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偉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是審美的、詩意的及充滿情趣的”,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建詩情畫意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受到精神的陶冶和情趣的提升,關注語文的美感,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語文;詩意化課堂;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情畫意”的教學氛圍的構建,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業(yè)務素質,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沖破傳統(tǒng)的藩籬,讓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使篇篇文章構建成一幅美麗的語言畫卷、學生在其中裝點美麗的風景,文章因學生的感悟變得更加美好,學生因在美麗的語言畫卷中而逐漸地成熟和感性,為其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一份保障。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對于一篇文章學習的激情,源自于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學習主體的積極性,而學生積極性的產生則由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的因素構成。有的學生自身會對語文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文學探索的欲望。而有的同學由于以前語文基礎不是很好,語文學習成了自己的一種負擔,面對高考,這部分學生會覺得語文學習無從下手,一片迷茫,而教師就可以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利用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采取詩意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在文本講述開始,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美景的視頻,激發(fā)起學生對于自然景色的一種享受感覺,這種感覺將為學生學習文本奠定情感基調。月下荷塘的美景中,教師可以動情地吟誦一首關于自己心情的小詩,創(chuàng)設一種詩意的氛圍走進朱自清的荷塘。教師可以設置啟發(fā)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說,“這樣的月色下,同學們有沒有過想出去走走的時候?那時那刻你的心中是否有著一絲的悵惘?是否需要在這樣的美景中去排解?”這樣的引導會引發(fā)學生無盡的想象,他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樣的情景中去訴說自己的心事了。在這種帶有淡淡的迷茫中再去看《荷塘月色》,應該是別有風韻的,引導學生把握行文的脈絡,睡不著——走出去——欣賞美景——走回來的軌跡中,學生體驗著一個文人的傷感,也體驗著美景與情感之間的微妙的關聯。
詩意的情景創(chuàng)設,可以將學生帶入一片語文的美景中流連忘返,也可以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增強對于語文學習的動力。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再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手段的采用,勢必會使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增添情趣,讓學生感受詩情畫意
高中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至關重要。高中教學的目標不是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文學家,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充滿著生活的情趣,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情趣教學的內容,留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化展示與教師的思想碰撞交織在一起,共同地營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氛圍,進而將學生帶入文學的世界中,受到一定的精神浸染,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自我的語文鑒賞能力。
例如在蘇軾的《赤壁賦》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增加情趣化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并在其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開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朗讀的視頻,在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中使學生獲得文言文的美感,感受作品中的皓月當空、碧波萬頃、澄澈空靈的美景,讓學生在自我感知中去切身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還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文章變得更加情趣化,學生親自置身于美景中,使學生消除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感,還可以使學生迅速地把握好行文的脈絡,并在真實的演繹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角色扮演后,教師還可以一個評價環(huán)節(jié)來讓學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看看角色演繹得是否到位,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
對于文言名篇的解讀,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及現代意義上的解析。唯有此,通過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師生共享名篇,才能使課堂散發(fā)濃濃的詩情畫意。
三、渲染情感,使學生獲得精神發(fā)展
文本是教師語文課堂教學開展的主要依據,文章中精美的語言應該通過學生來進行表述,故而教師要立足于學情,揣摩文本及學生的情感,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在課堂上利用問題情境的方式或者是朗讀品味的方式,來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蘊藏著的情感。
例如在《陳情表》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如泣如訴的深情陳述。教師可以先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假如你是李密,你會……”這樣的留白性問題給學生帶來了無盡的想象,進而再引導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將自己也想象成在當時情境下進退兩難的李密,設身處地地朗讀課文,在心與情的交織中感受作者的萬般艱難的處境,那種凄苦、悲涼滲透在文本中需要學生在朗讀中細細地品味,那種誠懇和期待也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去感悟。
適當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深悟文本中滲透的思想感情,獲得更為深刻的認知,拓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的教學不是為了應付高考。教師要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作為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獲得更為深刻的發(fā)展,積極地創(chuàng)建詩意的教學情境,增加情趣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在詩情畫意中學會學習語文,在自由的語文天地中欣賞迷人的風景。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