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遠(yuǎn)
春去秋來,花開花謝,時光飛逝而去,我又走進(jìn)了秋里。涼涼的風(fēng)婆娑起舞,身邊的樹影起伏?;秀遍g,一片黃綠夾雜的葉子,飄入眼中,沉入心底。是“我言秋日勝春朝”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無從得知。不如學(xué)學(xué)知足的蘇東坡吧!“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比松倌辏瑧?yīng)盡情歡笑,享受眼前,活在當(dāng)下,留得款款清歡。
知足者不攀、不比、不奢求,因而常樂。我們要摒棄心頭的一切煩擾,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迎接每一天。我們不知足的根源在于盲目的攀比,衣食住行、父母朋友,一切可以攀比的都被我們“充分利用”了。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非進(jìn)口不吃,名牌儼然成為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在物價日益上漲,品牌效應(yīng)日益壯大的今天,那些太過虛榮的人又怎能知足!因而要做一個知足者,就必須擺正心態(tài),父母所給是一種幫助而不是責(zé)任,只有調(diào)整好自己,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知足者不嘆、不怨、不仇恨,因而常樂。正如宋榮子,“舉世而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超然物外,即使身處非議之中,也無謂閑言碎語。古代不少為官為宦的大家,貶官后終免不了從此消沉。柳宗元在寫《小石潭記》時,被貶柳州7年,7年來,他竭力調(diào)整自己,企圖東山再起。因而,他初見小石潭的心情是平靜的,但這種努力裝出的平靜,終究被小石潭的幽深氛圍所打破,涕泗橫流,不過如此。
或許對他們而言,不站在權(quán)力的頂峰是一種對理想的不忠貞。然而,越過千年的帷幕,我們所看見的是一群斗爭失敗者的嘆息罷了。若是他們能夠放得下自己的雄心抱負(fù),甘愿過野鶴閑云的愜意生活,恐怕要比這長吁短嘆來得快樂。
知足者不想、不貪、不嚴(yán)苛,因而常樂。知足者之所以知足,就在于他們內(nèi)心沒有太多的欲念,沒有“非得不可”的執(zhí)念。盡力了,得不到,就罷了。安于現(xiàn)狀并不是一種得過且過,知足只是內(nèi)心追求的外在表現(xiàn)。正如陶淵明甘愿種豆南山下,不再留戀官場,他一樣活得很悠閑自在?!靶‰[隱于林”,曾經(jīng)也有不少隱士隱居野外,或是為了追求西方極樂,或是為了避免世俗浸染,抑或是渴求而已,但無論如何,他們只要蝸居在自己劃定的小角落里,依然活得快樂。倘若臥龍不出山,他也不會為天下人所頂禮膜拜,也就不必受到重負(fù),受到敗軍之際精神上的折磨。
思考的瑣碎之事過多,享受快樂的時間便會越少?!翱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边@何嘗不是一種快樂。快樂人人都有,但只有知足者,才能常??鞓?!
蘇沐留言
蘇軾有詩云:“人間有味是清歡?!鼻鍤g,即清淡的歡愉。要擁有清歡則意味著要有一種風(fēng)淡云輕的心態(tài)。當(dāng)你不再把追逐名利看重,不再將別人的眼光看重,你會輕松無比,會頓時覺得身輕如燕。就像作者所說:“人生百年,應(yīng)盡情淺笑,享受眼前,活在當(dāng)下,留得款款清歡?!倍潭桃簧?,無須在意過多,即便被貶、不受重視,也不必消沉悲寂。“知足者常樂”世人皆知,能做到者卻寥寥無幾。不妨看看此文,將清歡放于心間,盡享人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