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利益相關、反腐效果與腐敗容忍度: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

    2016-09-27 06:21:01曾明杜媛媛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容忍度公職人員受訪者

    曾明 杜媛媛

    利益相關、反腐效果與腐敗容忍度: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

    曾明杜媛媛

    (南昌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學院,南昌330031)

    腐敗零容忍的社會環(huán)境是實現風清氣正政治生態(tài)的基礎。十八大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腐敗措施,但反腐敗效果是否會降低公眾的腐敗容忍度則有待經驗研究驗證。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發(fā)現,受訪者對腐敗的容忍度,尤其是黑色腐敗的容忍度普遍較低;利益相關度和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種腐敗現象的容忍度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反腐效果顯著影響公職人員對黑色腐敗的容忍度,但對非公職人員不顯著;反腐非預期后果顯著正向影響黑色和灰色腐敗容忍度,對非公職人員的影響更顯著。另外,地方經濟發(fā)展和個人經濟狀況與灰色腐敗容忍度負相關,但與白色和黑色腐敗容忍度關系不顯著。這些發(fā)現表明,社會的腐敗容忍度普遍偏低,但短期內反腐效果越好,公職人員腐敗容忍度反而會更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嚴厲反腐才能緩慢改變腐敗風氣,形成零容忍的政治生態(tài)。發(fā)展經濟和打擊影響公眾利益的腐敗,在反腐敗的同時改善政府回應性和治理為官不為現象,也能有效降低社會的腐敗容忍度。

    腐敗容忍度;反腐效果;反腐非預期后果;利益相關度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反腐敗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必須繼續(xù)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在一個腐敗容忍度非常低的社會中,公職人員一般從主觀上就不敢腐敗,因為腐敗被發(fā)現的概率會比高容忍度的社會大很多,而且企業(yè)和個人想通過行賄等俘獲官員獲得經濟租的意愿也會更少,因而官員被腐敗誘惑的機會也更少。而在一個腐敗容忍度高、缺乏反腐敗文化支持的社會中,腐敗更易盛行(Abdulai,2009)。因此無論是從反腐敗工作的零容忍角度來看,還是從最終我們要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來看,整個社會對于腐敗現象的零容忍都是反腐敗工作取得實效的基礎,也是最終形成風清氣正政治生態(tài)的良好社會基礎。而其中最能體現公眾對于腐敗是否零容忍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考察公眾對于腐敗的容忍度,從輿論的角度講,一種行為是否屬于腐敗行為,依據的是民眾的感知和判斷,它與公民對腐敗的容忍程度相關(Welch,1977)。官員的腐敗行為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個人對腐敗的感知,二是社會的腐敗容忍度(Cablekova,2001)。特別是公務員等公職人員群體對于腐敗的容忍度對于形成不想腐的社會風氣和機制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腐敗容忍度高,個人更容易無視腐敗甚至參與腐敗(Razafindrakoto and Roubaud,2010)。所以當一國腐敗的利益受損者過度容忍,且忽視個人權利時,高層從上而下推行的腐敗治理是很難收到效果的(孫敬良,2015)。

    腐敗容忍度是指人們在多大程度上傾向接受貪污腐敗行為,從廣義上說,是指人們如何理解規(guī)則和社會道德以及如何對行為偏差作出反應(公婷,王世茹,2012)。從狹義上講,腐敗容忍度包括對腐敗的感知(如PRI)以及腐敗參與度,主要通過民眾調查獲得(MorrisandKlesner,2010)。何種因素會影響到公眾的腐敗容忍度呢?王哲等(2016)運用多層次跨國模型的分析發(fā)現,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不平等不僅提高了民眾腐敗容忍度的絕對水平,而且增大了個體間腐敗容忍度的相對差異。本文也將通過公眾調查,包括對于廉潔政府建設至關重要的公職人員的調查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公眾當前的腐敗容忍度如何?是什么因素影響到了他們的腐敗容忍度,特別是近兩年的反腐努力和成效對腐敗容忍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理論框架與理論假設

    腐敗現象依附著權力產生,也被稱為政治之癌。學術界歷來對此比較關注。大量的英文文獻主要關注腐敗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對腐敗概念的詳盡介紹與有影響的界定首推Gardiner(1993)。Wedeman(1997)通過對扎伊爾、韓國和菲律賓三國的研究,分析了這些國家的腐敗的不同形式。Damarys Canache and Michael E.Allison(2005)分析了拉美民主國家中的政治腐敗。Rose-Ackerman (1999)的一本專著中詳細分析了腐敗產生的原因、后果及其改革路徑。Treisman(2000)和Johnson (2005)也通過跨國經驗的研究分析了腐敗綜合癥及其原因。還有些學者針對一些具體事務,分析了它們對腐敗的影響,如對外援助可能產生的腐敗現象(Lancaster,2000;Johnson,Zajonc,2006),Ades 和DiTella(1999)、Laffont和Guessan(1999)考察了市場競爭對腐敗的影響。

    有些研究關注腐敗的社會影響。有些研究認為腐敗是受到嚴格控制的經濟下的一種非正式價格體系,是應付發(fā)展中出現最壞的社會動蕩的穩(wěn)定器,它可能有著重大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Leff,1964;Bayley,1966),腐敗會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潤滑劑(Pierre-Guillaume Méon,Khalid Sekkat, 2005),提高經濟效率(Huntington,1968;Lui,1985)。但事實上這些看法無論是在規(guī)范意義還是在實證檢驗上都很難站得住腳。因為腐敗會扭曲某項政策的實際意圖,增加政策實施的成本和破壞政策的效果(Mauro,1995)。Ades and Di Tella(1997)、Li et al(2000)、Meon and Sekkat(2005)等都發(fā)現腐敗和經濟增長之間顯著負相關。因為如果一個地方能夠通過賄賂等手段獲得高額利潤的話,就會錯誤地激勵人們去尋求不勞而獲的快速致富,從而減少或消極地影響到那些誠懇創(chuàng)業(yè)和誠實勞動的部門,影響社會財富的增長(Shleifer,Vishny,1993)。如果一個地方的腐敗已內生于政府治理中,那些腐敗官員會故意降低工作效率,設置障礙,增加工作中的繁文襑節(jié),以尋求更多的賄賂,這更進一步增加了社會成本,影響經濟發(fā)展和損害政府形象(Lambsdorff,2002)。De Soto (1990)對秘魯、Kaufman(1997)對前蘇聯獨聯體國家、World Bank(2006)對哥倫比亞和埃塞俄比亞、Brunetti et al.(1997)、World Bank(2002)對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同時腐敗還會對政權合法性產生不利的影響(Seligson,2002)。

    對腐敗控制的研究相對較少。腐敗說到底就是對誘因(誘惑)和約束的反映(Hao and Johnston,1995),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機制所能產生的誘惑和約束差別是非常大的。英文文獻中關注腐敗的治理比較少,只有少數學者對此做過些研究。Pranab(1997)認為一個有好的公共治理機制的國家可能有效地避免腐敗。也有研究認為要實行更有力的財政和管理監(jiān)控,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強的責任感,加強獨立司法監(jiān)控和自由媒體監(jiān)督,提高政治和經濟競爭,建立更強大的公民社會等來控制腐?。↗ohnston,2005)。不少英文文獻關注到了中國的反腐建設。如Manion(2004)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qū)為建設一個廉潔政府所做的努力的研究。也有研究認為當前中國對腐敗的治理轉向依賴法律(Feinerman,2000)。有研究從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變遷的角度看待中國自古存在的“升官發(fā)財”、“無官不貪”、“官官相護”的政治傳統(tǒng)(Kwong,1997),以及這一傳統(tǒng)在新中國成之立后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演化和表現(Lü,2000)。中國學術界對腐敗的研究與腐敗是否成為時政熱點有關。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反腐敗的重視,中國學界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楊燦明、趙福軍(2004)運用回歸分析發(fā)現行政腐敗降低了經濟增長率且導致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劉文革等(2003)發(fā)現轉軌過程中腐敗隨著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而加重。周黎安、陶婧(2009)對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發(fā)現,政府規(guī)模的擴大會增加地區(qū)腐敗案件的發(fā)生率,而核心政府部門規(guī)模的影響更為明顯,政府支出規(guī)模和結構也對一個地區(qū)的官員腐敗產生顯著影響。在腐敗現象的分析中,公婷、吳木鑾(2012)通過對《檢察日報》2000—2009年的腐敗案件報道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當前的腐敗規(guī)模處于上升狀態(tài),政府采購、工程承包成為腐敗案件高發(fā)領域。而大學發(fā)生的腐敗體現出明顯的與黨政機關腐敗的制度性同形的特點(曾明等,2015)。腐敗及其反腐效果的分析則更多體現在反腐對政治信任等方面。曾明等(2016)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發(fā)現,官員作風、腐敗感知、反腐力度顯著影響到了大學生對政府的信任。從某省的調研發(fā)現,政府反腐敗力度的增強與公眾的清廉感知水平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而績效、文化和信息三種機制顯著影響著公眾的清廉感知差異(倪星、孫宗鋒,2015)。

    在眾多的腐敗研究中,關于腐敗容忍度的研究略顯冷清。有些是從政策層面來分析腐敗零容忍對于反腐敗的積極價值,如對賄賂治理的零容忍(王秀梅,2009);腐敗零容忍的價值、實施路徑等(廖曉明、羅文劍,2012)。對腐敗容忍度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大多從個體層面來展開,如性別(Swamy et al.,2001)、年齡(Torgler and Valev,2006),還有些從信任(Morris and Klesner,2010)、價值觀(Pop,2012)和文化因素(Alatas,et al.,2009)、國家間結構因素(Cameron,et,al.,2009)等方面來分析影響腐敗容忍度的因素。除了本文問題提出部分的公婷、郭夏娟等少數文獻外,學術界目前對影響腐敗容忍度的因素的研究并不多,特別是對反腐效果的影響效應的研究更是少見。因此本文將以公眾對十八大以來反腐效果的評價來分析它對腐敗容忍度的影響,以期為建立一個腐敗零容忍的廉潔社會提供理論參考。

    影響公眾對于腐敗容忍度的因素非常復雜,反腐敗的正式制度會顯著影響到公眾的腐敗容忍度。從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完善的制度設計,是公眾腐敗容忍度很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文,2010)。近三年來,中國在反腐敗制度建設方面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如對紀檢監(jiān)察機構的內設監(jiān)督機構的設立、巡視制度的改革、廉政建設兩個責任的劃分等,正在逐漸完善制度設計。同時在反腐行動上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tài)勢,反腐的實際成效和公眾對反腐工作的滿意度也有著較大的提升。牛月永(2014)的研究發(fā)現,由于近年來國家廉政建設的力度空前加大,盡管民眾對國家發(fā)展方向表示滿意的程度并不特別理想,但是滿意度仍然保持較高的程度。公眾對反腐敗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其感知到的清廉水平越高(倪星、孫宗峰,2015),從而增加公眾對于反腐敗的信心(曾明、章輝騰,2016)。清廉感知越高,對廉政機構反腐的信心越強,也越能降低公眾對于腐敗的容忍度。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內地學生的容忍度要高于香港的學生,香港的學生更接近于零容忍,而他們表現出的對腐敗的零容忍并不是因對腐敗現象的不滿而更有可能是由對反腐敗機構的工作成效的滿意度而產生的(公婷,2012)。反腐效果越好,公眾對于反腐的信心會越足,因此對于腐敗的容忍度也會下降。但是對于公務人員而言,他們是反腐直接影響的對象。由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積累了不少腐敗存量,而這其中不少公務人員或多或少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特別是在作風建設上失之于寬。十八大以來的嚴厲反腐,尤其是嚴格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會讓不少干部在短時期內不太適應,從而產生不少的抱怨甚至為官不為。

    基于此,我們提出假設一: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效果會影響公眾的腐敗容忍度;對于公職人員,反腐敗效果越好反而會提高他們對腐敗的容忍度。

    利益誘惑情境是觸發(fā)腐敗事件的高危因素,它通過集成機制把潛在廉政風險轉化為現實腐敗事件(肖云忠、張麗麗,2016)。對個人利益的關注,可能是影響公眾是否包容腐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入世”思想和講實惠的功利主義傾向的結合,構成了當今社會功利觀。當官既可以為民造福,更可以為己謀利,它帶來的諸多實惠和人生榮譽是冠冕堂皇而無可非議的(楊志紅,2002)。與自身利益相關與否,不僅是影響到個體行為的最主要的動機,也毫無疑問是影響社會公眾對各種社會現象認知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明哲保身的國度,對于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務通常會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對這些現象表現出比較大的容忍和包容。如果腐敗現象與自身利益無關,公眾就會有更高的腐敗容忍度,如果腐敗對自己有利時,他們對腐敗的容忍度就會更高些。但當腐敗影響到了公眾利益時,特別是影響到公眾的生存,如拆遷等,公眾對腐敗的容忍度就會降低(何清漣,2007)。郭夏娟(2014)通過對高校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公職人員為主)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利益相關度直接影響人們的腐敗容忍度,利益相關度越強,人們的反腐意愿越低,腐敗容忍度提高。

    由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二:利益相關度會對腐敗的容忍度產生影響,如果腐敗與自己利益無關,腐敗容忍度會更高。

    順延假設二的思路,如果腐敗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公眾事實上會更能容忍腐敗。因而,如果反腐敗對自身的利益產生了不利影響,公眾事實上會更能接受腐敗,即他們對于腐敗的容忍度會提高。反腐損害自己利益的表現,對于有些公職人員來說主要是,反腐會使得他們不能濫用職權、享受特權和任性用權;對于一般公眾來說,反腐可能會帶來干部的為官不為、辦事更不方便等反腐非預期后果。

    由此,提出理論假設三:反腐的非預期后果會提高公眾的腐敗容忍度。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假設檢驗。問卷調查主要在2015年下半年進行,對于江西、山東、浙江、廣東、河南、重慶等省公職人員采用滾雪球方式,其他人員采用有判斷的網絡調查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850份,回收1604份,回收率達到86.7%。其中有效問卷1320份,有效率82.3%。調查對象分布全國多個省份。問卷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被調查者的個人信息,如年齡、性別、公職身份與否、工作年限和收入等;二是問卷的主體部分,主要考察公眾對腐敗的容忍度,即公眾對腐敗認知、腐敗文化、公眾參與意識以及十八大以來反腐效果、反腐非預期后果、政府作風、政府績效和個人收入的看法。這部分設計了55個題目,對每一個問題,我們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別把每項指標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個等級讓被調查者選擇。

    (一)因變量:腐敗容忍度

    我們參照Heidenhaimer(2002)的做法,把腐敗分為“黑色腐敗”、“灰色腐敗”和“白色腐敗”。①黑色腐敗指一般公眾都明確意識到是腐敗的現象。在我們的問卷中以兩個問題來測量,即“干部提拔任命買官賣官是可以接受的”和“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接受金錢或禮物是可以接受的”?;疑瘮≈冈谠摤F象是否為腐敗有認識上的分歧。我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來測量,分別是“公職人員享受特權、因單位或地區(qū)利益公款送禮、只要不進個人腰包公職人員多花公款等是可以的、去公共部門辦事請客送禮是正常的”。白色腐敗指的是社會公眾不認為是腐敗的現象或行為。我們也以兩個問題來操作,即“公職人員為他人謀取利益時更能獲得尊重”、“逢年過節(jié)給領導送禮很正?!薄楸阌诮y(tǒng)計,我們把問卷中相應問題均值作為三個因變量的值,對這些腐敗的認可度均值越高,說明腐敗的容忍度越高。

    (二)自變量

    三個關鍵自變量分別是利益相關度、反腐敗效果、反腐敗非預期后果。我們以詢問受訪者是否認同以下看法來操作:(1)利益相關度:對不直接損害我利益的腐敗、不損害公共利益的腐敗無所謂;(2)反腐敗效果:相比過去近兩年的反腐敗信息更為公開、舉報腐敗更方便、舉報腐敗更能得到回應、查處腐敗更真抓實干、身邊的腐敗現象少了;(3)反腐敗非預期后果,即指由于反腐可能會暫時出現的一些非預期的情況,我們主要詢問受訪者以下問題:反腐敗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反腐敗使我到公家部門辦事不方便等。

    (三)控制變量

    (1)個人基本特征,包括個人經濟狀況、年齡、政治面貌、是否公職身份等;(2)其他影響腐敗容忍度的指標,如政府作風,包括:公職人員依法辦事、公職人員態(tài)度熱情和公職人員辦事效率高;地方經濟發(fā)展,包括相比其他地方我們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更好等;公民參與意識,包括關心時政、會舉報腐敗線索、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和談論腐敗時事等。

    問卷統(tǒng)計結果反映的受訪者基本情況如下:從年齡結構來看,25歲以下的占30.2%,26~35歲的占26.4%,36~45歲的占18.1%,46~55歲的占22.8%,56歲以上的占2.6%。從身份來看,公職人員的比重最大,占65.75%,非公職人員占34.3%。從工作年限來看,無業(yè)者占1.6%,工作1~4年占14.1%,5~10年的占15.5%,10~15年的占8.1%,15年以上的占38.5%。從收入結構看,有18.3%的受訪者個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2500~5000元的占40.7%,5000~7500元的占11.1%,7500~10000元的占14.3%,還有3.4%的受訪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這種收入結構與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15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偏高②,可能與我們的受訪者大多為公職人員有關。

    四、數據實證分析與討論

    (一)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71.7%的受訪者表示腐敗普遍存在,只有13.8%的人不認同這種看法。買官賣官是典型的黑色腐敗,83.8%的受訪者不認同干部提拔任用買官賣官是正常的,只有9.1%的受訪者認同,說明大多數人在觀念上對買官賣官這種明顯的黑色腐敗容忍度較低。89.5%的受訪者不認同“不直接損害我的利益公職人員接受賄賂無所謂”的看法,認同的只有2.4%,看來對于行賄受賄這樣的黑色腐敗,大家基本上也都是反對的。社會上通常有些看法,寧要貪官,不要庸官,但是從這次調查來看,74.6%的受訪者不能接受“為老百姓辦事貪污受賄沒什么”的看法,只有5%的人們認為可以接受,說明不管是什么理由,貪污受賄都是不被接受的。

    74.2%的受訪都不接受“公職人員享有特權是正常”的看法,而認同這種看法的只有8.9%,說明絕大多數人并不認可公職人員可享有特權,盡管在現實中特權現象隨處可見,但大多數人對此還是不贊同的。說明即使對于特權這種灰色腐敗現象,大多數公眾也是不接受的??紤]到受訪者中本身大多數為公務員,這種看法更有積極的意義。78.6%的受訪者不認同因單位或地區(qū)利益可以給領導公款送禮,只有5.6%的受訪者接受因公送禮。這兩個問題說明大家對于灰色腐敗的認知也是非常正面的。41.5%的受訪者不認為逢年過節(jié)給領導送禮是正常的,而32%的受訪者則認為逢年過節(jié)給領導送禮是正常的,說明人們對逢年過節(jié)給領導送禮的白色腐敗有一定的容忍度。這也是當前反腐敗的一種文化困境(侯小豐,2011),會影響腐敗零容忍文化的形成。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在公職人員都是依法辦事方面,有57.2%的人們認為公職人員是依法辦事的。考慮到受訪者中絕大多數是公職人員,這與社會上的一般看法有差異,可能是有些時候媒體放大了那些不依法辦事的現象。當然,普通公眾對于依法辦事的認知和了解與公職人員也會有差異。

    認為現在舉報腐敗更能得到回應的受訪者占57.5%,查處腐敗更真抓實干的是64.5%,這一數據說明近三年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反腐的措施和力度確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48.2%的受訪者認可自己身邊的腐敗現象少了的說法,說明十八大以來,中央力圖實現的減少腐敗增量的目標有了積極的進展,盡管社會上存在一種“越反越腐”的說法,但看來這種認知還是比較偏頗的。51%的受訪者不認為反腐使公職人員更不愿做事,只有17.7%的受訪者認同這一說法,說明反腐其實并沒有使公職人員更不愿做事,考慮到受訪者大多數是公務員,所以此說法有很大的可信度。52.6%的受訪者不認為反腐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有10.7%的受訪者同意這一說法。

    總體來看,大家對腐敗容忍度和三類腐敗的認知還是比較正面積極的,而且大多數人都積極評價近幾年來反腐取得的成效。

    (二)因子分析

    本文運用spss19.0軟件,對1320份有效問卷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腐敗容忍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在信度檢驗方面,我們把問卷內容分為與利益有關的腐敗容忍度、政府作風、反腐效果三類,每類的Crobach Alpha系數值為分別為0.915、0.885、0.798,均大于0.6,達到可接受水平(Carmin-es Zeller,1979),問卷的信度比較好。隨后的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發(fā)現,Bartlett球度檢驗的概率P值為0.000,可說明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828,根據KMO度量標準可知,本文的影響因素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轉法,同時列示總方差,分別對初始因子解的方差、提取因子解的方差和旋轉因子解的方差解釋進行分析。表2列示了初始因子解中特征根大于1的9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3.119%。隨后這9個公共因子被提取和旋轉,其累計解釋總方差百分比和初始解的前9個變量相同,但經旋轉后的因子重新分配各個因子的解釋原始變量的方差,使得因子的方差更為接近,也更容易解釋。

    再次,相比較旋轉前的因子載荷矩陣,我們發(fā)現旋轉后的因子的含義更為清楚,也易于類別化。我們根據問卷的問題內容對應因子載荷,按其值從大到小的順序,對9個公共因子進行排序和命名,分別為:反腐敗效果、利益相關度、政府作風、個人經濟狀況、反腐參與意識、地方經濟發(fā)展、年齡與公職身份、反腐非預期后果、腐敗認知(見表3)。通過因子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影響腐敗容忍度的主要因素是反腐敗效果,對腐敗與自身利益的相關度、政府作風等,反腐參與意識、反腐非預期后果和受訪者對腐敗現象的認知也會影響到大家的腐敗容忍度。

    (三)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各公因子對因變量的具體影響,我們將這9個公因子看作分類變量,通過問卷整理與因子分析,將各變量基于旋轉后的累積方差貢獻率自動歸入某類因子,即將變量與因子劃分為一類。采用逐步回歸模型對其進行細分,進一步了解公眾腐敗容忍度的變化及影響因素(結果見表4)。

    如表4所示,三個樣本模型的P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三個模型都是穩(wěn)定顯著的。調整后的R2分別為0.439,0.221和0.288。整體來看,數據分析所產生的公因子對灰色腐敗容忍度的解釋力度更大些。

    利益相關度因子反映的是受訪者對不損害自身利益的腐敗是否無所謂的看法。在三個腐敗容忍度模型中,它都在1%的水平上與因變量顯著正相關,表明受訪者越是對與我利益無關的腐敗抱無所謂態(tài)度,他的腐敗容忍度就越高。它們的系數分別為0.380、0.442、0.421,而且都是各自模型中影響系數最大的變量。說明是否損害自身利益是影響公民容忍度的最主要的因素。這一發(fā)現很好地驗證了我們的假設二,即越是對與自己利益無關的腐敗抱無所謂態(tài)度的人,對腐敗的容忍度會更高。

    其次,考察反腐效果因子。在三類腐敗模型中,反腐效果在白色腐敗容忍度和黑色腐敗容忍度模型中都是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而且都是正相關,看來當前的反腐效果和公眾腐敗容忍度呈正相關,即反腐成效越顯著,公眾的腐敗容忍度就越高。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本文的假設,即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措施改善對公眾腐敗容忍度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正向的,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越是認為反腐效果有效的,對腐敗的容忍度也越高。這可能與我們調查的對象有關,因為公務員作為反腐的主要對象,對于身邊的腐敗雖然在觀念上不認可,但身處其中對于那些被查處的官員可能也會有些同情的成分,特別是對于過去發(fā)生的腐敗有一種大環(huán)境影響不得不為的錯誤看法,因此反腐措施越有效,對腐敗的容忍度反而越高,后文的穩(wěn)健性檢驗再次驗證了這種看法。

    表3 因子含義以及對應的主要變量

    再次,反腐非預期后果在灰色和黑色腐敗模型中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但對白色腐敗沒有產生影響,基本驗證了我們的假設。表明對于前兩類腐敗容忍度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認為當前反腐非預期后果越大的人,對于腐敗的容忍度也就越高,但這不影響大家對白色腐敗的看法。

    在控制變量方面。個人經濟狀況變量顯著影響到了灰色腐敗的容忍度,但對白色和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影響不顯著。一般來說,中高收入公職人員的心理失衡較低收入公職人員少些,因此,中高收入者更不能容忍灰色腐敗。對于腐敗本身的認知狀況影響到了大家對灰色和白色腐敗的容忍度。腐敗作為政治之癌,是政治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即使在最廉潔的國家也不能做到完全消除腐敗,因此那些認為腐敗是一種正?,F象的人對于灰色和白色腐敗的容忍度也就更高,但他們的這種認知沒有影響到對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映出受訪者們對腐敗現象的理解更客觀和理性,對于大家來說,即使腐敗不可避免,買官賣官式的黑色腐敗也是不能容忍的。

    年齡和公職身份因子僅在灰色和黑色腐敗容忍度模型中通過了檢驗,且顯著負相關。表明年齡越大的人對灰色和黑色腐敗的容忍度越低,這可能與他們的社會經歷有關,因為像買官賣官等黑色腐敗現象會極大地影響到公職人員的晉升和切身利益。而一些請客送禮等灰色腐敗其實也是過去公職人員在逢年過節(jié)中很頭痛的事情,特別是為地方跑項目等工作中的請客送禮不正之風更是飽受詬病,因此年齡越大、或越是公職人員,就越難以容忍。

    表4 回歸分析結果

    反腐參與意識在黑色腐敗容忍度模型中通過了1%顯著水平檢驗,但對灰色腐敗和白色腐敗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平時對時政和腐敗現象關注越多,對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反而會越高,這可能會是一種見慣不怪現象,因為越關心的人可能了解得越多,反而會對這類現象顯得麻木,因而更包容。地方經濟發(fā)展在1%水平下與灰色腐敗顯著負相關,但對白色腐敗和黑色腐敗沒有顯著影響,說明地方經濟發(fā)展得越好,公眾對灰色腐敗的容忍度就越低,這可能與一個地方的經濟活躍度有關,因為經濟發(fā)展更好的地方,企業(yè)與政府的接觸就越頻繁,他們就越期待有一種更廉潔的政企關系,因而對于灰色腐敗的容忍度就更低。

    政府作風沒有通過檢驗,說明對作風改善的看法沒有影響到大家對腐敗的容忍度。

    (四)進一步的檢驗

    為進一步檢驗研究結論的穩(wěn)健性,我們把公職人員與非公職人員對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單獨進行分析,同樣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逐步剔除影響不顯著的變量。結果見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三個核心自變量反腐敗效果、利益相關度、反腐非預期后果,在公職人員、非公職人員和全樣本中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方向一致,顯示出研究的穩(wěn)健性。尤其有趣的是個人經濟狀況對于黑色腐敗容忍度體現出較大的差異。在公職人員中,個人經濟狀況越好的,對于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就越高,這可能與他們的職務有關,因為收入越高的公務員,就越有可能擔任行政職務,而黑色腐敗主要發(fā)生在有職務的人員身上,因此他們對于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就更高。反腐效果也是如此,因為反腐受直接影響的是公職人員,因此反腐效果越好,公職人員的腐敗容忍度越高,但對非公職人員不顯著。對于非公職人員來說,作為體制外的更高收入人群,對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就越低。反腐非預期后果,如官員為官不為等,以及政府作風都顯著正向影響到了非公職人員的黑色腐敗容忍度。說明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如果反腐產生了官員為官不為、政府回應性下降,他們反而更能容忍政府官員中的黑色腐敗,這與我們反腐非預期后果的假設是一致的。另外,這些發(fā)現總的看來其實質也與自身利益有關,如果能夠不傷害甚或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無論是公職人員還是普通群眾,都體現出對黑色腐敗的包容。這與我們的假設及全樣本的發(fā)現是一致的。

    五、結論

    表5 分樣本的回歸分析結果

    對于腐敗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對于反腐敗工作要“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從個人角度來看,對腐敗零容忍的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是最終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的社會思想基礎。我們的研究表明,對于以買官賣官為代表的黑色腐敗,社會生活中常見的不正之風的灰色腐敗和看法上有分歧的白色腐敗,無論是公職人員還是一般人員都表現出較小的容忍度。但在腐敗容忍度的影響因素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那些能夠包容與自身利益無關的腐敗、認為反腐敗產生了非預期后果的人,有著更高的腐敗容忍度。公職人員對反腐效果評價越好,對腐敗容忍度反而更高,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一種對于反腐敗工作的排斥和對腐敗分子的同情心態(tài),會產生對持續(xù)反腐的阻力。從全樣本來看,認為當前反腐成效越顯著的,反腐非預期后果越明顯的,對腐敗,甚至黑色腐敗的容忍度反而越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影響到切身利益和政府的服務態(tài)度和效率時,公職人員和非公職人員都對于腐敗的容忍仍然比較高。因此要降低腐敗容忍度,在全社會形成零容忍的反腐敗文化,一方面我們仍然要加大對影響公眾切身利益的腐敗的打擊力度,治理群眾身邊反映強烈的現象;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地治理為官不為現象、改善政府作風,盡可能減少反腐非預期后果。反腐敗并非是能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持續(xù)三年的強力反腐敗工作,在減少腐敗存量、控制腐敗增量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要改變大家對于腐敗現象的容忍度,實現真正的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還需要做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時,本次問卷調查雖然樣本量比較大,主要在公職人員為主的MPA學員和黨校主體班學員中,通過滾雪球抽樣方式進行,在樣本的對象選擇上比較精確,但畢竟不是采用隨機方法進行抽樣,影響了研究的科學性,下一步我們將盡量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并做追蹤研究,以提高研究效度。

    (非常感謝匿名審稿人意見,特別是羅梁波老師對非預期后果等重要概念的提煉,文責自負。)

    注釋:

    ①Heidenhaimer把這三類腐敗分別定義為:如果政法官員和大眾都意識到某種腐敗行為的不正當性,那么這種腐敗就是黑色的;相反,如果雙方均未憊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當性,則腐敗就是白色的。顯然,居中的則是灰色腐敗,亦即雙方感知并不一致的腐敗行為。

    ②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6022-9598926424.html.

    [1]Abdulai,A.Political Will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2009,16(4):387-417.

    [2]Atalas,V.et al.,Subject Pool Effects in a Corruption Experiment:A Comparison of Indonesian Public Servants and Indonesian Students[J].Experimental Economics,2009,12(1):113-132.

    [3]Ades,Alberto and Rafael Di Tella.Rents,Competition,and Corrup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982-993.

    [4]Ades,A.and Di Tella,R.National Champions and Corruption:Some Unpleasant Interventionist Arithmetic[J].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3):1023-1042.

    [5]Bayley,David.,The Effects of Corruption in a Developing Nation[J].WesternPolitical Quarterly,1966,19:719-732.

    [6]BrunettiA,Kisunko,BWeder.,Institutional Obastcles to Doing Business:Region-by-region Results from a World-wide Survey of the Private Sector[R].Working Paper,1997.

    [7]Bardhan,Pranab.,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A Review of Issues[J].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1997,9:1320-1346.

    [8]Carmines E.G,Zeller R.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M].Newbury Park,1979.

    [9]Cameron,I.et al.,Propensities to Engage in and Punish Corrupt Behavior: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ustralia,India,Indonesian and Singapor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9,93(7):843-851.

    [10]Carol Lancaster,Transforming Foreign Aid:U-nited States Assistance in the 21st Century[M].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31.

    [11]Damarys Canache and Michael E.Allison,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in Latin American Democracies[J].Latin American,Politics and Society,2005(3):91-111.

    [12]D Johnson,T Zajonc.,Can Foreign Aid Create an Incentive for Good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the 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M].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4).

    [13]公婷,王世茹.腐敗“零容忍”的政治文化———以香港為例[A].公共管理的未來十年(復旦公共行政評論第九輯)[C].敬乂嘉主編.復旦公共行政評論第九輯,公共管理的未來十年[C].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2:171-180.

    [14]郭夏娟,張珊珊.腐敗容忍度及其影響因素探析——基于比較的視角[J].倫理學研究,2013,(6):104-112.

    [15]Gardiner,J.,Defining Corruption[J].Corruption and Reform,1993(7):111-124.

    [16]Hao,Y.F.,Johnston.M.,Reform at the Crossroads:An Analysis of Chinese Corruption[J].Asian Persp. 1995.

    [17]Huntington,s.,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18]Hernando,Desoto.,The Other Path: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M].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1990.

    [19]Heidenheimer,A.J.,&Johnston,M.Political Corruption:Concepts&Contexts[M].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20]何清漣,中國的腐敗容忍度與腐敗安全度[J].華夏電子報,2007,(193).

    [21]侯小豐.我國反腐敗的文化困境[J].浙江學刊,2011,(6):16-24.

    [22]Inna Cabelkova.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in U-kraine:Are They Correct[Z].CERGE-EI Working Paper,2001:176.

    [23]Johnson,R.A.,Corruption:Dare We Compare the United States&China[J].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3).

    [24]Johnston,M.,Syndromes of Corrup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5]Kaufman D.,Corruption:the Facts[J].Foreign Policy,1997,107:114-131.

    [26]Kwong,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ruption in China[J].Pacific Affairs,1997.

    [27]Laffont,J.J.andT.N.Guessan.,Competitionand Corruption in an Agency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271-295.

    [28]Leff,Nathaniel H.,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Bureaucratic Corrup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64,8(3):8-14.

    [29]Lui,Francis T.,An Equilibrium Queuing Model of Bribe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760-781.

    [30]Li,H.Xu,L.C.and Zou,H.,Corruption,Income DistributionandGrowth[J].EconomicsandPolitics,2000,12:155-182.

    [31]Lambsdorff JG.,Making Corrupt Deals:Contract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Law[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8(3):221-241.

    [32]Lü,X.b.,Cadres and Corruption;The Organizational In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3]劉文革,張廣中,曲振濤.道德文化、腐敗與經濟轉型——對中國轉型期一個基于道德腐敗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3,(12):26-90.

    [34]李文.誘發(fā)腐敗的相對剝奪心理:分析與比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5):37-42.

    [35]廖曉明,羅文劍.“零容忍”反腐敗:內涵、特征與進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2,(1):57-60.

    [36]Meon,Pierre-Guillaume and Khalid Sekhat.,Does Corruption Grease or Sand the Wheels of the Growth?[J].Public Choice,2005,122(1):69-97.

    [37]Mauro,Paolo.,Corruption and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681-712.

    [38]Manion,Melanie.,Corruption by Desig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0]Morris,SD.Klesner,JL.Corruption and Trust: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vidence From Mexico[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10,43(10):1258-1285.

    [41]牛月永.關于民主反腐的幾點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5):99-103.

    [42]倪星,孫宗峰.政府反腐敗力度與公眾清廉感知:差異及解釋——基于G省的實證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5,(1):71-85.

    [43]Pop,I.,Acceptance of Corrupt Acts: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lues Regarding Corruption in Europe[J].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Policy,2012,3(1):27-42.

    [44]Rose-Ackerman,Susan.,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Causes,Consequence and Refor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5]Razafindrakoto,M..Roubaud.F.,ExpertOpinion Surveys and House-hold Surveys in Sub-Saharan African [J].World development,2010(8):1057-1069.

    [46]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1-15(1).

    [47]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化改革鞏固成果積極拓展不斷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5-01-14(1).

    [48]Shleifer,A.and R.W.Vishny.,Corrup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599-617.

    [49]Seligson,Mitchell A.,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on Regime Legitimacy: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J].Journal of Politics,2002,62(2):408-433.

    [50]Susan Welch,John G.Peters.Attitudes of U.S.State Legislators toward Political Corruption:Some Preliminar[J].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1977,2(4):451.

    [51]Swamy,A.et al.,Gender and Corrup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4(1):25-55.

    [52]孫敬良.腐敗與文化的回歸分析[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34-140.

    [53]Treisman,D.,The Cause of Corruption:a CrossnationalStudy[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0,76(3):399-458.

    [54]Torgler,B.and Valev,N.T.,Corruption and Age[J]. Journal of Bioeconomics,2006,8(2):133-145.

    [55]Wedeman,A.,Looters,Rent-scrappers and Dividend-collectors:Corruption and Growth in Zaire,South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J].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 (Summer),1997,457-478.

    [56]World Bank.,Anticorruption in Transition 3:Who is Succeeding and Why?[M].World Bank Publication,2006.

    [57]World Bank.,Voices of the Firms 2000:Investment Climate and Governance Findings of the World Business Environment Survey(WBES)[M].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2.

    [58]王秀梅.論賄賂犯罪的破窗理論與零容忍懲治對策[J].法學評論,2009,(4):67-70.

    [59]王哲,孟天廣,顧昕.經濟不平等與民眾的腐敗容忍度:基于多層次模型的跨國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2):89-103.

    [60]肖云忠,張麗麗.利益誘惑情境與腐敗事件的生成及控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5,(3):50-57.

    [61]楊燦明,趙福軍.行政腐敗的宏觀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4,(9):101-109.

    [62]楊志紅.腐敗現象社會認同心理探析[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2,(5):44-46.

    [63]周黎安,陶婧.政府規(guī)模、市場化與地區(qū)腐敗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9,(1):57-69.

    [64]曾明,鄭旭旭,章輝騰.治理結構、權力機制與高校腐?。跩].廉政文化研究,2015,(2):41-52.

    [65]曾明,章輝騰,鄭旭旭.官員作風、反腐努力與政府信任:大學生的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2016,(2):143-148.

    [6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編輯:羅梁波)

    D035

    A

    1009-4997(2016)03-0034-10

    2016-06-01

    曾明(1972-),男,江西泰和人,政治學博士,南昌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廉政理論、公共財政;杜媛媛,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生。

    2013年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招標課題“高校反腐倡廉與廉政文化建設研究”(ZD12);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財政轉移支付均等化與社會穩(wěn)定中的資源詛咒現象研究”(13BGL120)。

    猜你喜歡
    容忍度公職人員受訪者
    今天,你休閑了嗎?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
    時代郵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張懷芝減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職人員成“黑老大”獲刑20年
    尊崇法治,從國家公職人員做起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2
    公職人員家庭財產申報主體比較研究
    東南法學(2016年1期)2016-07-01 17:07:53
    模糊容忍度與專門用途英語閱讀水平相關性研究
    新課程(下)(2016年5期)2016-03-02 03:40:33
    口語產出質量與模糊容忍度的相關研究
    永宁县| 深州市| 塔河县| 苏尼特左旗| 土默特左旗| 婺源县| 驻马店市| 城固县| 常熟市| 丘北县| 调兵山市| 星子县| 西林县| 新乡市| 和龙市| 新宾| 祥云县| 古浪县| 平原县| 荥经县| 南陵县| 星子县| 广东省| 建昌县| 桐庐县| 高阳县| 金秀| 南陵县| 简阳市| 贡觉县| 谷城县| 寻乌县| 晋城| 兴山县| 青川县| 唐河县| 三原县| 基隆市| 阜康市| 徐州市|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