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溫笑寒 許麗麗 郭勇 邱欣祝
傳承:上一輩人的童年玩趣
特約記者_溫笑寒 許麗麗 郭勇 邱欣祝
跟阿婆學編一只油螞蚱,和爺爺一起寫寫毛筆字,騎上爸爸的肩頭看花燈,幫媽媽染一塊藍印花布,和小伙伴穿梭在街頭巷尾,看皮影,吃糖畫。這一幅幅畫面,勾勒出的是咱爺爺奶奶輩們再尋常不過的童年記憶,卻是現(xiàn)如今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孩子們不易企及的樂事。
一個在傳統(tǒng)之家生長起來的孩子,離不開戲劇、剪紙、棕編、糖畫……而這些傳統(tǒng)技藝背后,蘊藏著的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 “做人”的最樸素的期許。
1964年,高崇洋出生于金堂一戶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家庭。兩三歲時,像所有孩子一樣玩性大發(fā)。那年代里,沒有玩具,只有天大地大,他便整日和小伙伴們一起捉昆蟲、爬樹、撿樹葉、滾鐵環(huán)……家附近有許多棕櫚樹,婆婆空閑時,便折下碧青的棕葉子,三五兩下,變出一只活生生的油蚱蜢!原來,棕樹葉子還可以這樣玩!小小的高崇洋如獲至寶。
等到七八歲,高崇洋開始纏著婆婆教自己編油蚱蜢。談起家鄉(xiāng)的棕樹,他說,“棕樹一身都是寶?!贝謇铮械娜思野压P直的棕樹干,劈開,做成了梯子,或者拿來修房子,而棕葉韌性好,防雨防潮,被制成蓑衣、蒲扇,棕皮做成棕墊、鞋墊、棕草筐、棕帽子、棕拖鞋……
棕樹的一切好處,他都知曉。但萬萬沒想到,在未來的成長中,自己一生都將與棕編結(jié)緣。最終,成為一代棕編工藝美術(shù)大師。
初中畢業(yè)那時,農(nóng)村實行包產(chǎn)到戶,高崇洋不甘心成為一名農(nóng)民。抱著學一門手藝的決心,高崇洋找到在春熙路維修相機的哥哥,當起了學徒。正好,哥哥店鋪的鄰居是一位賣葉子煙的商販,每次進貨,他都用山里新鮮的棕葉捆縛,高崇洋無聊時,拿這些棕葉隨便編了幾個油蚱蜢送給在店門口附近玩耍的孩子,孩子們非常高興,搶著玩新鮮的油蚱蜢。
一次,高崇洋腦子里閃出了一個念頭:這些棕編油蚱蜢可以賣錢嗎?他決定試試看。沒想到這些小物什還真受大家歡迎。于是,高崇洋開始天天擺攤。他還專門抽出時間,仔細觀察各類動物的體態(tài)、神情,漸漸地,摸索出了青蛙、蝴蝶、蜻蜓、螳螂等七八個昆蟲品種。
某天下午,一位老外以兩元一只的價格,買下了高崇洋所有的棕編成品??墒堑诙?,這位老外回來了,說,買回去送朋友的棕編枯萎了!這句話提醒了高崇洋。于是,他開始研究棕編材料的永久保存方法。拜師學藝,請教民間老手藝人,自己在家不斷浸泡、晾曬、熏染……經(jīng)過一年時間,高崇洋終于摸索出了制作材料的一套獨特方法。與此同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包括十二生肖、恐龍系列,操作起來也得心應(yīng)手了。
1990年左右,高崇洋帶著自己的棕編作品參加昆明世博會,之后,跑全國各大城市,甚至受邀前往歐洲、東南亞各國。
1989年,高崇洋的兒子出生。兒子三歲時,他把兒子從農(nóng)村老家接到成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從那時起,兒子整日看著爸爸媽媽在家里編棕葉。家里也晾曬著各種棕葉材料,擺滿了飛禽走獸:斑馬、老鷹、蛇、花鹿、恐龍、羊群……空閑時,高崇洋一手編烏龜,一邊跟兒子講龜兔賽跑的故事。如果兒子看見爸爸手里編的動物是自己不知道的,他也一定要纏著爸爸帶自己去動物園,看看活的長啥樣子。
或許受家庭氛圍的影響,高崇洋說,兒子的性格較安靜,思維敏捷,動手能力極強。初中以后,便在學習之余跟著爸爸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會展。如今,兒子雖沒成為跟爸爸一樣的手藝人,但做事卻自有一份手藝人骨子里的堅毅沉穩(wěn)。
如今,高崇洋時常走進學校,為孩子們展示棕編技藝。他說,棕編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shù),編不好,它就只是一根草,編得好,它就是一門藝術(shù)!
元宵節(jié)咯,看花燈喲!在七零后、八零后的頭腦中,這絕對是揮之不去的兒時記憶。大孩子牽著媽媽的手、小孩子騎在爸爸肩頭,一家人徜徉在五光十色的燈籠海洋中,多么幸福自在。
賞燈會,早已成為自貢人民過年時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鐘逸就是一位和燈會淵源頗深的自貢人。鐘逸的生活相當精彩,他是兩個女孩的父親,老大13歲,老二4歲多。已近不惑之年的他酷愛戶外運動,登山、極限攀巖,也喜歡攝影,還曾擔任四川省川劇團的經(jīng)紀人,如今經(jīng)營著一家彩燈企業(yè)。
兒時賞燈的場景,鐘逸至今記憶猶新?!拔揖陀X得當時騎在父親肩頭,看各式各樣的花燈很快樂。那個年紀的我對花燈塑造的形象和表現(xiàn)的故事大多不太了解,父親會一一指著彩燈給我講其中的故事。不知為什么,看著那些花花綠綠的彩燈,和川流不息的賞燈人,我就是感覺很熱鬧、很高興。”
燈會看得多了,讓他對花燈中呈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養(yǎng)成了追求新奇的思維習慣。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了彩燈制作行業(yè)。他說,每到一個地方做新項目,就要學習了解當?shù)氐奈幕尘?。尤其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對他來說極具吸引力。不同地域的傳統(tǒng)文化,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他從工作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
2015年12月,鐘逸接到了浙江烏鎮(zhèn)的一個彩燈項目,要為烏鎮(zhèn)設(shè)計制作一套富有當?shù)貍鹘y(tǒng)特色的彩燈。經(jīng)過反復思考,鐘逸和他的團隊創(chuàng)意出了“傳統(tǒng)七十二行業(yè)”彩燈。有裁縫、木匠、買賣人、釀酒人……時代背景設(shè)定在民國。鐘逸說,這個創(chuàng)意就來源于他對烏鎮(zhèn)歷史的研究,他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結(jié)合當?shù)厝宋娘L情,才有了傳統(tǒng)七十二行花燈的點子。用鐘逸的話說,制作彩燈這份工作就是對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傳承,甚至有挽救傳統(tǒng)的意味。雖然是一個商人,但鐘逸心中卻激蕩著弘揚傳統(tǒng)、修補歷史的使命感。
說到這里,鐘逸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說:“對了,也許我的這種使命感就來自小時候看燈會的體驗,可能正是那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我。我心中有一股沖動,想把自己兒時所感受到的傳統(tǒng)文化的快樂分享給更多的人。對于大人來說,幫他們找回當初的記憶,對于孩子來說,幫他們制造當前的快樂、未來的回憶?!?/p>
如今,鐘逸常常會帶自己的女兒和外甥參觀自己的彩燈制作車間。每次,孩子們看到彩燈精細的制作過程,都會睜大了眼睛,發(fā)出嘖嘖贊嘆。而鐘逸則在一旁給他們講每一彩燈背后的故事。在鐘逸看來,兒時的經(jīng)歷,就像埋入心間的一顆種子,它會慢慢地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這顆種子需要情感的呵護、文化的滋養(yǎng)。種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為孩子開啟什么樣的生命狀態(tài)。而傳統(tǒng)文化、美德的傳承,就在這無聲的過程中自然地流淌著。
梁洪江拜師掌握糖畫這一古老的手藝,至今已有39年了。在他眼里,糖畫不僅能賞能吃,更代表一種生活藝術(shù),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輩能從中學到一點:活到老,學到老。
在后院菜地旁,梁師傅扎起圍裙,一邊拿起小剪刀,修剪簸箕里散亂的雞毛,一邊聊起自己的小時候。他說,1952年就出生在這片農(nóng)村,是地道的農(nóng)民人家。初中畢業(yè),本打算從事房屋修建,但巧的是,村里住進來了一位糖畫老先生,從小就愛畫畫的梁師傅,便和幾個青年一起拜這位老先生為師,學起了糖畫手藝。
俗話說,“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個人”。拜師不到一個月,梁師傅便一邊摸索糖畫技藝,一邊自力更生了。學糖畫的人,靠的是眼見之功,也就是說,首先眼睛要巧。那時,梁師傅常常細心觀察周圍的各種動物,雞、鴨、魚、鳥、蟲……將它們的姿態(tài)神情全部記在腦子里,可在心里畫下圖稿還不成,還需掌握糖勺的輕重緩急,同時,煉糖過程,更考驗技藝,“火候不能太嫩太老,煉出的糖,不能太干太清?!?/p>
年輕的梁師傅一心沉浸在糖畫這門手藝里。糖畫需要在大理石上操作,但買來的大理石往往較粗糙,為了第二天能順利畫糖,夜深了,梁師傅還在自家門口磨大理石。而這一畫,就是39年。
梁師傅有一女一兒。從小,女兒和兒子就看著爸爸煉糖,然后在一塊神奇的石頭上畫出各種好看的動物,畫出來的糖畫,甜甜的,嘎嘣脆!而跟著爸爸學糖畫,是他們童年里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女兒三四歲時,一次,看著爸爸在大理石上,用勺子倒出熊貓,可愛極了,自己也嚷著,“爸爸,我也要畫熊貓?!钡紤]到女兒太小,怕熱乎乎的糖水燙傷孩子,梁師傅就說:“等你再長大一些,爸爸一定教你?!北緛碇皇请S口一說,沒想到,女兒記在了心里,對糖畫的興趣越來越濃。直到有一天,女兒再次提出學糖畫的要求時,梁師傅欣然同意。一天天過去了,梁師傅握住女兒的手腕,教她畫出熊貓、蝴蝶、蜻蜓、游魚、老鷹……
兒子也學會了糖畫手藝。正值貪玩的年紀,兒子像其他男孩一樣,纏著父母給零花錢,買各種新鮮好玩的玩具。一次,聽了兒子的要求,梁師傅便回應(yīng):“你已經(jīng)有一門手藝了,自己擺攤掙零花錢吧?!边@時,兒子已經(jīng)上初中,膽子大,也不甘示弱,竟真的在游樂園擺起糖畫攤子,慢慢地,在賣糖畫過程中,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梁師傅發(fā)現(xiàn),兒子不但獨立能力越來越強,與人相處時,也和善親切很多。
龍、鳳、蜻蜓、蝴蝶、馬、蛇,這些雖然梁師傅早已爛熟于心,但時代在變化,小朋友們的喜好也跟著改變,想要做出符合大眾心儀的糖畫作品來,就得不斷創(chuàng)新。
比如,梁師傅注意到,孩子們喜歡動畫片里的喜羊羊灰太狼,盡管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仍然要看看這部流行的動畫片,觀察一下喜羊羊灰太狼,然后再結(jié)合自己的手藝,畫出呆萌可愛的喜羊羊。除了平面的糖畫,梁師傅攤子上列有立體的玫瑰、花籃、孫悟空、熊貓、螃蟹等,新鮮花樣,一樣不少。
雖然已有兩個外孫女,一個孫兒,梁師傅依然是一個勤奮的手藝人。平時,沒和孫輩住在一起,但一到周末或節(jié)假日,外孫女就會來找畫糖畫的外公,跟小時候的媽媽一樣,貪婪地看爺爺用小勺子畫出不同的動物,自己心里也躍躍欲試。
梁師傅說,糖畫對于一家人來說,已經(jīng)不只是一門掙錢的手藝,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
每天上午11點,沈曉都會準時來到位于成都市琴臺路的蜀風雅韻,為下午4點的演出作準備,這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
除了例行的演出,沈曉還會抽空走進幼兒園、走進小學校園,送戲進校,教孩子們手影戲、木偶戲和皮影戲。作為成都民間藝術(shù)世家的傳人,沈曉不僅從父親沈慕垠老先生那里繼承了四川被單戲的表演藝術(shù),還根據(jù)小時候喜歡的手影游戲,自創(chuàng)了手影戲。沈曉說,老的藝術(shù)形式要傳承,它必須是有意思的,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的。
沈曉的父親沈慕垠老先生,是享譽西南地區(qū)的四川被單戲大師,被譽為偶影及民間藝術(shù)的開拓者,老先生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都成為藝人后輩們學習的經(jīng)典。為了讓被單戲更有童趣,使更多的孩子喜歡上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沈慕垠創(chuàng)作了許多新作品,其中讓人百看不厭的《哥哥打老虎》就是其中的經(jīng)典。
1978年,年僅15歲的沈曉師從父親沈慕垠,開始學習四川被單戲,并從事皮影、木偶、自創(chuàng)手影的表演。自立門戶之后,沈曉開始走街串巷,一個幼兒園、一個學校地拜訪,聯(lián)系好了演出,就騎著那輛“除了鈴鐺不響周身都響”的自行車,把道具馱過去,自己搭臺,自己主持,自己演出,然后再自己拆臺,一個人干完一個戲班的活兒。那時候,沈曉最多一天能跑5場演出,從早上六點忙到晚上十點,很多時候累得只剩半口氣。
不僅表演偶戲,沈曉還開始嘗試利用小時候喜歡的手影游戲,研究起手影戲的創(chuàng)作?;叵肫鹉嵌瘟骼藲q月,沈曉說:“雖然收入微薄,很多時候生活都過得很拮據(jù),拜訪、聯(lián)系、演出,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但也很享受那段時間的忘情投入。當然,老父親堅持面向孩子演出的理想也一直影響和激勵著我?!?/p>
有一年兒童節(jié)前夕,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幼兒園的小朋友急切地盼望著看戲,誰知天公不作美,沈曉到幼兒園剛搭好陣勢,就下起了瓢潑大雨,教室離露天舞臺有四五十米遠。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沈曉和幼兒園老師、廚師、門衛(wèi)大爺打起雨傘,把孩子一個個背回教室,一場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大戲在教室上演。沈曉說,“最幸福的就是聽著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聲,孩子們喜歡,藝術(shù)才能得到傳承?!?/p>
2006年以后,沈曉開始專注于手影戲劇目的創(chuàng)作,他說,一種表演形式要被傳承,需要有意思的內(nèi)容,要有能被人喜歡和記住的劇目。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仲夏夜之夢》《地球不剪了》等深受歡迎的手影戲,并開始嘗試將手影與皮影、被單戲等多種表演形式結(jié)合,進行再創(chuàng)作。
雖然自己已是享譽國內(nèi)外的手影大師,但對于傳承這事兒,沈曉看得很開?!捌鋵崳捅硌菪问胶蛢?nèi)容都需要創(chuàng)新一個道理,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傳承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鄙驎哉f,“手影本來就是一種游戲,皮影戲和被單戲也應(yīng)該是有趣的東西,它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也應(yīng)該是一種快樂的傳遞。你的東西必須是有意思的,讓人快樂的,能被人記住,得到傳承。如果你快樂了,自然就會喜歡。喜歡了,傳承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痹谏驎钥磥恚^去那種在小家族里繼承的傳承模式已經(jīng)不太適合時代的節(jié)奏,讓盡可能多的孩子接觸并喜歡上手影等傳統(tǒng)藝術(shù),在大家范圍內(nèi)傳承,這才是今后傳統(tǒng)藝術(shù)延續(xù)香火該走的路。
因此,沈曉在表演之余,還在諸如成都市龍舟路小學、綿竹紫巖小學這樣的校園里成立少兒影偶藝術(shù)團,將手影、皮影、木偶這樣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帶進校園,教給孩子,讓孩子們在光影變換中感受快樂、傳承快樂。
春節(jié)將近,貼一張“?!痹陂T上,是多少年來的節(jié)日傳統(tǒng)。
這些“?!弊謴哪睦飦??對現(xiàn)在的人來說,多是外面店鋪中去買上一張,貼上便熱鬧了??墒峭乜矗^去的人,若不是提筆寫上一個大大的“?!?,便是拿起剪子,用紅紙剪出一個“?!弊謭F花。
1988年,高慧蘭學校畢業(yè)開始參加工作,教授小學語文的她,愛好有些特別,沒事就喜歡剪點紙?!斑@一開始也只是自己喜歡而自娛自樂吧,卻沒想到因此感染自己的學生和身邊的親朋好友,漸漸地,我才更能理解剪紙的文化與精神?!?/p>
高慧蘭還記得剛剛調(diào)到新津縣鄧雙學校時,被分到倒數(shù)第一的班上當了班主任。如何提高這一群令人頭痛的孩子的成績呢?激勵的方法是很常見的,一般都是獎勵本子、筆之類的小東西。可是到了高慧蘭這兒,獎品就變成了一個個剪紙作品,小動物,小團花,對孩子的吸引力還不小。一學期結(jié)束,這個班的成績居然成了年級第一,對高慧蘭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奇跡?,F(xiàn)在想來,她說:“除了認真教書,剪紙似乎也是當時奇跡產(chǎn)生的引子。因為孩子們喜歡,我還買了不少剪刀教他們,從簡單到復雜,每一剪下去,孩子的耐心在增加,創(chuàng)意也在豐富,和以前比起來,整個班級的氛圍也變得不一樣了。我們還用剪紙作品布置我們的教室,這成了我們班級文化建設(shè)的特色,孩子們也喜歡得很。”
再后來,這個特色不僅僅只是出現(xiàn)在高慧蘭的班上,也成了學校的一大特色。學校特別開設(shè)了剪紙教室,她也從語文老師變成了一名美術(shù)老師,專職教孩子們傳統(tǒng)剪紙。孩子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常常讓人驚喜,他們能把火箭暗藏于團花之中,也能把動畫里的人物藏進去,雖然傳統(tǒng)意象變少了,但樂趣也在慢慢變成孩子們的興趣。
高慧蘭經(jīng)常給這些正在剪紙的孩子照相。照片中的孩子不是拿著自己的作品洋洋得意地笑,就是全身心投入剪紙的過程中。這一刻,傳統(tǒng)的東西離孩子們是如此的近。這樣的傳統(tǒng)教室不僅出現(xiàn)在學校里,每周六在高慧蘭的家中,不少同事、朋友的孩子也來學習剪紙。她的家里掛滿了自己的、孩子的剪紙作品,儼然一個剪紙之家。
在高慧蘭的家里剪紙的孩子,很多都會通過這個傳統(tǒng)方式來向自己的親人表達心意。比如到了爺爺奶奶生日的時候,讓高老師幫自己描出一個“壽桃”或者“壽”字,然后對應(yīng)著來剪、刻,送給爺爺奶奶,長輩們可都是高興得很。
高慧蘭說:“親手剪出的剪紙,是外面機器統(tǒng)一制出來的所不能比的。自己的每一份心思、每一份祝福,都寓于作品之中,這份獨特,收到的人自然能懂。”
年關(guān)將至,家里的剪紙班也要休假了。每年的最后一節(jié)課,高慧蘭都會帶著孩子們剪上幾張“福”字,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心意傳給自己的親人。而她自己,今年也已經(jīng)做出了幾張“?!弊郑浩宰龀梢恢缓镒觼硐笮?,以示來年是猴年,部首上半部分是一條魚,以示年年有余,下半部分是朵牡丹,以示富貴吉祥。她的祝福、她的心意,便透過這傳統(tǒng)的方式,傳給每一位收到“?!弊值挠H人、好友。在高慧蘭眼中,這就是剪紙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