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芳芳
佛學說的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由此,可以知曉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觀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些東西,此所謂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水在流淌的時候不會去選擇道路,它懂得順應天然的本性,面對高山的阻擋、巨石的攔路,草原的平坦,遇方則方,遇圓則圓,自然而然地流入大海。隨性而變是智者的生存之道,無處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葉上。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自己成長的規(guī)律。每個學生都是一葉菩提,“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教師的職責和最高的境界就是“一花一世界,一生一菩提”——遵循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順應天性,才會滋養(yǎng)生命,順應天性的教育,方能花開滿園。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正確的教育理念就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打開不同的鎖結,培養(yǎng)出無數(shù)的好孩子。順應天性的正確教育方式,使芬蘭的學生最具競爭力。陳之華的《成就每一個孩子》這本書,書中談及芬蘭的教育理念,“芬蘭教育以孩子為中心,而非以熱衷目標的家長的好惡為重,從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絕非放縱、寵溺。芬蘭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給每一個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使人盡其才”。底肥根枝壯,一花一天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只有依照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指導方案,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平等的教育和進步的機會。“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讓樹按自己的意愿生長,才有碩而茂的樹林;就如那療梅之龔定庵,“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讓梅自然生長,才有了欹而曲的自然之美。順應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最好的自己,芬蘭的教育正是順應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最具競爭力的學生。順應天性,長你所長。
《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樣的教育理想就叫自然之道,順應學生成長的固有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幫助學生實現(xiàn)他們自身的本性,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傳統(tǒng)的教育像一個篩子,通過不斷的考試,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成功的是少數(shù)人,失敗的是大多數(shù)。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因學業(yè)不精而變得自卑,自認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不愿嘗試,缺乏改變的勇氣,從而養(yǎng)成了失敗的人格,影響了他們的一生。教育的目標不應是抹平學生的差異,而應在尊重天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自由健康的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公平發(fā)展。
著名學者呂淑相先生曾作過這樣一個類比:教育的性質類似農(nóng)業(yè),而絕對不像工業(yè),工業(yè)是把原料按照規(guī)定的工序,制造成為符合設計的產(chǎn)品。農(nóng)業(yè)可不是這樣,農(nóng)業(yè)是把種子種到地里,給它充分的適合的條件,如,水、陽光、空氣、肥料等,讓它自己發(fā)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遵循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學生頓悟成為智慧的人。方法要不拘一格,不能只憑課堂上的說教,教育時機可能就在平凡的事物中,可能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息、一次真誠的表揚。所以,教師要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駝走大漠,馬踏平川,每一種生命都以它獨特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只有讓人的本性自然發(fā)展,才會滋養(yǎng)生命,才會有各異的人生,才會創(chuàng)造百態(tài)的人生價值,才會合力勾勒出精彩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