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公交地鐵上常遇到爭吵,一個人嫌別人擠著自己了,很快對方就會說出“嫌擠別坐地鐵(公交)啊”這個經(jīng)典句式,接下來的對罵往往會上升到人身攻擊,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全看兩人的心情和體力,以及距下車還有幾站地。
我曾在展覽館旁觀了一次吵架,由頭只是一盒蠟筆。兩個小朋友在參加某個繪畫活動,一個孩子沒畫完,另一家的媽媽就自作主張把桌子上的蠟筆拿走了,于是兩個媽媽吵起來了。爭吵持續(xù)了一陣,主辦方來勸架,拿走蠟筆的那方有些厭倦想收場,另一方依舊氣勢洶洶,聲嘶力竭地講述對方多么不講理。然而勸架的人只想恢復(fù)秩序,并不關(guān)心誰對誰錯。我注意到——她是一個人帶兩歲左右的孩子出門,大約是覺得自己處于弱勢地位,更容易感覺受傷,不能隨隨便便認慫吧。
想起《生命安寧》一書中說:當你被侮辱時,伴隨侮辱而來的任何痛感都源于自身。只有你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你才受到了傷害。有時候,傷害在自己眼里很嚴重,在別人那里就有點可笑。
也看過兩個不睦的熟人吵架,心中無限驚訝——成年人大都在一個看不見的底層世界默默鄙視,居然表層世界也要撕破那種最低程度的友好?擔心素日敏感的那位受到傷害,看了看她的表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她是淡定微笑著的。她后來說,自我感覺溫和得太久,偶爾吵吵架,心里倒并不生氣,而是對自己的勇氣充滿歡欣。原來吵架除了給積累的不良情緒找一個出口之外,還有表演性質(zhì):我扮演了一個不能惹的人,告訴對方我是會不滿的,我不高興要讓你知道。默默消化掉不快,一言不發(fā),雖然不會造成后果,可總感覺自己很慫。
對于不想吵的架如何應(yīng)對?最好的方式是一方的幽默,比如公交上不小心撞到女生胸部的大叔被罵:德性!大叔沒因為受辱而回罵,不卑不亢解釋:不是德性,是慣性。
哲學家加圖在為一樁案件辯護時,對手朝他臉上吐口水。加圖沒有反擊回去,平靜地擦掉臉上的口水,評價說:“我敢向任何人發(fā)誓,那些說你不會用嘴的人都是錯誤的!”
有時,在憤怒的時候還可以進行自我分析,給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找到合理解釋,一旦情緒被命了名,就好像下凡為害一方的妖怪,被天上的神仙主人叫了一聲小名,立即被打回原形——原來是個小獸。于是吵著吵著,自己居然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