞,放下一切架子,不顧惜自己的身體身份年齡,為解兒子路途饑渴,攀爬月臺去買橘子,怎能不令身為人子的朱自清淚如泉涌?
(責(zé)任編輯:方龍云)
教學(xué)月刊·中學(xué)版(語文教學(xué))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