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隆
摘 要:本文論述了中學語文教師弘揚福州傳統文化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地方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的積極意義。文章結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提出了保護和發(fā)展福州傳統文化的新思路,并從個人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中學語文;福州傳統文化;閱讀;語文資源
筆者任職的學校在東海之濱福州。福州人們都知道,地方傳統文化病了:評話病急、閩劇病重、伬藝病危……病在編導演人才的青黃不接、病在觀眾市場的日漸萎縮。這些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術瑰寶的窘境,正是后繼乏人的福州傳統文化的縮影。它們的病根在于:年輕一代的福州人,對于家鄉(xiāng)的語言和文化,在認識上的日益無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日漸疏離。既然牽涉到語言和文化的問題,語文教師便不能置身事外。
一、傳播福州傳統文化,中學語文課堂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福州的傳統文化,都是以福州方言為根基的。今天的福州中學生,會說本地方言的不到五成,會聽的也寥寥無幾;倘若不加以指導,讓他們親近福州傳統文化、欣賞傳統藝術,無疑是一句空話。只要他們疏離鄉(xiāng)土文化的狀態(tài)沒有改變,福州傳統文化的病便無藥可救。
能否借用中學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從而培養(yǎng)出一批福州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和欣賞者呢?眼下,中學的語文課已經被課本和練習塞得滿滿當當,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傳播傳統文化正是中學語文教育的責任。語文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選取地方文化中的語文素材,借用地方文化中的藝術手段進行教學,在完成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傳承。
比起學時有限的音樂課,比起受時間、空間和人數限制的興趣班,語文課在保護福州傳統文化這件事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中學生正處于認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階段。當代福州的中學生對本地的傳統文化是相當陌生的。我們不能指望僅僅依靠語文課,就能實現福州傳統文化的復興,但通過語文教師的積極傳播、正確引導,能夠培養(yǎng)出一大批熱愛福州傳統文化、懂得欣賞本土傳統藝術的青少年,從而夯實福州傳統文化的基礎。
二、福州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對語文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不少人擔心,上語文課講地方傳統文化,結果將是成全了傳統文化,毀了語文成績。筆者的教學實踐表明,只要安排得當,傳播福州傳統文化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完全可做到“雙贏”。
1.推廣普通話和傳承福州話并行不悖
方言是文化語言,是各地區(qū)文化傳承的組成部分,福州話也不例外。評話和閩劇等地方傳統曲藝和戲曲都是靠方言傳承,福州的大量俚諺和歌謠也是以方言傳誦。語文教師要想弘揚福州傳統文化,就必須在傳承福州方言的工作上有所作為。發(fā)掘福州話在語文學習中的價值,感受福州話在文學上的審美情趣,才有可能讓新一代的福州人喜歡它、學習它、使用它。福州話在語音、詞匯、句式等方面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第一,借助福州話,學生能很清楚地掌握聲旁的表音功能。由于語音的演變,有些漢字的聲旁與本字的發(fā)音已有較大差距。例如,以“門”為聲旁的“問”字,以“干”為聲旁的“汗”字,以“工”為聲旁的“江”字,以“聶”為聲旁的“攝”字,以“君”為聲旁的“群”字等。
第二,利用福州話的發(fā)音,可以將一些費解的古漢語的語音現象化難為易。如杜甫的《贈花卿》中韻腳“紛、云、聞”,“云”與其他兩個字不押韻,令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倘若講解語音的演變則必大費口舌??墒墙處熡酶V菰捯蛔x,三個字韻母完全一樣,學生豁然開朗。
第三,借助福州方言,能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古漢語詞匯。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休時已非新婚之婦,卻仍被稱為“新婦”,學生對此不太明白。但只需用福州話讀一下這個詞,便能讓他們疑云盡去。因為在福州方言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用法,“新婦”就是“媳婦”,與結婚多長時間無關。類似的還有“鼎”“厝”“湯”等福州常用語,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原義。句式方面,會問候“飯食未”的福州人,對理解“寒梅著花未”這樣的句子又有何難呢?
因為有用,所以要學。這就是我的學生學習福州話的簡單邏輯。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語言的實用性,還要向他們展示這種語言的美。當全班齊誦方言童謠《月光光》,當教師娓娓吟唱方言敘事詩“正月一時正月頭,英臺山伯結同胞……”那種融化在鄉(xiāng)音中的詩意情韻,怎能不悄然撥動學生的心弦?
因為優(yōu)美,所以喜歡。要讓新一代的福州人,感受福州方言的生命力,才有可能熱愛家鄉(xiāng)的文化。
2.在課堂上善用福州傳統藝術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傳統藝術形式對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大有幫助。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幾句即興的福州評話吟誦調、一小段閩劇唱腔,或是幾句詼諧的伬藝道白,都能夠激起學生無限的興趣。
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不妨鐃鈸數聲、醒木一拍,以一段福州評話作為引子導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必將被調動起來,想不注意聽都難。許多故事性強的課文都可以讓學生改編成簡化的福州評話上臺表演,在編和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與妻書》后,可以播放一段同素材的閩劇《別妻書》視頻,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福州鄉(xiāng)音中體會福州人林覺民的俠膽柔情。在對《歐也妮·葛朗臺》中的人物進行形象分析時,大可以將葛朗臺和《貽順哥燭蒂》中的貽順哥進行比較,既能讓學生了解東西方在刻畫吝嗇鬼形象時手法的異同,又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著痕跡地介紹了福州的傳統民俗文化。
讓傳統藝術手段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手段的一部分,二者水乳交融,便能在促進語文教學的同時,讓福州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到“潤物細無聲”。
3.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善用福州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
福州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資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十分豐富。閱讀本地的文學作品無疑是挖掘福州文化資源的一條捷徑。
里人何求的《閩都別記》是我推薦給學生的必讀之作。這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的長篇傳奇小說,包羅萬象,展現了福州歷史上廣闊的生活畫面??少F的是,對于高中生而言,它的文字并不艱深,且情節(jié)生動,十分易讀。北北的《三坊七巷》、林炳釗的《閩海夜譚三集》等也都是可供學生了解福州風土人情的佳作。
這些作品,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福州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閱讀它們,既豐富了語文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閱讀家鄉(xiāng),閱讀過去幾代人關于這座城市的記憶,或許可以避免年輕一代的福州人對這塊土地的無知,避免他們在情感和精神上對鄉(xiāng)土的疏離。
這樣的閱讀還可以延伸到語文課內。高中學生要接觸到大量的閱讀理解篇章。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分工合作,搜集與福州傳統文化相關的優(yōu)秀文字作品,作為閱讀練習的文本,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也能不經意地呼吸到家鄉(xiāng)的文化氣息、感受家鄉(xiāng)的傳統精神。
福州地區(qū)流傳著大量的民諺,教師可以去蕪存菁,挑選一些富有哲理、健康積極的諺語讓學生記誦。福州城先賢輩出,流傳著不少關于甘國寶、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人的勵志故事。應當鼓勵學生在寫作時適當引用這些諺語、故事,以體悟民俗之美、志士之魂。
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鄉(xiāng)土美文、品鑒鄉(xiāng)土藝術、品味鄉(xiāng)土民俗、品悟家鄉(xiāng)先賢,必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家鄉(xiāng)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
教師要本著“積極傳播、適時引導、結合教學、學會欣賞”的原則,讓福州傳統文化走進中學語文課堂,使二者相生相成、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周愛榮.方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語文教學,2005(6).
[2]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