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鋒 曹平
前一階段翻閱《心理健康教育》一書,看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一個概念:無條件的積極尊重,頗令我深思。
作為一名職校班主任,我擔任班主任工作多年,在與不同類型學生的接觸交流中,感覺無條件尊重每一個學生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前提。老師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尊重自己。但是,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才能受到學生的尊重。
一、尊重學生的意愿
尊重學生的意愿,教師就應該理解學生的需求。
一次早讀課上,教室里傳出朗朗的讀書聲。我在例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小張同學在吃零食。我走到他身邊,看了看他的桌子,是一塊啃了幾大口的面包。或許他已經(jīng)知道自己錯了,滿臉通紅,低垂著頭,等待老師的批評。上課吃東西,理應板著臉批評,但考慮到他可能沒吃早飯,就和藹地問:“肚子餓了,是吧?”小張點點頭,“下課倒點水喝再吃,好嗎?”這是個聰明的孩子,點點頭說:“老師!對不起!我早上起晚了,沒吃早飯!”我只是摸了摸他的頭,一切盡在不言中。之后,小張聽課更認真了。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需要尊重。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每個學生,就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
正如一棵樹上沒有相同的葉子一樣,學生的發(fā)展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師對好學生傾注諸多心血,無可厚非,但暫時落后的學生,更需要關愛。他們在初中受到的挫折已經(jīng)夠多,對這些學生的理解、尊重,能換回他們的自信,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
老師有責任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活潑地成長。小李以前是一個做事速度極慢的孩子,整理書包慢、課前準備慢、站起來回答問題動作慢、吃飯也慢、打掃衛(wèi)生也慢。在這學期的一次民主推選中,小李有幸被選為一周進步最大的學生候選時“受寵若驚”,盡管沒能被選上。事后,翻看學生《周記》時發(fā)現(xiàn),那件事成了他當月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真的很神奇,現(xiàn)在即使小李再“忙”,也從不拖拉作業(yè),吃飯比以前快多了。真正的尊重要求教師全面、無條件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發(fā)現(xiàn)那些特殊學生,并加以保護,使他們抬起頭來做人,逐步改善自我,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
三、尊重學生的權力
一天下午,我通知幾個學生放學后留一下??傻任议_完會回到班上,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都走了,只剩少數(shù)學生在等。我當時非常生氣,想訓他們一頓。可放學這個時間概念告訴我,讓學生留下來是占用學生的自由空間,是剝奪學生自由權力的行為。于是,我為自己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而感到內(nèi)疚,便誠心誠意地向留下來的學生表達了歉意,當時學生向我投來了理解和信任的目光。
我和學生談話,一貫態(tài)度和藹,請他們坐下。但是談話的全過程都是按我的思路和步驟進行。學生除了回答我的問題以外,幾乎全在聽我說教,只有受教育的份兒??粗鴮W生不自在、忐忑不安的神情,我意識到這不是平等的談話,而是上級對下級的訓導。忽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實踐告訴我應當給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權力,這樣才能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才能接觸學生的心靈?,F(xiàn)在,我先注意壓住自己內(nèi)心的怒氣,讓學生給一個做法,讓被認為犯錯誤的學生各自用最具體的語言寫下事情經(jīng)過,然后逐一分析。學生敘述事情的過程多少存在反思,就是想編,也會編得合乎情理,那樣,正確的觀念就慢慢在學生腦中形成了。
尊重學生,給他們陳述事實的權利,能促進學生改正缺點,規(guī)范行為。
四、尊重學生的人格
受到應有的尊重是人類個體基本的精神需求。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教育評價學生時切忌譏諷、呵斥、嘲笑、挖苦的言行舉止,面對學生不擺居高臨下的架子,不持逼人就范的神情。中國俗話也說:“好言一句三冬暖”,尊重能給人以溫暖,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產(chǎn)生信賴感。
班上的小王同學平時手腳比較慢,在一次內(nèi)務整理中。有的同學嘲笑他比蝸牛還慢。我能體會到小王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想速戰(zhàn)速決,可就是容易走神。我趕緊說:“小王還是挺不錯的,主要是他嚴謹、仔細,考慮問題全面?!敝灰娦⊥醪缓靡馑嫉爻铱戳艘谎郏槤q得通紅,趕緊加快了速度。中午,我找小王單獨談話:“既要講質(zhì)量,又要比速度。熟能生巧啊,平時要加強練習?。 彼c了點頭。從他的表情,我讀懂了,他需要理解。之后,加上同學、家長的監(jiān)督,他果真加快了速度。
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且視同至寶,精心呵護與引導。即使是所謂的“待進生”,也應該相信他們不是天生就無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開發(fā)之人”。教育教學實踐中,后進生經(jīng)過正確引導轉(zhuǎn)變成特長生、優(yōu)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見。陶行知曾經(jīng)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p>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十分關切地對待青少年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他們,要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參加他們的討論?!弊鹬貙W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我們與學生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