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珍
摘要:哲學課在許多學校是一門不受學生歡迎又讓教師頭疼的課程,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卻覺得哲學課是最能引人入勝的,每個學期都能感受到學生對哲學課的深深熱愛和熱切的期待。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筆者一直以來都在做這一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也曾嘗試著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寫成論文以供同行參考,雖然獲得很高的評價,卻沒有明顯地提高同行的教學質量和教學幸福感。本文探討了理想哲學課的教師因素、學生因素等相關內容。
關鍵詞:理想哲學課;教師因素;學生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6-0123-03
對于哲學教學,縱觀多年來高校和中學教師的經驗探索,大家都無非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這樣的探討意義不大。因為經過一年多的課題研究,筆者對這個問題又作了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和思考,自覺已經找到了這個疑惑多年的問題的答案:即哲學解決的是心的問題,所以哲學課的成功與否,主要還是取決于人的因素,也就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心靈狀態(tài),然后才是其他因素,反觀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這個結論是經得起推敲的。下面就這個問題進行相關的探討。
一、教師因素
哲學一詞的本義是愛智慧,通俗地說,就是要活得明白。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須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所以哲學在本質上講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體驗,或者說它是來自于體驗的一種學問。而喜歡哲學的必定是對生活有較強感受力和好奇心的人,對世界驚奇,對人生困惑。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自覺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世界“觀”人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悟世界、悟人生。那么,如何“觀”如何“悟”?從哲學家都是自學成才的這一事實來看,學習哲學即學習思考世界與人生的基本問題,最好的途徑是自學、獨立思考。但對于初學者來講,入門最好有教師的指引。什么樣的教師能夠把學生引向哲學思考?是理論功底扎實哲學原理背得滾瓜爛熟的教師?是能很機靈地應對人情世故的教師?是講故事生動有趣的教師?還是講道理頭頭是道的教師?其實這些都不對。
哲學教師最本質的條件就是他必須是心智活潑且熱愛智慧的人。唯有這樣熱愛真理、不斷探尋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和獨到見解的教師,才會有開放的心靈,才能在課堂上把自己如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如何探尋規(guī)律呈現(xiàn)給學生,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師的頭腦在思考什么問題,有些什么不同的思路,通過這樣的學習,喚醒其對心中原本就存在的類似的問題的思考,從而學會如何去領悟生活的真諦。因為只有體驗能夠喚醒體驗,唯有心靈能夠觸動心靈。這也是教育的一個小小奧秘。因此,哲學教師首先必須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并能把思想的樂趣傳遞給學生,引領他們初步領悟到哲學的魅力。他必須是一個內心豐富且有力的人,讓學生接近他就相信哲學絕對不是枯燥乏味的東西;他也必須是一個淡定獨立不隨波逐流的人,不是記誦一些現(xiàn)成的原理,不是拿著別人編的現(xiàn)成教材來給學生上課,而是有自己的教學素材,那其中必然要貫穿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獨立思考;他的授課不一定是要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而是在于讓學生受到他的感染,思想始終處于探索的狀態(tài),開始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樣的教師不適合上哲學課?首先是太年輕的教師。因為年輕,生活還沒給他太多困惑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太多的生活體驗,無法用自己的體驗喚醒學生的體驗,當然那些自小就會獨立思考的例外。所以,跟目前許多學科呼喚創(chuàng)新型的年輕教師不同,哲學教學需要的正是有一定年齡、善于體驗生活的教師;其次是太精明的人。這里的精明人是指善于投機取巧的人。因為哲學不只是方法論,它更重要的是對于世界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而精明人往往撇開根本問題,只是琢磨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所以精明人做事最終往往本末倒置,與哲學無緣,甚至背道而馳。大概還因為精明人對生活不感到困惑,只要對生活沒有困惑,哲學就無從開始。所以越精明,其實離哲學就越遠。再次,就是不會獨立思考的人。哲學不是教條,無法人云亦云。哲學上的根本問題,比如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原本不存在什么標準答案,哲學思辨的用處,是在于讓人有一個比較好的心態(tài),而不是獲得一個最終答案。哲學本來就是要教人學會思考,而不會獨立思考的教師只能給學生一種教條式的、照本宣科的哲學教學,這恰恰培養(yǎng)了學生一個不愛思考的習慣。
二、學生因素
有了合適的教師,成功的哲學課堂還離不開一群喜歡學哲學又適合學哲學的學生。唯有這樣的學生的心靈,才能與教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每個人活在世上,都需要哲學,因為生活中我們隨時都面臨選擇和決定,也會遭遇困難和挫折,也都有疑惑,這些時候最需要的是自己內在力量的支持。這種力量來自于哲學思考,即對人生根本道理的思考。哪個年齡的學生會喜歡學習哲學?我國學者用問卷法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個體人生觀的發(fā)展過程是在少年期開始萌芽,到高中階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發(fā)展,在大學階段達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步走向穩(wěn)定和成熟。高中階段即高中生和中職生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會經常考慮人生問題,哲學課對于他們來講是適時的精神食糧。
那么哪類學生群體最適合學哲學?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習哲學的可能性。自古希臘中期始,哲學家們就一直稱人為理性動物,或者說,人在本質上是傾向于哲學的動物。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人在本質上是愛好哲學的?!绷硗庖驗檎軐W源于好奇(柏拉圖曾言:哲學始于驚疑),而好奇心是人類的幾乎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可以說,人類的天性中包含著哲學的潛能,人人都適合學哲學。那么什么年齡階段的孩子可以開始學哲學?現(xiàn)代兒童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青少年兒童是學習哲學的黃金時期,五至十歲的孩子已經具有初步的哲學思維能力,并具有強烈的哲學探究興趣。有人對少兒的哲學探究興趣和哲學思維能力做過專門考察(如現(xiàn)代美利堅哲學教授馬修斯的《哲學與幼童》),發(fā)現(xiàn)孩子們哲學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源于他們對萬事萬物的無時不有的和無處不在的好奇,因為他們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什么都要問,其中許多如“我從哪里來”、“為什么要學習”等問題都是真正哲學性質的。但是,由于年齡尚小,初中及以前階段的孩子,好奇心雖然強烈,理性思維的能力畢竟還弱,不適合正式學習哲學。最適宜正式開始學習哲學的是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孩子,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因為他們的理性開始覺醒,生命的成長不斷地讓他們對人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世界有了新的視角,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旺盛。于是他們困惑,也喜歡思考。也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的利欲和俗見遮蔽心智,不會那么急功近利,我們就比較容易回到本質來跟他們探討世界與人生。但高中生為了應付考試任務,他們必須把哲學原理當做知識來學習和背誦,那是很枯燥的。因此很難領悟到真正的哲學,也無法從中享受思考的快樂。
這樣看來,中職生似乎成了最適合學習哲學的群體,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也可以印證這一點,筆者沒有把哲學課的概念原理當做知識要求學生背誦,在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學生快樂地體驗著思考和解惑的樂趣。可惜有太多的教師誤解了,認為中職生年齡小,文化基礎和理解能力都不夠領悟哲學,于是遺憾地錯過了與學生一起思考討論世界與人生真相的最佳機會,甚至挫傷了學生自發(fā)的哲學興趣。
三、其他因素
有了合適的教與學的主體,我們才有必要討論教學中的其他因素。首先是教學方法。現(xiàn)在許多教師為了追求創(chuàng)新,總是在教學形式的新穎、課堂氣氛的活躍上下功夫,硬是采用各種如游戲、小品表演等跟哲學學習無關的教學方法,那是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的。哲學是教人思考的,是對世界人生根本問題和基本規(guī)律的思考,思考是心的能力,那就必須排除其他活動的干擾專門訓練這顆心,即是靜思。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激疑。就是說,無論是哲學原理本身的解釋,還是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都要處處激起學生的驚疑。因為哲學始于驚疑,沒有驚疑,哲學體驗無法開始。只有在解疑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解惑和思考的樂趣,才真正地走向哲學。
教學實踐中筆者用的比較多的激疑方法是啟發(fā)式教學法。許多教師對啟發(fā)式教學法是有誤解的,認為多提問就是啟發(fā),其實不然。在哲學教學中,筆者一般講完概念原理之后,會設計一些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讓他們從剛才講過的原理受啟發(fā),思考身邊的事情,從而走向哲學思考,教學效果很好。
其次是教學內容。前面提到,教學中要設計好引起學生驚疑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故事是筆者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內容,也是筆者課堂的一大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故事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學故事的目的,故故事都有哲學功能,經典的故事是作者對某一現(xiàn)象、事件、本質的看法在思想上的結晶和升華,它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jié)或充滿音樂美、意境美的語言,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清晰地向學生展示了某個哲學原理和概念,使學生在原有理解力水平的基礎上,在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講解中,思想得以升華,情感受到激蕩,觀念得以轉化。另外,故事也給學生一種文學美的享受,給哲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筆者常用的故事有經典寓言故事、小說、歷史故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多維視角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示了文、史、哲三者的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深化了素質教育。
還有就是教材。學生開始學習哲學,教師就是活的教材,可視也可聽,如果教師能向學生展現(xiàn)思考的力量和魅力,那么這種活教材會成功把學生帶進哲學之門。但無論教師這活教材合格與否,學生都必須有哲學的啟蒙書即教材,這種啟蒙書必須是某個作者的思想的直接展現(xiàn),而不是轉述別人觀點的教科書。哲學家周國平說過,要真正領悟哲學是什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大哲學家的原著。他還說,哲學系學生的唯一教材就是哲學家的原著。哲學原著比較深奧,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孩子,不是普遍能看懂的。筆者認為,中職學校的哲學教材,必須是對哲學有心得的人對概念原理及其應用做一些簡潔清晰的表達而整理成的通俗讀本,它應該能直接表現(xiàn)出作者本人對馬哲原理的理解并用以分析身邊的事物,以心靈觸碰心靈;它不應該局限于哲學學科,而是打通各個精神領域,讓文、史、中西哲學、生活中的問題通通納入學生的視野,當然最終是要突出哲學的愛智慧的魅力;它必須圖文并茂,深深吸引青少年,并處處激起他們的驚疑。這樣一來,如果哲學教師合格,在課堂上學得意猶未盡的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xù)閱讀教材回味哲理,如果教師不合格,無法讓學生從其身上感受思考的樂趣,那么還有得補救,那就是通過閱讀教材受到啟蒙,一樣可以慢慢地靠近哲學。
現(xiàn)在許多學校的哲學課教學都偏離了哲學的本質,筆者希望能通過本文澄清大家對哲學以及哲學教學的普遍誤解,進而對哲學教學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恢復它之為“哲”的本來面目和“科學中的科學”的最高地位,讓更廣大的青年學生的人生盡早走上哲思之路。
參考文獻:
周國平.善良豐富高貴[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