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法國巴黎,29歲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后應佚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她也是該獎項的首位國內得主。
一時間,應佚倫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大眾也很容易想象出了一個女學霸的形象。然而,應佚倫坦言,成為科學家,是她的熱愛與選擇。應佚倫研究的是快速且低成本的DNA測序技術。目前,哈佛大學實驗室正聯(lián)合科研醫(yī)藥公司,投入上億美元攻克成本難題。應佚倫的團隊除學生助手僅她一名正式研究員,卻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成就。
應佚倫年少好奇時,自發(fā)上過鋼琴班、奧數(shù)、繪畫和計算機課,但都沒堅持。現(xiàn)在回想起來,應佚倫非常感謝她的父母,當時一直支持她去參加這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證加分的活動,“我記得,他們?yōu)榱宋业囊粋€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輻射獲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豬籠草,幾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鳥市場尋找豬籠草。如果沒有那么包容與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應佚倫初中就讀于一所普通中學——婁山中學。初一時,學校和長寧區(qū)少科站合作組織活動,應佚倫照例跑去嘗鮮。培養(yǎng)植物組織、解剖小動物、做標本,那些玄奧的配方,色彩絢麗的菌類,請教高年級才知道的名為“氫氧化鈉”“碳酸鈉”的溶液,讓尚未接觸化學課的應佚倫大感興趣。
興趣之后是求知欲,很多實驗需要借助學科知識,應佚倫用一個暑假自學了初三化學。“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化學特別有天賦,再長再復雜的學習內容都能很快弄懂。”婁山中學當時有免考制度,這給了學有余力的應佚倫更多發(fā)展興趣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她的首篇“論文”完成于初二,探討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的影響因素。
高考成績出來后,當應佚倫把華東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志愿時,老師和父母曾有疑惑,她為什么不沖一沖排名更靠前的名校。事實上,她最終的高考成績超出該校30多分。應佚倫告訴師長,之所以不“隨大流”選擇大學與專業(yè),是因為她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以化學化工為特色的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yè)更適合她自己對未來的規(guī)劃。
華東理工設有向本科生開放科研實驗課程,鼓勵獨立承擔小課題的機制,這種提前接觸,就像是一塊關乎未來與專業(yè)選擇的“敲門磚”,對她明確自己想從事的目標有很大的助益,“通過這些實驗和課程,我發(fā)現(xiàn)分析化學是我喜歡的,在大三我明確了細分專業(yè)的一個目標,我想要讀分析化學”。
2007年,龍億濤教授自美國回國受聘華理,應佚倫與龍老師聊了兩小時,腦洞大開。龍老師啟發(fā)她必須思考化學的本質是什么,并建議她的科研方向是與生物、醫(yī)學、環(huán)境相關,專注苦干去攻克科研難題。她從此開始跟隨龍教授,從熟悉實驗室開始,開發(fā)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展開自己的研究方向。
“對于我這樣的不冒尖的普通學生,我想我們需要的是自由成長,發(fā)現(xiàn)興趣,堅持選擇,家人支持與名師提攜?!睉齻愓f,遇到這樣一片土壤,是她最大的幸運。
熱議銳評:人人都能成才,是人才也可能被埋沒。在科研路上能走多遠,人生目標的清晰與堅持、是否專注與忘我、所處環(huán)境適宜與否都是志趣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應佚倫是幸運的,30歲未至已在熱愛的科研路上行走經年。她靠的當然不單是幸運,看應佚倫,其實是看占據(jù)多數(shù)的如應佚倫般的人群的成長故事,看那些未發(fā)掘的或將流失的人才之困,以及留給人們的思考。(周彬,搜狐網(wǎng))
素材運用:興趣;我的青春我做主;自由成長;專注;選擇……
(資料來源:搜狐網(wǎng)、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