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本秀
○ 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里仁》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師徒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孔子教導曾參說:“曾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痹诱f:“是?!笨鬃幼叱鋈ズ螅拥拈T人不解孔子之意,問曾子:“先生說的話是什么意思?。俊痹痈嬖V他們:“夫子所遵循的,只是忠和恕罷了?!?/p>
曾子理解的“吾道一以貫之”的“道”,歷史上很少有人懷疑,卻有不同解釋。北宋經(jīng)學家刑昺認為:“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tǒng)天下萬物之理,更無他法,故云而已矣?!毙虝m的意思是說,孔子所說的道,就是“以忠恕一理以統(tǒng)天下萬物之理”,試想,忠恕之理怎么“統(tǒng)”天下萬物之理?這個解釋未免有些勉強。
解讀《論語》較早的本子,當屬魏晉時期文人何晏所著《論語集注》,他認為:“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其唯人也?!彼麑Α氨疽弧敝氨尽睕]有再做解釋。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之大儒皇侃認為:“忠,謂盡忠心也。恕,謂忖我以度于人也。”言孔子之道,更無他法,政用忠恕之心,以己測物,則萬物之理皆可窮驗也?;寿┑目捶ㄅc他之前的何晏及他之后的刑昺,基本相似,并未真正說出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南宋大儒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朱熹試圖用理學的觀點解釋夫子“一以貫之”的道,與以上三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問題是,朱熹所說的“理”太抽象,也沒有淵源。
要更好地理解“吾道一以貫之”的“道”,還應從儒家經(jīng)典中尋找答案。夫子“一以貫之”的道,實際上就是指天道,即宇宙之中一切物質(zhì)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之于宇宙,就是各種天體各行其道,有規(guī)律地運行;之于地,就是四時有規(guī)律地交替運行,萬物生生不息;之于人間,就是社會按照一定規(guī)律發(fā)展,使民眾和諧共處,使人類繁衍生息。這也解釋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就是說,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與民同樂,讓民眾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讓人類能夠繁衍生息。說到底,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儒家經(jīng)典中可以找到相應的佐證,例如:
《易經(jīng)·象》記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道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君子因此效法天道而自覺地奮發(fā)向上,永不松懈。
《易經(jīng)·文言傳》記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意思是說,所謂的大人,品德崇高如同天地,圣明如同日月,做事有條不紊如同四季有序交替一般,判斷吉兇的準確性如同鬼神。他做沒有先例的事情,天不會反對(即符合自然規(guī)律);做有先例的事情,又能夠因時因地制宜。天都不反對,何況人呢?更何況鬼呢!
《易經(jīng)》謂五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的精髓既有尊天道以行人事,又有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辯證思想。毫無疑問,這是儒家思想的淵源。
《尚書.康誥》:王若曰:“……朕其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意思是,君王說:“……我的弟弟……(先父文王)他這種十分勤勉的德行,被上天聞知,上天非常高興,就給他降下大命……”
《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p>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詩經(jīng)·周頌》: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周人滅殷后,宣揚“敬天保民”的思想,實際就是“尊天道以行人事”。據(jù)《禮記》記載,周人每年都要進行祭祀活動,祭天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這是先民“敬天保民”思想的最有利佐證。
從儒家經(jīng)典之中總結出的儒家的天道論,能更準確地解釋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間一切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天道,具體到社會,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
正因為儒家之道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儒家思想高于諸子百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有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規(guī)律,儒家崇尚德治、人治,兩家思想截然不同,其實不然。翻開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易經(jīng)》,處處是讓人們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勸導?!兑捉?jīng)》的《象傳》,多是取法宇宙、天地間的萬物,引申出人世間的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名句,意思是說,天道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因此君子要效法天地而自覺奮發(fā)向上、永不松懈;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要效法大地,胸懷寬闊,厚道待人。其遵從自然規(guī)律、與時偕行的思想明了易見。又如《否卦·彖傳》: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兒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意思是說:天地閉塞人會違反理性,不利于君子堅守正道,乾陽在外坤陰在內(nèi),就是天地隔絕,萬物無法順利成長。君臣隔絕,天下混亂不成為國家。陰在內(nèi)陽在外,萬物無法順利生長。君臣隔絕,天下混亂不成為國家。因在內(nèi)陽在外,柔在內(nèi)剛在外,小人在內(nèi)君子在外,于是小人的思想影響不斷擴大,君子的思想影響日漸消亡。
其實,儒家思想包羅萬象,幾乎融匯了各家之長和百家的思想,說白了,其余各家不過是儒家思想的支流末梢。不需別的,只是看一看儒家的經(jīng)典,就一目了然:《尚書》,上古之書,記載了我國先民的事跡,是我國最早的史書;《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詩歌之源;《易經(jīng)》,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深受本書思想影響。其他各家在思想內(nèi)容上,在對宇宙和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上,根本無法與儒家相比,充其量只是儒家的支流末梢,其大部分思想都能在儒家經(jīng)典中找到影子。儒家思想為何有如此魅力?當然源于儒家遵循的“道”,那就是遵循宇宙中的自然規(guī)律,以此處理人世間的社會關系,簡單說就是“尊天道,行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