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韓娛韓綜的人多多少少會注意到不久前的一則消息,一手創(chuàng)造出《蒙面歌王》的閔哲基PD在7月22日離開了工作13年之久的MBC,對于他今后的去向放送界不少人在推測中提到了tvN和中國的字眼。
韓國影視作品在市場中的火熱,很可能因為限制令的出臺而自此消退,這令包括KBS、SBS在內的多家電視臺感到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開始,閔哲基已經是離開MBC后的第12位PD。之前早有《爸爸!我們去哪兒?》的金宥坤、《Radio Star》的全晟浩等知名PD選擇離開MBC轉至tvN就職打造新節(jié)目。韓媒報道提及,擁有13年社齡并現(xiàn)今手握一檔招牌星期天綜藝的閔哲基PD這次仍然決定離開,與現(xiàn)在MBC綜藝局不佳的氣氛無法脫干系。實際上,從綜藝到電視劇,與MBC同病相憐且同屬三大無線臺的SBS、KBS同樣了導演、作家和PD的出走狀況。
出逃無線擁抱有線,或者落地中國大陸市場,在離職者眾多選擇的背后是數年來韓國無線臺和有線臺此消彼長的拉鋸戰(zhàn),也是韓國電視版圖變化松動的征兆。
大規(guī)模出逃無線
以tvN為代表的有線臺成長迅速,以SBS、KBS、MBC為首的無線臺的地位正在動搖,這不僅因為外患,究其本質更是內憂。只會用新人補位的方法強行止痛,卻忽視了賞罰制度的缺失,并且長久以來并不見高層改善革新的意志,這些是當下MBC令PD們失望的原因。
從組織結構層面來看,由執(zhí)政黨、青瓦臺、在野黨各三名構成的“放送文化振興會”是控制MBC的大股東,這種與其他兩大電視臺完全不同(KBS電視臺為100%的國營,SBS電視臺為私營企業(yè)控股)的復雜所有制,加上電視臺本身的輿論工具屬性,導致了MBC往往會卷入政治牽絆。
這種情況都會或多或少會影響到電視臺員工正常工作和正當利益,這也是為什么MBC工會常常發(fā)起罷工的原因。KBS制作的電視劇《制作人》中,擔當PD因為出現(xiàn)不合時宜的詞匯或者動作要去放送通信委員會接受質詢的場景,是現(xiàn)實中的真實寫照。國營電視臺KBS的尺度最嚴,就算是商業(yè)電視臺SBS在審議以及審查方面的標準都難以放低。
在無線臺的實際工作中,PD、導演和作家都要考慮外部審核和內部審議,有時自己想要的效果與不允許構建的畫面、體裁相矛盾,這種必須妥協(xié)的情況長久下來會使得創(chuàng)意人員對于節(jié)目欲望逐漸下降。
有線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寬容空間。2014年,根據著名漫畫改編的職場劇《未生》在tvN播出后,口碑收視均獲得了收獲,但這部劇的制作方率先接觸的是三大臺,雖然這些大臺都對該劇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但也要求必須加入原本在故事中沒有的愛情線。這種強硬態(tài)度引發(fā)了制作方和原作者的抗議,認為加入愛情線會削弱劇本的寫實性,最終被三大臺放棄。
相比全年無休周播模式的三大臺對抗,tvN更傾向于采用接近美國制作模式的季播。這不僅使得原來在三大臺工作量極大的PD們得以休息和調整,重要的是給整個內容生產以足夠的醞釀、策劃和籌備時間,也有了及時止損的時間窗口。實際上,傳統(tǒng)觀念來源于收視率的激烈競爭,以及投資安全的路徑依賴。韓國電視市場競爭殘酷,不管是綜藝還是電視劇,關系到收視率的生存戰(zhàn)時時刻刻在上演,節(jié)目收視率低意味著話語權低。各大電視臺的試播節(jié)目在顯著增加,除了與友臺競賽,電視臺內部在有名的MC、涉外邀請的嘉賓、收視率等上面都在產生競爭。
對于一些有創(chuàng)新節(jié)目想法和開發(fā)可能性的節(jié)目來說,在無線電視體系中被砍掉的可能性,往往大于最終存活的概率。
韓國電視的版圖悄然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已經是SBS、KBS、MBC、tvN、JTBC五大電視臺的時代。2016年,tvN將舉辦十周年頒獎典禮,這也是除三大臺和百想之外的有線頻道第一次舉辦自己的頒獎典禮。在爭議中有線臺的發(fā)展速度有些超出人們的想像。十年前,人們對于tvN的態(tài)度是“能撐多久”,十年后不管是綜藝《花樣爺爺》、《三時三餐》還是電視劇《請回答》系列、《信號》,“tvN出品必屬精品”逐漸成為觀眾的共識,正如這家電視臺的口號,tvN正在成長為真正的“contents trend leader”。
韓國偶像的侵蝕,令國內娛樂市場的容納度越來越有限。
除了快速成長中的tvN之外,提供個性節(jié)目、面向多媒體的JTBC,以韓國少見的刑偵劇為主的OCN、專注于經濟領域的MBN等等,有線臺立臺注重不同的色彩,這也是它們區(qū)別于無線臺最大的特點。
對于在無線臺受到抑制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沒有什么比自由的制作環(huán)境更加具有吸引力。相比三大無線臺,綜合電視臺以及有線電視臺的審議規(guī)定以及本身的審核機制都相對寬松。另外,能夠插播中間廣告的規(guī)定讓導演不用過于擔心收益部分的制約,可以專心地為節(jié)目做更多的嘗試。
營造自由制作的氛圍很快顯示了效果。2011年,tvN隸屬的CJ E&M引進了KBS 2TV招牌節(jié)目《兩天一夜》的李明翰、沈元浩、羅永錫三位導演。他們通過電視劇《請回答》系列、《花樣》系列和《三時三餐》等提高知名度,樹立了tvN的綜藝節(jié)目更為即興趣味性,更加強調專業(yè)性的風格。
tvN現(xiàn)在已經開始引進明星作家,2016年這個動向越來越顯著。KBS2水木劇《太陽的后裔》的金恩淑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將與tvN合作,創(chuàng)作出《Kill Me Heal Me》,《擁抱太陽的月亮》等擁有固定粉絲群的陳秀萬作家即將與CJ E&M簽訂作品合約。
引進作家也是tvN獲得韓國知名演員的關鍵戰(zhàn)略。因為在韓國市場,演員們是根據電視劇作家的作品而決定是否出演,作家是整個生產鏈條中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信號》的忠武路豪華卡司是演員們信任劇本和作家的結果,而5月份播出由盧熙京作家執(zhí)筆的《Dear My Friends》中也有和她合作多次的演員趙寅成出演。
重要的是,三大臺在劇集方面已經陷入嚴重的路徑依賴。過去二十年風靡亞洲的《冬日戀歌》、《大長今》等電視劇都是出自三大臺之手。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大臺漸漸開始對市場上發(fā)生的變化充耳不聞,拍電視劇仍然是把純愛、瑪麗蘇、灰姑娘等元素拼湊糅合,卻不知道觀眾主體早已改變,審美取向也早已與過去不同。
tvN將注意力放在細分市場——發(fā)展精品劇和類型劇,并且大多帶有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反思。因為韓國的觀眾群體足夠細分,每一個類型都有相應的用戶支撐。比起已經審美疲勞的愛情故事,職場上面真實的喜怒哀樂更加牽動觀眾的神經,因為電視劇里不斷掙扎的主人公,就是電視機前的觀眾自己。
在tvN目前的作品列表中,刑偵題材的《信號》、校園題材的《奶酪陷阱》、鬼神題材的《OH。我的鬼神君》、主打老年受眾的《親愛的朋友們》都是其劇集內容類型化的代表,也取得了相應的市場成功,特別是講述職場菜鳥的《未生》,被三大臺放棄之后,在tvN大膽采用零情感戲模式。
掘金大陸市場
在KBS談話藝能節(jié)目《Happy Together》中,主持人問及黃致列在中國的收入情況,不方便透露具體數額的黃致列簡單地給了答案:“想成是韓國的100倍就可以?!?/p>
除了藝人之外,越來越多的幕后制作團隊紛紛進軍大陸。韓國MBC電視臺的知名導演金榮希是離職赴華創(chuàng)業(yè)的先鋒,他曾制作《我是歌手》《感嘆號》等人氣綜藝節(jié)目,而今年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旋風孝子》,正是他加盟中國節(jié)目制作公司藍色火焰之后的第一檔節(jié)目。
韓國SBS人氣藝能節(jié)目《Running Man》的兩名導演在2015年已經年向公司提交辭呈來華發(fā)展。SBS高層向《三聲》記者說,“《來自星星的你》、《繼承者們》、《running man》的導演們已經全部都離開了,我們進行了很多的威脅,最終都沒有發(fā)揮作用。因為中國提供的機會太大了,錢也是非常多,SBS沒有能力與其相抗衡?!?/p>
特別是在合拍片和合資公司等形式的鼓勵下,這樣的人才流動將會加快。曾執(zhí)導《Doctor異鄉(xiāng)人》的陳赫導演、《紳士的品格》的申宇哲導演,以及《來自星星的你》的張?zhí)а菀捕颊谥袊顒樱渲袕執(zhí)?zhí)導的中韓合拍電影《夢想合伙人》已在2015年上映。
韓國放送界對中國關注的原因是,相比本土,中國市場發(fā)展的可能性更高。雖然這些制作團隊在中國活動確實能獲得更為豐厚的報酬,但也有很多人是為了追求事業(yè)上更大的挑戰(zhàn)而選擇進軍中國。
根據曾經在SBS工作超過20年的綜藝PD金石鎬的介紹,在他的身邊,還有很多跟他一樣資深的韓國導演、制片人等,都在尋找著進入中國的機會?!耙驗橹袊袌龅脑磩恿υ谟陂_發(fā)和創(chuàng)新,而韓國行業(yè)的源動力更多的是競爭?!?015年,金石鎬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韓金綜藝工作室,準備長期的經營,而不想在簡單的接單工作。
之前有人預計在電視制作方面中韓的蜜月期會持續(xù)1~2年,但如今種種跡象表現(xiàn),甜蜜時光似乎正在遭遇挑戰(zhàn)。
某種程度上,這種挑戰(zhàn)可能因為兩國政治引起的娛樂業(yè)危機而加劇,但實際上即使不存在政治因素,這種挑戰(zhàn)也會來自于兩國市場的未來趨勢。
一方面,韓綜節(jié)目的版權引進已經到了公認的買無可買的階段,廣電總局在政策上表明了今后對于原創(chuàng)節(jié)目的加強和對引進版權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綜藝節(jié)目目制作方在這幾年里已經和韓國團隊進行了密集的接觸和全面的學習。
在一對一手把手的訓練之后,在制作技術和本土化改造方面也在追求學有所成、活學活用。因此,未來中韓電視制作團隊的合作,不應該只停留在單純制作層面,尋找維持共生關系的對策正變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