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人情味的工匠精神
一直以來,都很想穿越回某一個舊時空,倒不是為了尋著某一位皇家子弟,開啟一段步步驚心的感情,而是想去尋覓一位工匠,默默地跟著他,看他打磨一磚一瓦,看他修葺房屋,看他將所有不敢言的情感偷偷地藏在雕刻的一朵花中。然后斗轉星移,在誰也記不得誰的下個世紀,這朵花還在精巧地開著。
這便是工匠的意義,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根梁都有自己的情感。沒有機械化的便利與迅速,這樣慢慢地打造,在時空交疊中,顯得尤為珍貴。
我一直覺得,工匠精神之所以可貴,不僅僅在于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更在于一種傳承的力量,帶著一股濃郁的人情味。任何帶著人情味的東西都是值得被贊頌的,所謂工匠精神亦是如此。有了那種用時間累積起來的手手相傳的韻味,才有了師徒情誼、師門風范。
信而好古,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上遺產(chǎn)一個重要原則,而對于工匠這類靠手藝活吃飯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遵循禮儀典制,是工匠得以傳承的重要精神,于是才有了《考工記》,才有了《營造法式》,那些不同時期器物的紋樣、色彩、尺度才得以流傳,子孫后輩的我們才能有據(jù)可查。
在那時,工匠們大多目不識丁??恐粝聛淼摹翱谠E”,他們得以建高樓,得以繪制惟妙惟肖的壁畫,得以雕龍畫鳳。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每當我遇到難寫的生僻字時,外婆總會把字拆開,編成幾句順口溜,于是字就變得不那么難寫了。直到今日,每當寫到這些字的時候,兒時的畫面總是會涌現(xiàn)出來。大概,這些順口溜我也會傳給我的兒女吧,好讓這份溫情延續(xù)下去。
中國古代的工匠教育大多源于生產(chǎn)勞動經(jīng)驗的分享和傳授,所以師徒是最基本的勞動組合。關于這樣的傳承,亦有人詬病。這樣的“信而好古”在現(xiàn)代看來或多或少顯得有些教條,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中西方關于創(chuàng)造力的爭論。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有著一板一眼的嚴苛,沒有西方天馬行空的隨意。但在我看來,傳統(tǒng)而嚴苛的東西未必就是糟粕,因為無論怎樣的創(chuàng)造,或多或少還是會遵循一定的秩序。而這份秩序感有時候很難用科學的言語去表達,靠的便是模仿與師承。
事實上,所謂的好工匠,從來不是言聽計從的一味照搬,他們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規(guī)矩,也是日日夜夜打磨出來的經(jīng)驗和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