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聽過,屈子于澤畔行吟那一曲《離騷》;你可曾見過,曾國藩于寂夜揮毫而下:“倚天照?;o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你又可曾想過,劉慈欣如何徜徉于科幻之海創(chuàng)造一部《三體》世界?
語文,貫穿古今,縱橫萬物。學習語文,便在于了解國文根源。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上至總理在兩會提出的“匠人精神”,下達清晨街角小販那一串悠長整齊的吆喝。語文,是文化的根本,是我們了解中華千年歷史的最基本途徑,提升我們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便提升了整個國家的文化素養(yǎng)。
那么,何以為之?
首先,作為高中生,我們可以利用到的便是課堂。在課堂上,有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有同窗討論,陪伴,苦讀。簡言之,在課堂上學習語文,我們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我們懂得從課堂中大量汲取知識,聽取意見,學習方法,假以時日,我們必定會看到自己質的飛躍。
再者,我們能夠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便是課外閱讀。泱泱我中華,五千年華夏文明,在歷史長河的流淌中,沉淀了一本又一本充滿智慧的文化著作。“讀一本好書,便是與一位名人對話”。課外閱讀,書籍給我們打造了一個由中國文字編織的恢宏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的思想猶如一片樹葉,隨波而飄,這里遇到“孔孟之道的浪花”,那里碰見“詩經堆砌的礁石”。利用閑余時間,捧一好書,于一小隅細讀,不僅僅是語文素養(yǎng),我們的氣質也會不斷升華。
而最后,語文源于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社會實踐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更為引人的道路,約三兩好友,選一首宋詞,思想火花激烈碰撞,或是走一走大街小巷,聽一聽民間奇妙的語言對話,品一品生活中蘊含的大道理,思想加深,素養(yǎng)定會提升。
國家的符號便是語文,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影響了國家發(fā)展的好壞,無論是課堂教學,課外閱讀,還是社會實踐,想要真正提升語文素養(yǎng),還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與信心。
學語文,解國文之源,陶冶自身情操,與華夏同發(fā)展。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