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 湘潭 411201)
《花心》兩種流行唱法版本比較研究
曾 偉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花心》是一首20世紀90年代的流行歌曲。這首歌采用日本電影《山丹之塔》主題曲《花》的旋律,由臺灣詩人厲曼婷重新填詞,臺灣著名流行音樂歌手周華健首唱,臺灣著名搖滾歌手蘇見信翻唱。周版《花心》意為花朵的心,歌詞樂觀積極,演唱優(yōu)美堅毅,配器柔美溫潤,整首歌充滿著希望和正能量,是一個時代的經(jīng)典;蘇版《花心》指在愛情里人的花心,歌詞迷幻頹廢,演唱嘲諷憤怒,配器金屬搖滾,充滿日式搖滾風味,是經(jīng)典基礎上的經(jīng)典翻唱。
【關鍵詞】流行歌曲;《花心》;周華??;蘇見信
《花心》是一首1990年代的流行曲,原曲是日本沖繩琉球族歌手喜納昌吉的《花》,為日本電影《山丹之塔》的主題曲。[1]后來,臺灣詩人厲曼婷根據(jù)曲譜填詞,由臺灣著名流行音樂歌手周華健首唱,收錄于周華健1993年發(fā)行的同名專輯《花心》中,成為周華健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后,費玉清、劉德華、蘇見信、辛寶兒等眾多歌手對其進行了翻唱。翻唱這個事兒,說起來也許簡單——現(xiàn)成的曲譜歌詞,現(xiàn)成的歌曲意境,跟原唱相比,興許更“省事兒”。但換個角度想,也正是因為有現(xiàn)成的曲譜、現(xiàn)成的意境,才讓翻唱這件事更有難度。試想一下,如果你的翻唱既沒有改變歌曲意境,又沒有創(chuàng)新歌曲風格,那翻唱的意義在哪?翻唱的價值在哪?但是,如果你的翻唱改變了歌曲的意境和風格,新的問題又來了——原曲的意境風格早已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在聽眾心中,這首歌就該是這個風格,如果你改變了,聽眾將很難接受,那么你的翻唱也很難被人認可。所以,翻唱其實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音樂再創(chuàng)作,既要有新意,又要被人認同,而蘇見信翻唱的《花心》就是這樣一個成功作品。本文將對周華健首唱的《花心》與蘇見信翻唱的《花心》進行對比分析,領悟周華健的經(jīng)典演唱,品味蘇見信的經(jīng)典翻唱。
周華健與蘇見信雖然演唱的是同一首歌,歌名都為《花心》,但兩個版本從歌名開始便有著截然不同的寓意。歌詞方面,兩個版本有著各自的特點,塑造了不同的歌曲意境,表達了不同的主題。
周版《花心》,從歌曲意境來看,歌名“花心”是指花朵的心,這個意象甜美、堅強而陽光。演唱者周華健在歌曲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周華健在實現(xiàn)自己夢想之前,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艱苦奮斗的日子,陽光樂觀的他,將這些苦難看作是人生的財富,正因為有了這些經(jīng)歷,才讓他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痘ㄐ摹愤@首歌,正是周華健心靈生活的真實寫照。歌曲中“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人生為歡有幾何”等歌詞,都象征著光陰易逝,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時光的含義。而副歌部分的歌詞“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讓夢劃向你的心?!眲t直接表達了周華健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樂觀,為夢想而奮斗,堅信只要有夢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實現(xiàn)人生的目標。
蘇版《花心》最初演繹于東方衛(wèi)視的音樂節(jié)目《不朽之名曲》第三期《周華健專場》,在《我是歌手》第四季突圍賽中再次被演繹,使更多的人欣賞到了這首歌曲。因此,蘇版《花心》應是在周版《花心》的基礎上進行的翻唱。從歌曲意境來說,蘇版“花心”指的是愛情中人的花心,可想而知,蘇見信在歌曲中想要表達的必定是與原曲截然不同的音樂情感。歌詞方面,蘇見信也做了“減法”式的改編,他在周版歌曲的基礎上,將原曲每一句的后半句歌詞都減掉,這種給歌詞“減肥”的翻唱手法,在流行樂壇是不多見的。將“共聽日月唱首歌”、“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讓夢劃向你的心?!钡确e極美好的樂句剪掉,符合整首歌的思想和風格,更有利于表達歌曲頹廢怨憤的思想感情。同時,對于熟悉原曲的聽眾來說,這樣的改變也起到了留白的效果,讓人迫不及待想往下聽,想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而滿足了聽眾好奇心的,就是歌曲最后的那一段rap,這一段說唱是整首歌的點睛之筆,改編者運用看似無厘頭、甚至有些粗俗的歌詞來表達心中的憤怒,既交代了歌曲要表達的音樂情感,又增強了歌曲的搖滾風格,同時提升了舞臺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有“一舉三得”之效果。
一首歌曲的歌詞決定了歌曲的主題和思想,抑或是說歌詞總在為音樂思想和音樂意境服務?!痘ㄐ摹返膬蓚€演唱版本從歌詞上說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但表達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音樂主題。為了完美地配合不同音樂思想的表達,在演唱和配器方面也必將有差別。
一首歌曲能否成功地表達原有的思想感情、能否成功地定位音樂風格、能否成功地取悅聽眾,與演唱者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將兩個版本的《花心》進行對比,必然要對歌手的演唱進行比較分析。
周華健是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華人流行歌手之一,素有“國民歌王”、“天王殺手”之美譽,其唱功也是眾所周知的。周華健在演唱《花心》時,咬字發(fā)音清晰準確,多次運用鼻音,讓人能明顯地感受到發(fā)音時氣流通過鼻腔流出,在鼻腔中發(fā)聲的效果。在主歌部分,他的演唱果斷堅定,毫不拖泥帶水,但由于主歌部分大多在中音區(qū),演唱配合他柔和具有磁性的聲音,使堅定中又帶著柔情。而到了副歌部分,周華健的演唱更加陽光有張力,讓人聽著歌仿佛感受到了一縷照射進來的陽光,充滿著光芒和希望。整首歌,周華健沒有運用假聲,更有腳踏實地的感覺,讓人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堅定與執(zhí)著。
蘇見信是臺灣搖滾樂隊“信樂團”的主唱。他在演唱《花心》時,運用的是搖滾的演唱方法。主歌部分,蘇見信砍掉了原唱每一句歌詞的后半句,而將每一句的結尾字都處理成長音,同時給“中”字加了一個向下小二度的轉音,給“手”字加了一個向上小三度的轉音(主歌結束部分的“手”字加了一個向上大二度的轉音),給“節(jié)”“透”兩字加了一個向下小三度的轉音,這樣的處理給人一種飄忽、眩暈又意猶未盡的感覺。副歌部分,他去掉了原唱中的所有轉音,歌曲沒有了周版的優(yōu)美柔情,而多了一份憤怒與嘲諷。將歌曲重復一遍后,他又將“花謝花會開”用假聲重復演唱,營造出朦朧的美感,同時也讓人感覺似乎在為后面的演唱做準備。表演至此,蘇見信的演唱沒有很用力,也沒有很深情,仿佛一個失戀后的醉漢,有的只是一些迷幻與頹廢,為情緒的爆發(fā)做了完美的鋪墊。最后rap段蘇見信全面爆發(fā),點明歌曲主題,他運用搖滾歌曲中常用的“嘶吼式”演唱方法,將原唱中那個藏在蕊中的“花心”變成了真心與花心的對決,在憤怒和激烈的情緒中歌曲達到高潮,臺下觀眾的情緒也high到了極致。整首歌曲的演唱干凈利落,蘇見信的演唱就像是一把刻刀,將原曲雕刻成了另外一副模樣,栩栩如生、棱角分明。筆者認為,這首歌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歌曲的最后一句,高音的演唱顯得有些艱難,像從嗓子眼里硬擠出來的聲音,比起前面強大的氣場,結束句顯得有些功力不足。
總的來說,兩位歌手的演唱各有特點。周華健的演唱,優(yōu)美柔情又不失堅毅,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典型代表,帶給了我們一首堅韌樂觀的“花之心”;蘇見信的演唱,迷幻頹廢也不乏美感。他的演唱,是現(xiàn)代搖滾風格的經(jīng)典詮釋。他們都完美地闡釋了歌曲的情感意境,唱出了自己的演唱特色,也唱出了歌曲的音樂風格。
配器簡而言之即為縱橫交錯的音樂配備音色。[2]周版《花心》與蘇版《花心》由于產(chǎn)生年代、音樂風格、主旨意境等因素的不同,在編曲配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周版《花心》前奏運用豎笛演奏旋律、吉他演奏琶音、鼓點打節(jié)奏、弦樂作鋪墊,前奏便奠定了整首歌曲優(yōu)美柔和的基調。人聲出來后,豎笛、弦樂都被弱化,只留下吉他和鼓點為人聲伴奏,突出了周華健的演唱,配器處理為典型的伴奏為人聲服務。演唱到“為何不牽我的手”時,歌曲加入了人聲伴唱,使人聲音色更加厚重。間奏前半段沿用了前奏的模式,后半段則出現(xiàn)了吉他solo,豐富了歌曲的伴奏織體,使間奏更加飽滿充實,也使人從原來柔和的音色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堅持和信仰。第二段人聲進入后,同第一段一樣,伴奏進行了弱處理。整首歌曲的伴奏無疑都是為人聲服務的,只有在前奏和間奏的時候有樂器演奏旋律,出現(xiàn)人聲后伴奏立即削弱,突出了歌手的演唱,這也是這首歌誕生時代的典型伴奏形式。
蘇版《花心》伴奏主要運用吉他、貝司、鼓、鍵盤、打擊樂等樂器,整個伴奏堅實厚重,與人聲演唱并駕齊驅,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整首歌曲伴奏沒有層次,一氣呵成,尤其突出了架子鼓和吉他的音色,具有典型的搖滾歌曲配器特征。前奏中運用的HYDE的《I CAN FEEL》,以及rap段之前出現(xiàn)的吉他solo,都使歌曲更具日式搖滾風味。整首歌的改編從節(jié)奏、編曲、配器等方面都致敬了日式搖滾。這首歌曲的配器改編是成功的,從風格上說,它完美地呈現(xiàn)了歌曲的搖滾風格;從意境上說,它配合了歌曲憤怒頹廢的氣氛;從舞臺效果上說,它活躍了舞臺氣氛,點燃了觀眾的激情。
兩首《花心》的配器都是成功的。周版配器襯托人聲,描繪了優(yōu)美柔和的蕊中花心;蘇版配器迎合風格,呈現(xiàn)了熱鬧金屬的搖滾世界。
總之,周版《花心》無論從演唱、伴奏、歌詞、歌曲意境來說都是經(jīng)典的,唱出了歌手內(nèi)心的倔強與堅強,點燃了聽眾內(nèi)心的光明和希望;蘇版《花心》是經(jīng)典基礎上的解構和重構,表達了歌手堅持的搖滾態(tài)度,唱出了都市小青年的內(nèi)心獨白。他們的成功是值得我們欽佩和借鑒的。如何在空白中創(chuàng)造經(jīng)典,如何在經(jīng)典中再獲成功?是流行音樂持續(xù)發(fā)展的不朽話題。
參考文獻:
[1]黃晴葵.1980年以來中國流行歌曲小型樂隊伴奏配器形態(tài)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2]文海良.兩版《煙花易冷》的對比分析[J].藝海,2014,(05):86-88.
[3]雷美琴.掀開“翻唱”歌曲的面紗——流行歌壇“翻唱”歌曲的審美品評[J].人民音樂,2007,(07):76-78.
[4]項筱剛.流行音樂——20世紀中國音樂史建設亟需完善的課題[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3):84-91+5.
[5]金兆鈞.蛻變、彷徨、尋根與圍城——中國流行音樂當下狀態(tài)解析[J].藝術評論,2003,(01):72-74.
[6]楊紅光.《我是歌手》的音樂演繹之美與原創(chuàng)缺失之憾[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2):47-49.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62-02
作者簡介:
曾偉(1992-),女,湖南瀏陽人,湖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