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榮(烏魯木齊八一中學)
淺談發(fā)揮化學實驗魅力,促進學生發(fā)展
馬燕榮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
新課程的高中化學課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體現(xiàn)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和潛能的差異和發(fā)展的需要。而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實驗。很多學生也正是出于對化學實驗的熱愛而對化學學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發(fā)揮化學實驗的魅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呢?筆者在教學中也一直積極探索,下面就將一些案例進行分享。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手持技術也進入了中學教學,而對于手持技術這種集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于一體的實驗系統(tǒng),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既展現(xiàn)了化學實驗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高中化學人教版選修四第四章第一節(jié)“原電池”的教學,筆者設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原電池并用電流傳感器測出電流的變化,不但復習了原有的知識,而且利用手持技術直觀地觀察到電流的變化。接下來就電流變化及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自然引發(fā)對原電池電流效率的討論,最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通過鹽橋連接,閉合電路形成而且能夠?qū)ν廨敵龀掷m(xù)、穩(wěn)定的電流。通過引導學生對二者的分析與比較,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接下來,筆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生活中酸性的鋅錳干電池快沒電的時候,有人會把它咬一咬,就能再多使用一段時間。這是為什么?從而引入對影響原電池輸出電能能力因素的進一步探究。第三個圖是將鋅銅和硫酸溶液組成原電池的兩個電極逐漸靠近,電流的變化圖,第四個圖是將鋅銅和硫酸溶液組成的原電池中取出兩電極,插入到另一個盛有被稀釋的硫酸的燒杯中,得到的電流值的變化圖。課堂中,由生活中使用電池的一個小經(jīng)驗引入對“電解質(zhì)溶液的濃度和兩極距離對原電池輸出電能能力的影響”的探究,既體現(xiàn)了化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及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而手持技術的運用使學生能夠保存實驗結(jié)果,并相互交流,發(fā)給教師及時進行評價,讓學生得到很多的體驗和收獲。
其次,筆者還利用新課程改革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契機,開設了校本課程《化學趣味實驗》,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貼近生活的化學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的實驗有:自制固體酒精,指紋檢查,自制汽水,自制豆腐,自制肥皂,自制牙膏及蔬菜中維生素C的測定……通過了解原理及動手操作這些簡單的,且與生產(chǎn)和生活相關的化學實驗,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得到素養(yǎng)的提升。
此外,學校還開放了實驗室,讓學生利用午休時間進行預約實驗。預約實驗最大的亮點在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進行操作。但是為了保證實驗的安全性,要求學生先將他所想要進行的實驗名稱,操作及所需儀器藥品在預約單上填寫后交給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審核簽字后交至實驗室的實驗員處,實驗員為他們準備實驗。預約實驗對很多喜歡化學實驗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搜集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一些實驗。例如,黃金雨,碘鋁實驗,碘鐘實驗,溴鐘螺紋……學生不但親自感受實驗的樂趣,還思考其中的原理并與老師進行交流,同時他們的實驗成果在學生中的傳播也引發(fā)了另外一些學生的好奇心和嘗試。學生還會親自動手進行課堂上老師演示的實驗,還有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也利用預約實驗來開展他們的課題研究。
最后,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例如,筆者在講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二節(jié)“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時,就利用查找到的知識與信息,在探究完鐵離子和亞鐵離子的相互轉(zhuǎn)化后,引入了生活中補鐵的知識,使學生了解身體內(nèi)的鐵元素所起到的生理作用,并給學生展示了一種市場上比較常用的補鐵藥物,通過觀看藥品的說明書使學生了解到補鐵藥物通常是亞鐵鹽,而且由說明書中的“本品與維生素C同服,效果會更好”,引發(fā)學生對其中原因的猜測,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對猜測進行驗證,學生所做的鐵離子與維生素C的實驗,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進一步普及,尤其是手機WiFi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多也更便利了,而越來越多的學生也會對中學課堂上的一些知識和實驗現(xiàn)象提出質(zhì)疑,所以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些問題。因此,要更好地發(fā)揮化學實驗的魅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還需要教師積極學習,不斷進行探索!
馬健生,蔡雪.當前我國化學實驗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學科教育,2003(5).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