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紅
中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進行文化水平的教育外,還要進行哪些方面的素養(yǎng)教育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內容,抓住契機,培養(yǎng)素養(yǎng)。例如,利用多項式按升、降冪排列,軸對稱圖形等進行美育教育;利用五角星的畫法、圓周率的計算、勾股定理的證明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在河邊修建水泵站使水管最短;利用全等三角形測量湖寬、求開挖隧道的長度;利用相似形測物高;利用等腰三角形及外角的性質沿一直線運動而測得到直線外——建筑物的距離等進行勞動技能教育等??梢哉f教材中有關素質教育的內容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贅述。而這些內容又是對實際問題的應用,使學生了解知識的重要,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社會建設服務的信心和理想。
二、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初中數學是學習物理、化學等學科及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基礎。在當今社會中,其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它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研究現代科學技術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是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應把立德樹人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首先,要端正學生的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刻苦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刻苦的精神和頑強毅力的基礎和根本保證。濃厚的學習興趣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有了動力才能很好地刻苦鉆研,尤其在今后計算機廣泛應用的時代,離開教學就寸步難行,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使學生逐步認識到數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白數學和他的日常生活、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密切聯系,就會產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引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就要使學生養(yǎng)成言必有據、推必有理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數學離不開推理,而推理必須以正確的理論為依據。解題的每一個步驟、推理的每一步、判斷一個命題的真?zhèn)蔚?,都必須依靠科學的概念、定義、公理、定理,按照邏輯推理的規(guī)則進行。教學中要緊抓這一特點,有意識地養(yǎng)成學生的推理習慣,逐步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再次,要求學生求異思維,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教學中有些問題往往有多種解題方法,這是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用求異思維、勤思考、多動腦、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求解,不墨守成規(guī)。每解一題都要思考一下,采用其他的方法能否解決。對于一些問題,還可以通過轉換條件、增加或減少條件去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良好的個性品質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的制訂學習計劃,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有恒心、有毅力,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作業(yè)要獨立完成,書寫要清楚,字體要工整,語言要簡潔。學習上要勤學好問,不能不會裝會,而要戒驕戒躁,腳踏實地。
三、數學課教學中應注重與當地有關的知識素材。知識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是非常廣泛的。教學中應注重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比如,利用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在直線上求一點,使這一點到直線同側的兩點距離的和最短。除了課本上修水泵站的實際應用外,還可補充反彈法打臺球及物理上的光的反射等實例,或布置實習作業(y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可制作平行四邊形模具利用同位角相等可測山坡的坡度,制作等腰三角形模具可作為測平儀測水平位置等。在教學中,要強化數學的應用性,提高學生的建模能力。數學建模,就是將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以解決問題。例如,將航海、成本、利潤、運籌方案、最優(yōu)銷售(購物)等問題,經過數學抽象建立幾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函數模型、統(tǒng)計模型等。例如,某校的校門是拋物線形水泥建筑物,大門的地面寬度為8米,兩側距地面4米高處,各有一個掛校名橫匾用的鐵環(huán),兩鐵環(huán)的水平距離為6米,求校門的高(精確到0.1米,水泥建筑物厚度忽略不計)。這就需要建立拋物線模型,利用拋物線的知識解決問題。
四、數學課堂教學應注重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一個主要渠道是教師的影響,教師的教法往往會成為學生的學習模式。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不僅要“傳道授業(yè)”,更要“教給學法”。我認為通過教師課堂上有目的地示范引導可幫助學生較快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示范引導重在引導,教師的主要責任是給學生指導,而不是包辦代替學生去想、去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一種途徑。如指導學生練習時,先通過典型習題的講解,教給學生解題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通過練習之后,整理知識,使知識在頭腦中清晰化、條理化。因此,每做完一道題,應該進行一番反省思考工作。如這一問題我是怎樣解決的?做題依據是什么?應用了哪些相關的知識,還有其他解法嗎?這樣使學生的各種思維品質得到有效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