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金
古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古詩詞是影響了炎黃子孫幾千年的文化,時至今日我們依舊能夠嗅到她的芳香。
她的芳香,在于那氤氳著的雋永的意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鮮明色彩,繪成了一幅唯美畫卷?!按兝镎魅巳f,一時回首月中看”,特寫回望,塑造了一個雕像?!按巴庥赇?,春意闌珊”,描摹聲音,奏響了一曲春聲。意境里不僅有畫,有歌,更有對話、有故事。崔顥的《長干曲》這樣寫道:“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彪m簡單,但一個熱情的年輕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一段邂逅的故事引人遐想。有人說:“念詩,即使不懂說的是啥,就是覺得好有味道?!睘槭裁磿羞@樣的感覺呢?她的芳香,在于意境的味道,這味道給我們美的想象。
她的芳香,還在于那蘊含著深厚的人生哲理。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認識到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從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感受到生命的頑強、不撓的意志;從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中,體會到開闊的胸襟、高遠的志向。悲傷孤獨時,蘇東坡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來安慰我們;虛度光陰時,岳武穆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導我們……中國自古就有“詩教”之說,讓人們學習《詩三百》所蘊含的“溫柔敦厚”?!霸娊獭保栽妴⒚?,把一種珍貴的思想融在潛移默化之中,根植到孩子們的心里。
她的芳香,還在于那脈脈的應景浸染。在幼兒園午飯前,孩子們齊聲吟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喜慶的年三十,我們會吟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清明祭祖時,我們會想起“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八月十五之夜,望著皎潔的月亮,我們禁不住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在外地過節(jié),思念親人,我們會忍不住脫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詩人宗白華說:“在生活中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詩人,但人人心中的詩意卻是不可少的。”因為心里有了詩意,必將對生活心存熱愛。生活里有了詩意,必將給心靈以慰藉、以溫暖、以養(yǎng)分、以力量。
語文教育學家于漪說:“優(yōu)秀的詩詞像種子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們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氣融合,長久地彌漫大地。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咀嚼、體會、感悟,心馳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們散發(fā)出來的芳香?!?/p>
年輕的朋友,你嗅到詩詞的芳香了嗎?其實她就在炎黃子孫的血液里;傳承她吧,這樣你就能嗅到你血液里的芳香,這樣你就能嗅到你生命里的芳香。
點評
以傳承千年的古詩詞為切入點來彰顯中華文化,切合主旨,角度具體;全文詩文相生,文采斐然。文題運用“通感”,“嗅”字見情,“香”字見境;各段以整句提攜,引領文章,脈絡清晰;主體段落從詩詞的美感熏陶,到詩詞的思想教化,再到詩詞的心靈詩化,層層深入,形神兼?zhèn)?。結尾更以詩詞的芳香 “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來再次升華,突出表現(xiàn)了詩詞與中華文化無法割裂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