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從古至今,“了”都是很常見、很實用的一個字或詞,但是人們對它的來源及用法了解地并不是很透徹。本文就“了”的來源、發(fā)展及用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同時,我們在探究一個字的時候,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這樣結(jié)果才能更全面,也會更好地把詞語運用到生活中去。
關(guān)鍵詞:“了” 產(chǎn)生 發(fā)展 用法 虛化
一、“了”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
(一)作為動詞的“了”(讀音為liǎo)
1.“了”在古代韻書中的意義,大多具有“彎曲”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有“了”字。它是象形字體,從子,無臂。小篆字像嬰兒,束其兩臂。因初生的嬰兒,往往束其兩臂而裹之,因此,“了”的本義是“束嬰兒兩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了”為“了,也。從子無臂象形”,讀音為“鳥切”①。在《康熙字典》②中,“了”字屬于《子集上·字部》,解釋《唐韻》中“了”作“盧鳥切”,《集韻》《韻會》中均作“鳥切”,《正韻》中作“盧皎切,從聊上聲”,《增韻》也,《廣韻》中義為“慧也,曉解也”。
2.“了”表“明白”“懂得”義?!傲恕笔羌俳铻椤啊薄拔颉保恰懊靼?、懂得”的意思。例如:
①嫌人不了。(《爾雅·釋丘》注)
②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字,音liǎo,有“明白、清楚”的意思,例如:“其所發(fā)明,大義略舉,為已矣(韋昭《國語解敘》)”?!拔颉弊忠馑紴椤袄斫狻⒚靼住?,例如:“數(shù)月,出為東郡太守,自以嘗經(jīng)親近,未悟見出(《后漢書·張傳》)”?!拔次蛞姵觥币馑紴椤安幻靼妆环艦闁|郡太守的原因”,此義至今仍沿用。例如:“了法”即“領(lǐng)悟法理”,“了然”即“明白、清楚”,還有“了解、一目了然”等詞語,也都在用這個義項。
3.“了”表“結(jié)束、了結(jié)”義。例如:
①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南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此義現(xiàn)在仍在使用,例如:了還(義:了卻、償還)、了休(義:終止、了結(jié))、了了(義:了結(jié)了)。
(二)作為形容詞的“了”(讀音為liǎo)
1.“了”表“聰敏、穎慧”義。例如: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后漢書·孔融傳》),又如:現(xiàn)代漢語中“了慧”,義為“聰明”。
2.“了”表“清楚、明晰”義。例如:現(xiàn)代漢語中“了利”義為“清楚、明白”。
3.“了”表“明亮、光亮”義。例如:收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清·納蘭性德《琵琶仙》)
(三)作為副詞的“了”(讀音為liǎo)
1.“了”表“完全、全然”義。“了”作為副詞用的“完全、全然”義,與“無”“不”相連用,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范圍,相當于“完全(沒有)”“完全(不)”。例如:了無恐色、了不可得(義為:到最后也沒得到)。
2.“了”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用法。“了”放在動詞之后,與“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例如:做得了、你來得了來不了?此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常見。
3.“了”與“得”或“不得”前后連用,表示異乎尋常或情況嚴重。例如:那還了得!
4.“了”表“畢竟、終于”義。例如:“雖欲自近,了復(fù)何益?”(《新唐書·姚南仲傳》)
三、讀音為le的“了”
(一)“了”作為助詞的用法
1.表示“完成”義?!傲恕庇迷趧釉~或形容詞后,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jīng)完成。
(1)用于實際已經(jīng)發(fā)生的動作或變化。例如:他到了廣州。
(2)用于預(yù)期或者假設(shè)的動作。例如:你先去,我放了學就去。
2.表示“變化或新情況的出現(xiàn)”?!傲恕币话阌迷诰渥拥哪┪不蚓渥油nD的地方,表示變化或出現(xiàn)新的情況。
(1)表示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者將要出現(xiàn)某種情況。例如:麥子快熟了。
(2)表示“在某種條件下出現(xiàn)某種情況”。例如:天如果下雨,我就不出門了。
(3)表示“認識、想法、主張、行動等有變化”。例如:她本來不想去,后來還是去了。
(4)表示“催促或勸止”。例如:走了,走了,咱不能再等了!
在黃伯榮、廖序東版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中,把作為助詞的“了”歸在了動態(tài)助詞里面。③動態(tài)助詞表示動態(tài),動態(tài)指的是動作或性狀在變化過程中的情況,是處在哪一點或哪一段上。動態(tài),不是表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它可以表示事件在過去、現(xiàn)在或者將來的動態(tài)。
(二)“了”作為語氣詞的用法
1.表示“肯定語氣”?!傲恕笨梢宰鳛檎Z氣詞,表肯定。例如:明天又到周末了。
2.表示“促進或勸止”。例如:快別吃了。
3.表示“感嘆語氣”。例如:好了!別哭了。
在《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中,語氣詞“了”可以表示陳述語氣、祈使語氣,這兩種語氣的語法意義為“表示新情況的出現(xiàn),起成句煞尾的作用”。例如:別操心了。
“了”的前后可以加其他語氣詞。如:“了”前面加“的”,組成“的了”,“的”是“陳述語氣”,加強肯定,表示本來確實如此;“了”表示“已經(jīng)發(fā)生的變化(已然)”。例如:唉!他們也真夠痛苦的了。
四、動詞“了”的虛化
1.詞尾“了”是動詞“了”虛化的結(jié)果。我們知道,動詞“了”有“結(jié)束、了結(jié)”的詞義,詞尾“了”是從表示“了結(jié)”意義的“了”發(fā)展而來的。表示“了結(jié)”意義的動詞“了”,其用法在前面已經(jīng)談過。除單獨使用外,它還可用在動詞后充當補語。此用法在魏晉南北朝、唐代都有。例如:
①人遠則難綏,事總則難了。(《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
②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唐·李商隱《寄遠》)
在唐五代,“了”的用法已開始有變化,它除了有作動詞獨用及作補語外,還出現(xiàn)逐漸虛化為動詞詞尾的語言現(xiàn)象。“了”作動詞補語,大多是置于動賓結(jié)構(gòu)之后。例如:
①法華經(jīng)說:法喜憚悅,食了即是味,故知次昧為佛事。(《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經(jīng)文》)
②直至三日復(fù)墓了,拜辭父母幾田常。(《董永變文》)
像如上例句中的“了”還沒有虛化,“了”仍有“結(jié)束、完結(jié)”的實詞意義,這時“了”與動詞的結(jié)合也不緊密,所以還不能看作是動詞詞尾。
詞尾“了”的虛化是在“動詞+補語了”與“動詞+詞尾了”的交織穿插運用中逐漸形成的。例如:
①軍官食了,便即渡江。(《伍子胥變文》)
②經(jīng)九十余日,粟麥收了,欲擬歸家,遂辭死人。(《搜神記》)
這兩例中的“了”還不能算作詞尾,因為作為詞尾講不通,它們?nèi)匀痪哂袑嵲~詞義?!败姽偈沉恕绷x為“軍官吃完了飯”;“粟麥收了”義為“粟麥收完(之后)”。
五代時虛化的詞尾“了”已經(jīng)產(chǎn)生,形式為“動詞+了+賓語”,例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南唐·李煜《烏夜啼》)宋代時,這種“詞尾了”的用法逐漸增多。例如:等閑妨了繡功夫。(北宋·歐陽修《南歌子》)
“了”也可用在形容詞后面,表示變化的情況。例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南宋·岳飛《滿江紅》)
2.表示“完全、全然”義的作副詞的“了”也是動詞虛化的結(jié)果。東漢時期,“了”出現(xiàn)了新用法:一般出現(xiàn)在“不”“無”等否定詞的前面,組成“了無、了不”格式,這種用法現(xiàn)在也有,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范圍,相當于“完全”“完全(不)”,例如:了無懼色、了不可得。
此用法的“了”是表示“完結(jié)、了結(jié)”義的動詞“了”虛化而來的,“了”的“了結(jié)”義與“畢”“盡”意義相近,“了”與“盡”常連用。例如:問:“汝河以愁?”曰:“我財物了盡?!保ㄈ龂瞪畷g《舊雜譬喻經(jīng)》)
這里“了”與“盡”詞義相近,后半句可解釋為“財物全部喪失”?!巴瓿?、了結(jié)”義與“完全、全部”義有相近的地方,而且“了”位于“盡”的前面,從形式上來看,與“狀語+動詞(謂語)”中狀語位置相同,所以容易虛化為表示“完全、全部”的范圍副詞。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了”是一個從古至今都在使用的字或詞,往上可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往下可追溯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代漢語的角度來看,它使用頻率極大,屬于基本詞匯。雖然它的詞性、詞義與功能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它的一些基本詞義仍保留下來,并且還發(fā)展出新的詞性及功能。我們在探究一個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時,要從多角度、全方面地去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它的歷史,為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的研究做充足的準備。
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了”屬于卷十四的了部。
② 張玉書,陳廷敬等著《康熙字典》中第85頁,“了”字屬于《子集上·字部》.
③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頁。
參考文獻:
[1]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2] 陸儉明,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3] 齊滬揚.語氣詞“的”“了”的虛化機制及歷時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4).
[4]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