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人,開創(chuàng)了“以丞相褒侯”的先例。他在《史記》和《漢書》的傳記中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官高戒奢、躬行節(jié)儉;揣摩帝心,己無定見;忌賢妒能,伺機除掉。不同之處即司馬遷和班固對公孫弘的態(tài)度不同,司馬遷筆下是一個唯君是命的犬儒,在班固筆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身不由己奮力掙扎的可憐蟲的靈魂。
關(guān)鍵詞:《史記》 《漢書》 公孫弘
公孫弘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司馬遷將他和主父偃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來敘述其生平及其貢獻,同時《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提及到公孫弘;班固將其列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中。《史記》和《漢書》在他身上選用的史料幾乎毫無二致,顯示公孫弘的主體形象,但從司馬遷和班固不同的敘述中,我們?nèi)詴λa(chǎn)生一些不同的印象,也標志出兩位史學家的不同。
兩部史書中顯示的公孫弘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官高戒奢,躬行節(jié)儉
公孫弘未發(fā)跡時,有過在海邊放豬的經(jīng)歷,那是一段與社會下層接觸較多的生活。他貴為三公后,生活仍然比較簡樸,用布被,每餐只吃一種肉菜和只去皮殼的米飯,也因此被稱為“布衣宰相”。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曰:“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蠁柡搿:胫x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陛下安得聞此言?!?《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曰:“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蠁柡耄胫x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陛下安聞此言?’”由以上記載不難看出,司馬遷和班固對公孫弘的節(jié)儉是具有共同的認知的。
公孫弘的俸祿多用于接待朋友、賓客,家中無多余財物。在奢侈浮靡之風日益盛行的漢武帝時代,公孫弘雖貴為丞相王公,卻始終不為世風所移,自奉節(jié)儉,奉養(yǎng)父母孝順謹慎,而且輕財重義,將俸祿大多用于接待朋友賓客。他以簡約垂一代風范,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并得到了不少史家的褒揚和稱贊。漢平帝曾特意下詔表彰了公孫弘節(jié)儉的美德。司馬遷也曾在自序中稱贊道:“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jié)衣食為百吏先。”
二.揣摩帝心,己無定見
根據(jù)司馬遷和班固對公孫弘的敘述,可以發(fā)現(xiàn)公孫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但他卻順應皇主,把自己與皇上的不同想法放心里不說,贏得主上的親睞。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正是他巧用“心計”。公孫弘的矯揉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
《史記》和《漢書》中都提到這么幾次:①有一次,他和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窺伺上意,據(jù)上意再取決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采納。他這種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睗h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惫珜O弘深知帝心,他這番出乎常理的自我貶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皇帝聽后,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 ②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北筑朔方城。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屢次諫言停辦,皇帝不采納,并領(lǐng)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shè)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xiāng)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shè)朔方郡的好處,經(jīng)眾位陳明其利害關(guān)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jīng)營西南夷與滄???,專力經(jīng)營朔方郡”?;实郾愣鳒柿怂恼埵?。一個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官員是不會這樣做的,即使無力反駁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君主將金錢揮霍在無用之地,而公孫弘一心只想著明哲保身,完全喪失原則立場。
三.忌賢妒能,伺機除掉
公孫弘容不得比自己高明的人,更容不得與自己意愿相左的人。凡是與自己有隔閡嫌隙的人,無論親疏遠近,雖假裝與之友好,暗地里卻打擊報復。促成主父偃的族誅和對董仲舒、汲黯包藏禍心的任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主父偃是漢代名儒重臣,公孫弘因常與其意見相反心懷怨恨。他一反不肯當庭爭辯的原則,說道:“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偃本惡首,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保ā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鞲纲纫虼藴S為族誅的結(jié)局。董仲舒為人正直,常常批評公孫弘阿諛之態(tài),且治《公羊》學比公孫弘有名,因而遭到公孫弘忌恨?!妒酚洝と辶至袀鳌吩唬骸岸偈鏋槿肆?。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敝偈嬉?qū)W識淵博威望較高,又善于處理同膠西王的關(guān)系,因此沒讓公孫弘的陰謀得逞。即使是同僚汲黯,也遭過他的暗算。因汲黯正直敢言,多次在漢武帝面前斥責公孫弘阿諛虛偽、欺詐無情。公孫弘表面上寬容大度,背地里卻伺機報復。他見右內(nèi)史為是非之職,多皇親國戚,難以治理,不少官員在這里栽了跟頭,就極力推薦汲黯擔任右內(nèi)史。然而汲黯精通黃老之學,為人又耿直廉潔,使公孫弘的企圖化為泡影。
四.犬儒與可憐蟲
公孫弘在《史記》和《漢書》中也有些不同。司馬遷筆下是一個唯君是命為虎作倀的走狗式的儒者(犬儒),一個老油條投機分子;在班固筆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身不由己奮力掙扎的可憐的靈魂。
曾國藩在《求闕齋讀書錄》卷三中針對《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傳》發(fā)表了自己的評論:“子長最不滿公孫弘,風刺之屢矣。此篇錄公孫弘奏疏之著于功令者,則曰:“余讀功令,未嘗不廢書而嘆。”于轅固生則曰:“公孫弘側(cè)目視固。”于董仲書則曰:“公孫弘希世用事?!庇诤闵鷦t曰:“公孫弘亦頗受焉?!鄙w當時以經(jīng)術(shù)致卿相者獨弘,子長既薄其學,又丑其行,故褊衷時時一發(fā)露也?!逼渲小白睢弊煮w現(xiàn)出司馬遷對儒林人物中公孫弘的評價最低。吳汝綸《桐城先生點勘史記》卷一百二十一中也曾這樣寫到:“此篇以公孫弘曲學阿世為主。自公孫弘廣歷學官,是后博士習經(jīng)無通恰者,終漢之士,以博士家為俗儒。劉向、揚雄始振古學,而許賈馬鄭宗之,然皆不習博士經(jīng),是漢之儒風壞于孫弘,驗也,太史之識卓也。”同樣都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公孫弘的厭惡多于同情。
相反,在班固筆下,公孫弘跟卜式、兒寬一樣出身低微,東海邊豬倌出身,到四十歲才開始學儒,本性即使說不上淳樸老實,總的說來還是比較規(guī)矩的。再看看他在各個職位上的后繼者,紅極一時的酷吏張湯落了個什么下場?又酸又硬的蕭望之如果活在漢武帝時代,能在皇帝跟前待幾天?大概這就是班固將公孫弘與卜式、兒寬合傳的原因之一吧。公孫弘最后總算在丞相那個危險的位子上挺下來了,落了個壽終正寢,還開了丞相封侯之先河(這是他做夢都不敢奢望的),并蔭及子孫,卻也著實不容易呀,那時候丞相是一個管事卻無權(quán)費力不討好的差事,武帝時代的丞相大多不是被殺就是免職,公孫弘這能挺下來該是多么不易。在第二次應招時他本已不欲前往,卻被地方上硬推舉上去了,之后南疆考察一趟回來,報告寫的又不入圣意,這次卻鬼使神差地沒受責罰,他以后敢不小心翼翼地揣摩主子的意圖。后來好不容易升上了御史大夫這樣的高位,再次得意忘形仗義執(zhí)言了幾句,結(jié)果又惹得漢武帝不高興,他不得不違心地認錯,還主動請求去經(jīng)營邊遠的朔方郡,自貶身價,這種無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卻也迫不得已。至于后來讒害主父偃和董仲舒,朝堂之上本就互相傾軋。汲黯、主父偃那些縱橫家本來就是政客兼江湖騙子,他們也進過公孫弘的讒言,只是公孫弘的方式不夠光明正大而已;對董仲舒這個同行冤家,他更不能不驅(qū)除,因為他本人也是靠學儒起家的,這個根若丟了就全完了。
顯然,《史記》與《漢書》中公孫弘的不同更多的是兩位史學家的立場和對公孫弘的態(tài)度的不同造成的。司馬遷以文人的正直來衡量一個在官場游刃有余的官員,自然很難認可公孫弘的行為;班固大體上從公孫弘的實際處境與心境去觀察,當然對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的公孫弘表示同情,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介紹:李靜,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