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雷
(山西省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運城 044000)
?
內向的小佳如何變成孩子王
——幼兒交往發(fā)展中的家庭影響因素典型個案研究
張怡雷
(山西省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運城044000)
交往能力在個體終身成長中的作用顯著,家庭是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發(fā)展的至關重要的環(huán)境。本文通過對一則典型案例的調查訪談,梳理分析,揭示了在一個孩子交往行為發(fā)展進程中家庭因素的變化,以及可能對幼兒交往行為造成的影響。鮮活生動的事例便于身處其中的幼兒父母、幼教工作者們對照反思,以獲取實用的育兒心得,對培養(yǎng)幼兒交往行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指導和借鑒意義。
幼兒;交往行為;家庭影響因素;個案研究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7.017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將社會領域的目標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大方面。交往能力在個體終身成長中的作用顯著。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發(fā)展兩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境是幼兒園和家庭。本文通過對幼兒園真實發(fā)生的一則典型案例的調查訪談,分析梳理,揭示了一個孩子交往行為發(fā)展進程中家庭因素的變化,以及可能對幼兒交往行為造成的影響。
案例中的一號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佳(化名)的大班女孩。這個孩子在小班時表現(xiàn)內向,不愛講話,不愛跟同伴玩,經常一個人靜靜呆在活動室的某個角落里。但不知何時起,那個內向靦腆的小佳已然成了全班的孩子王,大家給她的綽號是“大姐大”。在聽范園長講述的過程中筆者曾情不自禁的追問:“那她現(xiàn)在是不是很瘋很任性?”范園長回答說:“不是的,她待人禮貌,主動熱情,落落大方。在孩子們當中很有威信?!?/p>
小佳的事例不禁使人好奇,而更引人注意的還有此案例中的二號主人公:小佳的爸爸。她的爸爸曾經告訴老師,以前他是個獨立性很強的人,認為任何事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完成,因此,不愿麻煩別人,也很少幫助別人或跟別人聊天交流,但女兒上幼兒園后,他的思想慢慢發(fā)生了轉變。他告訴老師,他家離幼兒園很近,站在陽臺上用望遠鏡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兒園狀況,在女兒剛上幼兒園時他就經常從望遠鏡里觀察老師和孩子們的活動。
小佳是否如范園長所講曾經是個內向靦腆的孩子?如今是否已然成為班里的“孩子王”?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她的交往行為在短短三年內產生了巨大的轉變?爸爸為什么要用望遠鏡看孩子在幼兒園的活動?這些表現(xiàn)跟小佳交往行為的轉變有無必然聯(lián)系?結合以上問題,筆者展開了相關調查。
本著實事求是的研究態(tài)度,筆者分別對小佳的兩位帶班教師進行了調查,以求證小佳初入園時期的交往狀況,是否內向靦腆,不善與人交往。
以下是小佳的現(xiàn)任主班教師楊老師(帶過小佳的主班教師有兩位,上任是張老師,已經調走)的部分訪談筆錄:
問:“您一直帶著這個班嗎?”
答:“從小班下學期開始接上的?!?/p>
問:“您對那個時候的小佳印象如何?”
答:“那時她給人感覺比較內向、敏感,就是不愿讓別人動她的東西,也不愿跟別人說話,好像對別人有些敵意?!?/p>
小佳的副班教師肖老師雖然很年輕,但卻是唯一一位從小佳入園至今一直代班的老師。以下是對她的部分訪談筆錄:
問:“您能從小佳剛入園時說起嗎?”
答:“她剛入園時給人感覺很冷,總是一個人躲在某一個地方,誰也不理,也不理老師。感覺她爸也是那樣,個子很高,很冷的感覺,——挺高傲的吧,也不跟我們說話,很長時間那樣,后來才慢慢開始轉變?!?/p>
從楊老師的談話中可知,直至小班下學期,小佳仍未達到較為理想的交流溝通狀態(tài),還是較內向,敏感,似乎在用遠離他人的行為來自我保護,緩解內心的不安和焦慮,同時下意識抵制與老師和同伴的交往。
現(xiàn)今的小佳又有怎樣的交往行為表現(xiàn)呢?筆者進入現(xiàn)場,對她常態(tài)中的交往行為進行了觀察,以下是整理出的觀察記錄。
本次進入現(xiàn)場的目的只有一個:在常態(tài)中觀察小佳的表現(xiàn),認識、了解小佳。范園長很熱情的將我?guī)У桨嗌?,當時班里小朋友正在盥洗、如廁,迎接加點的到來。整體活動比較自由,我見到了正在帶班的楊老師,她給我指認了小佳:一個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小淑女的孩子,簡單的玫紅色打底褲,海藍條紋的長款T恤衫,直順的披肩長發(fā),隱約露出一根細的帶了小裝飾的拱形發(fā)箍,小臉不是很白,眼睛不算很大,但眉清目秀。
我示意范園長不要叫她過來,我自己過去跟她交流。待我走向她后她很自然的說了聲“客人老師好?!蔽艺f:“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小佳”看她直挺的以丁字步姿態(tài)站在自己座椅前,左手壓右手自然地放在小腹位置,而其他小朋友卻還在走來走去的玩,我不解的問:“你在干什么?”她告訴我:“禮儀站姿,女孩是這樣,男孩子是這樣——”說著兩腳平行微開,雙手背后。 “能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在哪上班嗎?”“爸爸在法院,媽媽在發(fā)改委?!薄捌綍r是爸爸接你多還是媽媽接你多?”“以前是爸爸接我,后來媽媽也接我,這幾天媽媽接我,爸爸去西安了——”
我們正聊得起勁,只聽楊老師說了聲:“禮儀站姿”,便見全體小朋友都陸續(xù)的站到了自己的座椅前,男女分別像小佳剛才給我展示的姿勢。看到孩子們都來了,楊老師說:“好了,坐下來吧。再稍等一會,不要大聲說話,我請一個小班長。”我趕緊用眼神示意楊老師請小佳,楊老師便按我的意思做了。不一會,一個小男孩坐不住了,開始動來動去,小佳走過去將小男孩的手握起整齊的放到桌子上,小男孩有些不服氣的說:“剛才老師說只要不大聲說話就行?!毙〖崖牶笊酝A艉蟊悴患訝庌q的走開了。
加點過后接近離園時間了,孩子們開始自由畫畫,我隨意的問了幾個小朋友“你最喜歡你們班的哪個小朋友?”五個孩子中有三位提到了小佳,其中有一位叫曼曼的小女孩沒有提到她,我問:“那你喜歡小佳嗎?” 她說:“喜歡一點點。”“為什么是一點點呢?”“因為她以前打過我?!薄笆裁磿r候?”遲疑一會說:“好像是中班的時候吧?!薄澳撬F(xiàn)在還打你嗎?”“不打了。”我又拿同樣的問題去問小佳,她邊指給我看邊說,說出五個她喜歡的小朋友的名字,有男孩有女孩。很快離園時間到了,家長們陸續(xù)來接孩子,因為還沒有充分的準備,這次我暫時不打算見小佳的家長,于是跟楊老師打招呼要走了,小佳在不遠處跟我擺手說:“客人老師再見。”
小佳在第一次見到筆者這樣一位陌生人時能夠主動而禮貌的問好,并能進行隨意、真誠的交流溝通,絲毫沒有與陌生人講話的羞澀和造作。且能不假思索的說上來5個好朋友的名字,足見她已融入集體,對同伴認可度也很高。從曼曼無意的回答中讓我們再次從側面得到證實,曾經小佳確實跟小朋友們不夠友好。從她制止小男孩的動作細節(jié)中,我們又進一步看到了小佳的領導意識,在發(fā)現(xiàn)別的孩子有不規(guī)范行為時能去制止和糾正,卻不以自我為中心,當那個男孩說出自己足夠充分的理由:“老師說只要不大聲說話就行?!毙〖阉伎颊J可后,便不再強求人家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對小佳的交往行為產生了如此深入的影響,使她的行為表現(xiàn)前后判若兩人呢?筆者分別對小佳的爸爸和兩位帶班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一)悅納信任、主動溝通是家長為幼兒建立良好在園交往關系的基礎
為揭示小佳交往行為轉變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問題,下面分別截取與楊老師、肖老師和小佳爸爸的訪談筆錄:
與楊老師的訪談:
問:“你對那個時候的小佳印象如何?”
答:“那時她給人感覺比較內向…她爸爸媽媽也不多跟我們說話,看上去都比較高傲?!?/p>
問:“為什么高傲?”
答:“不知道,也許是因為工作好,社會地位高吧?所以,當時我們溝通的也少?!?/p>
問:“從什么時候你開始發(fā)現(xiàn)小佳變了?”
答:“中班的時候吧,后來我們就跟她爸媽溝通的多了,自然也對她關注多了,經常有意識的多給她些表現(xiàn)機會,慢慢的她就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與肖老師的訪談:
問:“聽說她爸爸用望遠鏡看你們的活動?”
答:“哦,我們這個班是從貝貝班上來的,她是小班來的,因為不信任我們,她爸專門買了望遠鏡在家里看?!?/p>
問:“他看到了什么?”
答:“他說看到我們抱著小佳跟孩子也很親,所以慢慢就信任老師了。他開始和我們交流并成了好朋友,什么都跟我們說,還說有啥事找他。小佳現(xiàn)在跟我們也是無話不談,每天她家發(fā)生了什么事,爸爸怎樣,媽媽怎樣,她都會給我們說?!?/p>
與小佳爸爸的談話:
問:“聽說小佳以前剛來時比較內向,您認為是什么原因?”
答:“那時候她剛從聞喜轉過來,貝貝班在聞喜上的,這邊環(huán)境不熟悉,我總怕她被欺負?!?/p>
問:“聽說你用望遠鏡望他們來著?”
答:“是,我那時聽說幼兒園里有老師打孩子的現(xiàn)象,她剛來,我總擔心她被欺負,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老師們都挺好的,對孩子都挺好的。——我跟以前的張老師有過一點小誤會。”
問:“為什么?”
答:“有一次我到班里看孩子,進孩子睡覺的房間時她很不客氣的說了句:這里家長不能進去?!绻敃r說的委婉些,我肯定是會接受的。后來拿望遠鏡看時發(fā)現(xiàn)其實老師們都挺好的,對孩子挺好的?!?/p>
問:“怎么好?”
我們也試圖對由 Wang(2011)提出的強震記錄基線校正是否在用GPS同震位移作為參考時可得到改善進行了評估和驗證。我們得出的結果在分別由GPS和強震數據估計的速度和位移時程的互換性方面是成功的。此外,我們還說明了一個例子,其中將來自同時安裝兩種儀器測點的高速GPS和強震數據進行組合來恢復寬頻帶(0~100Hz)的地震動信息。預計將來同時安裝高速GPS和強震儀的臺站會越來越多,聯(lián)合使用這兩種數據進行處理將有助于近實時反演運動學震源過程,因而會對地震和海嘯的早期預警具有重大影響。
答:“有時會抱抱孩子,跟孩子都挺親?!?/p>
問:“范園長您熟悉嗎?”
答:“孩子從聞喜剛來時要進幼兒園就找的范園長,她說‘床放不下了,再要放就放廁所門口了?!?guī)е⒆映鰜頃r特別不舒服,當時就給孩子說,爸爸一定能讓你上這所幼兒園。又去找熟人,但這個關系也沒用上,是因為恰巧一個朋友孩子轉走了騰出來一個床位就上了?,F(xiàn)在時間長了,看范園長人挺好的,早上來幼兒園時經??吹剿形液⒆樱覀兇蛘泻?,很親切?!?/p>
以上談話至少傳達出了五個信息:1.小佳是中途插班的孩子,且是從縣里的幼兒園轉到市里的省級示范園;2.小班時老師們眼里小佳的家長“高傲”、“冷”,因此不便與之溝通交流;3.小佳的爸爸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入這所市里的省級示范園,但又有諸多擔憂與誤會。愛女心切的心境下,便出下策用望遠鏡“監(jiān)視”幼兒園老師和孩子活動;4.爸爸在看到老師們在幼兒園真誠的舉動后矛盾化解,開始與老師溝通交流;5.隨著家長態(tài)度的轉變老師開始了相互的交流,并有的放矢的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小佳的交往能力。
悅納、信任是交往雙方進行良好溝通的前提,就以上事例而言,在家長們對幼兒園、老師沒有完全熟悉之前,更多的會采信一些負面的傳言。插班的焦慮,“總擔心孩子被欺負”,入園時又被無情拒絕,都是導致爸爸不信任幼兒園老師的誘因,而市里的省級示范園卻是爸爸心之向往的,在此矛盾心境下用望遠鏡窺視和表現(xiàn)出的“高傲”“冷”便不難理解。老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遭此“冷遇”卻著實令其費解,于是雙方未能營造出令人滿意的交往開端。
班杜拉指出,幼兒的交往行為是通過模仿和強化來習得的,更有研究證實,他們模仿的對象多會選擇有能力的父母和教師。試想爸爸對幼兒園及老師懷疑至此,孩子怎能坦然面對幼兒園新環(huán)境,怎能敞開心扉輕松愉悅的與老師和小伙伴們交流溝通?
(二)融洽的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家長為幼兒交往發(fā)展應提供的必備心理環(huán)境
楊老師告訴筆者:“小佳的媽媽以前好像在哪個縣的教育局?后來到我們市里一個銀行干了一段時間,再后來考上公務員,在市發(fā)改委上班了。聽說她來時那個教育局的領導還不想讓走,說是干的挺好的。小佳原來基本不見媽媽接送,開家長會什么的也都是爸爸來。他們以前經常吵架?!?/p>
問:“現(xiàn)在呢?還吵嗎?”
答:“偶爾也有,但少多了,他們每次吵架我們都知道,小佳現(xiàn)在來了最愛給我們講家里的事?!瓔寢尙F(xiàn)在也經常接送孩子,雖然還是比爸爸來的少?!?/p>
對小佳爸爸的訪談:
問:您和她的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見一致嗎?
答:“孩子從兩歲時超市購物我就從不干涉,哪怕是不太實用的東西。這一點我跟她媽媽意見不同,經常因為一些這樣的問題吵架。我認為這些小的方面沒必要經常去干涉、左右她……”
媽媽的事業(yè)發(fā)展應該算是順利的,而同時必然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應的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注便隨之減少,于是養(yǎng)育孩子的重擔落在了爸爸一人肩上,加之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又時有相左,一旦溝通方式不當,產生矛盾就在所難免。因此小佳原先內向、敏感主要來自這方面的影響。后來隨著父母關系的進一步和諧,淤積于孩子內心的陰影便隨之化解。
父母雙方意見不同,產生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事,而矛盾產生后做何處理卻顯得尤為重要,是即刻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還是調節(jié)情緒理智解決問題,將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截然相反的影響,并對其與他人交往造成先入為主的心理暗示。
(三)充分尊重,民主溝通是家長在幼兒交往發(fā)展中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在談起小佳交往行為的轉變時,與爸爸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孩子的轉變)沒有其它原因嗎?比如說:你的一些教育方法、理念?”
答:“教育理念沒什么,就是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就像在超市購物我從不干涉她,讓她自己做主,我孩子從來沒有看到其他小孩拿的東西就稀罕、想要,我覺得這樣她長大了就不會輕易被誘惑,包括巧克力、花我都給她送過。”
問:“做到這些我覺得其他父母只要認同,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聽說你包括買房買車這樣的大事都聽孩子的,這個我覺得有些不太能理解,這是需要相當強的經濟實力的?”
答:“不是的,我家也不是很富裕,是要看實際的,如果我只有七八萬,她看上了七八十萬的車,那肯定是不行的,在能力范圍內我盡量聽聽她的意見,買房子其實也確實是需要換了。我是一般能滿足她的盡量去滿足,有一次晚上都快十點了吧,反正是天都黑了,她說想去放風箏,我就帶她去放,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見,就那樣玩了會?!?/p>
可見,小佳的爸爸并沒有什么高深前沿的教育理念,他只是做到了尊重孩子,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無原則的寵愛、溺愛和過度呵護,他只是盡可能的滿足了小佳物質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滿足了小佳做為一名家庭成員所應享有的發(fā)言權和選擇權。前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家利西娜曾提出,交往雙方的主體化是交往需要產生的必要條件。小佳的爸爸正是遵循了這一交往原則,才使得孩子在這樣民主的家庭氛圍中逐步自信起來,出現(xiàn)了交往行為上的明顯好轉。
(四)嚴愛相濟、注重體驗是家長在幼兒交往發(fā)展中應持的正確教育方式
談起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時,筆者與肖老師和小佳爸爸分別有這樣的對話:
對肖老師的訪談:
問:“你覺得小佳和她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明顯變化的?”
答:“中班時候吧,有一次小佳把小文給摳了,我們都以為她爸那么高傲,肯定不會說小佳,沒想到他爸不僅回去后教育了小佳,而且第二天來了后還主動去跟小文道歉?!?/p>
問:“她爸嗎?道歉?”
答:“是的,她爸個子那么高,蹲下來給小文道歉?!?/p>
對小佳爸爸的訪談:
問:“(批評小佳在幼兒園摳小文)她聽嗎?能接受嗎你批評她?總是那么愛她的爸爸沖她嚷?”
答:“聽啊,我不是總一味的寵她,雖然能滿足她就盡量滿足,但是有前提、有底線,有一次她跟我爸說話特別不禮貌,我就很嚴厲的批評了她。”
問:“這點很少有人能堅持的(每周回老家一次看久病的父親),不是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嘛。每次去都帶著小佳?”
答:“是的,孩子一般都是我?guī)еp我,不纏她媽。有一次我因為忙回來晚了她就在客廳等我回來,不回臥室睡覺,所以我就經常去哪都帶著她,包括跟朋友談事情,玩,甚至去KTV唱歌我都帶著她?!?/p>
心疼孩子,不忍批評孩子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們的“通病”,在可愛的孩子面前,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以致形成不良習慣后追悔莫及的家長們比比皆是。小佳的爸爸愛孩子,但不嬌慣孩子,在矛盾面前,家長不回避,不袒護,而是客觀公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許爸爸只是由衷之舉,但卻在無形中教育了孩子,使其學會了必備的交往技能。后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雖落落大方卻不驕縱任性,受到大家喜歡并建立了威信,成為“有禮有節(jié)”的“孩子王”。這樣的教育行為非常值得各位家長們借鑒。皮亞杰的研究表明,幼兒交往中的矛盾沖突能幫助幼兒增進社會認知,學習交往技能,是交往發(fā)展的必經過程。而矛盾產生后家長的理智干預也會促進孩子交往技能的習得。
除此之外,在小佳隨爸爸一同看久病的祖父,跟朋友談事,去KTV唱歌的時候,其實家長已經在無形中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更多認識社會,與社會交流、溝通的機會,如此久而久之,孩子的交往行為自然會好轉起來。
當然,小佳在交往行為方面的順利成長不單單是家庭方面影響的結果。在調查訪談的過程中,筆者同時也注意到了幼兒園園長以及老師們的努力。
[1]秦彧.兒童的人際交往與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4).
[2]譚秋桂.皮亞杰論兒童言語社會化[J].心理科學,1996:19.
[3]馮曉霞.學前兒童與成人交往的發(fā)展[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3.
[4]曹子方,滿晶 .3.5一6.5歲兒童與成人交往動機發(fā)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89:6.
[5]張博.論幼兒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6):56.
[6]李艷菊.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學術編輯甄麗娜]
[責任編輯熊偉]
Little Jia from an Introvert Girl to Children’s leader:A Case Study of Family Factors on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ZHANGYi-lei
(YunchengTeachersCollege,Yuncheng,Shanxi044000,China)
Communicative ability plays a remarkable role in the growth of an individual. In its formation, family provides a crucial environment. By th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of a typical case,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s famil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may learn from the case and obtain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ase, hoping to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action
preschool children; communicative behavior; family Factors; case study
2016-05-07
張怡雷,女,山西新絳人,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兒童學習與發(fā)展
K249
A
2095-770X(2016)07-00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