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女為胡婦學胡妝”再解讀

      2016-09-09 16:43:00楊瑾
      文物天地 2016年6期
      關鍵詞:胡服

      楊瑾

      陜西是唐墓最集中的地區(qū),在極為豐富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很多女性形象,服飾、發(fā)飾、妝飾及姿態(tài)各異,其中一些服飾迥異于其他女性而近于一些男性,特別是胡人男性。這些女性形象在考古資料和研究材料中被統稱為胡服女性(胡服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指非傳統漢人服飾,包括圓領袍服和翻領窄袖袍服。狹義指至遲出現于北朝來自西域的雙翻領窄袖袍服。本文采用狹義概念),主要出現在陪葬陶俑、壁畫、石質葬具線刻圖像以及其他材質的文物中。學術界對于這些胡服女性形象的研究往往多集中于某一類別的器物,如壁畫、陶俑等(于靜芳:《談唐墓壁畫胡服女性圖像》,《戲劇之家》2015年第21期。陶俑造型等綜合性研究中也散見一些論述),其他材質及綜合性研究相對不足。本文以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胡服女性俑或圖像為線索,重新梳理唐代墓葬中發(fā)現的各類胡服女性形象,并對其進行類型學、圖像史學、新社會史學等方面的再解讀,探尋胡服女性出現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及文化意義。

      一、陶俑中的胡服女性形象

      考古資料顯示,陜西地區(qū)唐墓中發(fā)現的胡服女性陶俑數量并不很多,據粗略統計,不足50件。主要發(fā)現于陜西、河南一些較高等級墓葬中,出現位置似無規(guī)律可循,功能多為仆從(區(qū)別可能只是職能不同而已)與伎樂。從造型上看,主要分為穿胡服者與僅戴胡帽者。穿胡服者又分為胡服胡帽者和胡服高髻者兩大類。

      胡服胡帽女俑如1952年陜西省咸陽邊防村楊諫臣墓(開元二年,714年)出土的三彩胡服女俑(圖一),高52厘米。女俑頭戴紅色翻緣式繡花渾脫帽(高高折上去的帽檐裁出中部凸尖和兩邊凹曲的波折形狀,即所謂的卷沿虛帽),身穿翻領窄袖胡服,領角及襟邊用赭、綠、黑三色彩繪牡丹花紋,腰系黑色蹀躞帶,帶銙突起,左邊掛有肇囊,綠色緊腿褲,赭色低勒靴,胸前朱書“阿諫”二字。與其帽式、胡服樣式極為相似的女俑見于1986年西安市長安縣大兆鄉(xiāng)東曹村唐墓。該女俑上身內穿半臂,外穿大翻領窄袖對襟胡服,白色飾邊,兩側下端開叉,腰系革帶,腰帶右側懸掛肇囊,腳蹬高腰靴(翟春玲等:《長安縣東曹村出土的唐代文物》,《文博》2003年第6期)。

      又如藍釉胡服女陶俑(圖二),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十里鋪第337號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系原陜西省博物館調撥)。陶俑頭戴小帽,外罩云頭紋、高頂卷檐白色氈帽,身穿左衽褐色大翻領、藍釉窄袖對襟長袍,腰系帶;下穿白色長褲,足蹬藍釉翹尖尖頭履;右手握于胸前,左手置袖內于左胯。類似女俑亦見于河南洛陽唐墓。例如1987年洛陽市出土的三彩胡裝女俑(圖三),頭戴卷沿帽,身穿窄袖緊身翻領長袍,束腰,腳穿尖頭靴,其穿戴與當時男子幾無差別。造型與技法相似的胡服胡帽女俑也見于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品(圖四)。

      高髻胡服女俑如乾陵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高髻騎馬胡服女俑(圖五),女俑身穿綠色窄袖翻領長袍,紅色雙翻領,腰系帶,腳蹬高腰靴。類似造型見乾陵章懷太子墓三彩胡服高髻騎馬女俑(圖六)、咸陽機場唐墓出土彩繪胡服高髻女騎俑(圖七),以及洛陽市偃師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三彩幞頭胡服女俑(身著粉色翻領窄袖緊身衣,腰系黑帶,翻領上飾花紋)(郭洪濤:《唐恭陵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4期。該墓出土多件戴幞頭的胡服男騎俑)。

      除了騎馬造型外,還發(fā)現胡服高髻女立俑,例如與上文提到的彩繪胡服女陶立俑同墓出土的彩繪雙螺髻胡服女俑。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2件唐殷仲容夫婦墓(顯慶二年,657年)出土的彩繪陶胡服女俑,腦后盤髻,身穿翻領窄袖過膝長袍,腰束帶,下著窄筒褲,腳穿平底履。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藏有西安唐殿中侍御醫(y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出土胡服后發(fā)髻女陶俑,唐康文通墓和縣張臣合墓等亦發(fā)現類似胡服高髻女俑。其他例子包括1969年洛陽關林地質隊出土的三彩騎馬胡服風帽女俑,身著棕色翻領綠色窄袖束腰大衣,腳穿綠色靴子。1972年洛陽市澗西區(qū)礦山廠出土的雙垂髻綠釉女俑(圖八),身著白色翻領綠釉窄袖長袍,腰系帶,腳穿長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澗西谷水唐墓清理簡報》,《考古》1983年第5期稱“綠釉男俑”),以及安菩墓出土的2件戴幞頭胡服女俑,身著綠色翻領長大衣,腰系帶,腳穿尖頭履。雖然也有稱胡服男俑,但筆者認為這幾件俑面目清秀,可稱女俑。2003年洛陽關林鎮(zhèn)出土的彩繪胡服女俑頭梳后髻,身著白色翻領紅彩窄袖長袍,胯部系帶,下穿紅色褲子,足穿靴。

      二、壁畫中的胡服女性形象

      唐墓壁畫中的胡服女性圖像主要見于新城公主墓(龍朔三年,663年)、房陵長公主墓(咸亨四年,673年)(圖九、十)、李鳳墓(葬于上元二年,675年)、章懷太子墓(卒于文明元年,684年,重葬于神龍二年,706年)(圖十一)、韋洞墓(卒于如意元年,692年,重葬于神龍二年,706年)、永泰公主墓(卒于大足元年,701年,重葬于神龍二年,706年)(圖十二)、懿德太子墓(卒于701年,重葬于神龍二年,706年)、韋浩墓(708年,后甬道東壁與西壁、后室東壁各三幅)(圖十三)、韋項墓(開元六年,718年)等。分胡服幞頭侍女、胡服高髻侍女兩大類,袍服皆為大翻領,過膝緊身袍服(長度略有不同,李鳳墓胡服侍女袍服及膝),豎條褲,下擺開叉;顏色多為紅色、橘色、米黃等曖色系列,翻領顏色與袍服顏色反差較大,很是醒目。腰束帶,右側掛小袋(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翻領形狀不同,有三角形、鈍三角形、有圓弧形等,有的上邊有一長條飾邊。有的領尖有一粒扣子,胡服侍女或單像或群體,手持物件,作侍奉狀。

      新疆阿斯塔納唐墓殘絹畫亦見高髻胡服女性。敦煌絹畫《勞度又斗圣》(8世紀)、158窟壁畫《佛涅一變》(9世紀初至839年左右)、《維摩法變》(9世紀初至839年左右)等。除了唐墓壁畫外,石質葬具線刻紋飾中亦多見胡服女性圖象,例如,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韋洞墓、契必明墓、韋項墓出土石槨等,亦分為胡帽胡服侍女和胡服高髻侍女兩大類,與陶俑、壁畫中的胡服女性形象可相互印證。

      三、戴胡帽女性形象

      戴胡帽女性形象分三類,胡帽胡服侍女、胡服幞頭侍女、胡服高髻侍女。袍服形狀分兩類,一種是圓領長袍,對襟和袖口鑲飾邊;另一類是大翻領緊身長袍,長及腳踝處,下擺開叉。內穿豎條紋褲,淺口錦鞋(線)。對襟有的飾花邊,有的無紋飾;大翻領有的滿飾花紋,有的僅三角形領上緣有花邊。

      戴胡帽女俑(2件)(圖十四),西安東郊唐段伯陽墓出土。類似胡帽亦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圖十五)。從淵源看,似與新疆和田地區(qū)山普拉漢墓出土的帽冠有關聯性。該墓還出土一件頭戴折沿帶楞胡帽女俑。

      三彩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2件),1972年陜西省禮泉縣越王李貞墓出土,分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一件頭戴折沿高帽(圖十六),另一件頭戴籠冠(圖十七)。女騎俑胡帽下沿有裁出曲線的帽檐。韋項墓石槨線雕中女性所戴胡帽,一種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飾鳥羽毛;一種在口沿部分飾皮毛。段簡璧墓亦見頭戴飾花翻沿帽女騎馬俑。這種胡帽與敦煌159窟唐壁畫《維摩經變》中吐蕃贊普侍從所戴帽子很接近。

      此外,1971年禮泉縣張士貴墓(唐顯慶二年,657年)也出土了彩-繪騎馬戴笠帽女俑,鄭仁泰墓出土2件彩繪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和一件胡帽女立俑(分藏于昭陵博物館和陜西昭陵博物館)(圖十八、十九)。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了戴胡帽騎馬女樂俑(圖二十)和女立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亦藏一件1973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的彩繪泥塑戴帷帽騎馬女俑。1955年西安市北郊自家口唐墓西壁壁畫侍女戴胡帽(圖二十一),由于殘缺不全,服飾狀況不明。

      上述例子中胡帽盡管造型各異,源地復雜而模糊,但統歸所謂的“蕃帽”系列,與文獻記載的“珠帽”“繡帽”“搭耳帽”“渾脫帽”“柘枝花帽”“卷檐虛帽”或多或少能夠對應起來。總體特點是頂部尖而中寬,頂部高聳而中空,帽檐部分有護耳,可向上翻卷,多用錦、氈、皮等具有西域淵源的材料縫合而成??赡茉缬诒背殉霈F在中原,至齊隋騎馬官人多戴冪離,永徽(650-655年)至武則天時代皆用帷帽,開元初從駕官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鄭處侮在《明皇雜錄》還記載唐玄宗時期“官人從駕,皆胡帽乘馬”,應該是見慣不怪的現象了。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九所說“漢著胡帽”就指此種現象。唐代詩人筆下的胡帽之流行顯然更具廣泛性。張祜《觀楊瑗柘枝》詩稱胡人伎樂“促疊蠻黿引柘枝,卷檐虛帽戴帶交垂”。唐墓出土胡俑、敦煌45窟盛唐壁畫中胡商皆戴此類帽子。宋王延德《高昌行紀》記載高昌婦人外出戴可御雨雪的蘇幕遮油帽。可見,胡帽除了標新立異和象征性表現之外,還具有極強的實用功能。

      四、胡服女性形象探析

      胡服,大翻領,窄袖,對襟袍服(或斜襟左社),要系革帶(蹀躞帶),袍服內穿小口燈籠褲,大翻領、袖口、對襟飾錦邊。壁畫中表現的胡服女性腳穿軟錦靴,而陶俑中胡服女性則穿靴(有的翹尖)。腰間革帶下垂若干小帶(或稱蹀躞帶,原為北方草原民族裝束,魏晉時期傳人中原,唐代成為文武官員必備之物,上面懸掛蹀躞七事)。開元后,由于朝廷規(guī)定,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只是沒有原來的七事,變成狹窄的皮條,并無實際價值,僅存裝飾意義。

      考古資料所見女性有著胡服,戴胡帽者;也有著胡服,帶幞頭者;還有身著胡服,頭頂各式女性發(fā)髻者。還有穿漢式服裝,戴胡帽者。帽式有帷帽、帷帽上加笠帽、胡帽、男式幞頭帽,更有時尚的鸚鵡冠、孔雀帽等。不戴帽、露發(fā)的式樣亦多,有單髻、雙髻、鬟發(fā)垂髻、胡發(fā)等。金鄉(xiāng)縣主墓騎馬吹篳篥女俑,頭戴翻檐胡帽,帽檐有紅線勾邊的白花圖案。騎馬擊腰鼓騎馬女俑頭戴華麗的孔雀冠。

      出現胡服女性形象的墓葬時代從唐初到開元前后,基本符合歷史文獻記載。地域也在陜西、河南兩京一帶,墓主人多為身份高貴者,個別為身份稍低的官吏,與墓葬中胡人出現情況似乎并無太大差別。

      關于胡服女性形象的流行時間,沈從文、孫機等學者認為胡服流行于安史之亂之前,尤其在開元天寶以前,武則天時代,而并非如《新唐書·五行志》所稱“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等等??脊刨Y料顯示應該在玄宗之前(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文物》1984年第4期)。據《新唐書·五行志》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缎绿茣ぽ浄尽穭t載“開元中,婦婢衣襤衫,而仕女衣胡服”?!缎绿茣?輿服志》記載,“中宗時,后官戴胡帽,穿丈夫衣靴”??梢娭凶诤托跁r期女扮男裝風氣日熾。沈從文先生以元和年間為界,將唐代胡服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為北齊以來著胡服女性。高髻、戴尖錐形渾脫花帽,身穿翻領小袖長袍,領袖間用錦繡緣飾,鈿鏤帶,條紋毛織物小口禱,軟錦透空靴。至唐出現一些新變化,如發(fā)髻越來越高,翻領、袍擺開叉等細節(jié)因多種源處服飾的影響而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特征,比如高昌、回鶻、波斯、吐蕃、突厥等多種服飾文化的影響。

      安史之亂后,由于唐朝社會對叛亂反思皆以全盤否定“胡”為出發(fā)點,禁斷胡服,使之漸不多見。很多學者反復引用的元稹的“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其實是以詩人、官吏為代表的知識精英對此次改變唐朝歷史進程的胡化現象的譏諷感慨與集體反思,對傳統儒家文化危機感成為事實的恐懼,以及對華夷之別的重新劃界,因此凡是與“胡”有關的事物都在心理上被打到了對立面,凡與傳統產生“背離”的現象都被認為是“禍根”,反“胡化”的聲音越老越占主流。孫先生也不贊成以《新唐書·五行志》中的椎髻、赭面、啼眉、烏唇等外來元素為佐證。

      關于胡服的族屬,穿胡服的女性面部特征基本為漢人形象,目前沒有發(fā)現著胡服的胡人女性(也許受考古資料所限,也許胡人女性逐漸漢化)。

      關于胡服的淵源,有學者認為胡服主要受北方和西域地區(qū)少數民族服飾影響,糅合了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元素?!洞筇莆饔蛴洝肪矶d,“其北印度,風土寒烈,短制褊衣,頗同胡服”。楊清凡認為唐代胡服受吐蕃、粟特服飾影響。他認為,薩珊風格織物及三角形翻領長袍流行時期久遠、地域廣闊,而吐蕃服飾受薩珊波斯影響(楊清凡:《從服飾圖例試析吐蕃與粟特關系》,《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筆者認為,唐代胡服源處復雜,與突厥男性服裝也有諸多相似之處。有些胡服上可見大翻領兩個三角形尖端清晰可見圓形紐扣或或搭襻狀小物件(突厥服飾特征?)。如果將衣領合起扣上或系上,翻領瞬間就變成了圓領,上文所述胡服細部不同處理方法即是說明。

      關于著胡服的群體,雖然本文列舉的胡服或胡帽例證數量有限,但結合文獻資料,唐代著胡服的女性應包括歌舞伎樂、仆從、侍女,可能也有貴族女性和宮廷女性。唐代中原壁畫、石刻中的此種胡服女子,身份多為一般侍女。沈從文先生認為,“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行來自西域的柘枝舞、胡旋舞不可分。唐詩人詠柘枝舞、胡旋舞的,形容多和畫刻所見‘胡服相通”。如章孝標詩:“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繡帽動飄搖”;劉言史詠胡旋舞詩:“織成蕃帽虛頂尖,細裁胡衫雙袖小?!硖瀸殠Q,弄腳繽紛錦靴軟”;白居易《柘枝詞》:“繡帽珠稠綴,香衫袖窄裁”(沈從文:《中國服飾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著胡服(窄袖羅衫,卷檐虛帽,錦靴,長飄帶)的西域歌舞或胡漢樂舞演出場景,與舞筵、樂器和曲目等構成程式化的演出形式。

      開元之后,女著胡服之風衰退。《新唐書·車服志》稱,開元中“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此說在專門講祥瑞、災異的《五行志》里更被大書特書,似乎“服妖”不僅是征兆,而且是引起大亂的原因之一,盡管著男裝、著胡服并非唐代女裝的主流(孫機:《唐代之女子著男裝與胡服》,《藝術設計研究》2013年第4期)。取而代之的是中晚唐時期臃腫肥胖的女性穿寬袖衣衫的造型,并伴隨著社會風尚和藝術風格上“胡”性的弱化呈現出對此前的反叛與嬗變。

      關于胡服女性的社會地位,孫機先生認為,唐墓的壁畫和線刻畫中的女子,都是著裙衫者居前;著男裝的“袍禱”手捧器物隨從于后,身分顯然較低(圖一)。從未見過由“袍禱”或著胡服的女子牽頭的。畫面上如果出現一列婦女,如在懿德太子墓、節(jié)愍太子墓等處所見者,安排亦概莫能外(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文物》1984年第4期)。但筆者認為,陶俑、壁畫、石槨線刻中的胡服女性或單獨站立,或與一女裝侍女組合,或站于侍女群像,還有騎馬站立于仆從或樂舞俑群中,似乎只是整個仆從階層在職能上的不同,看不出相互之間尊卑與地位之差別。

      總攬考古資料中胡服女性形象,結合唐代文獻資料,對唐代社會胡風胡化現象的顯性表征與隱性彌漫進行多角度探析,可以看出至遲出現于魏晉南北朝的異域文化元素的長時段傳播與跨空間交融的演變軌跡。唐代考古資料中的胡服女性與文獻中記載的胡人女性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對唐代社會整體風尚的塑造是否像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所說的“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那般,究竟其中多向與多層關系如何,這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珍萍)

      猜你喜歡
      胡服
      胡服傳入對唐朝服飾的影響
      何謂“胡服”
      淺談唐朝宮廷女性常服中的胡風元素
      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淺談唐詩中的胡服
      青春歲月(2017年6期)2017-05-13 23:17:37
      《全唐詩》中唐代胡服的發(fā)展與款式探究
      胡服東來①
      大江南北(2015年9期)2015-11-23 18:44:03
      再議胡服騎射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對唐朝服飾的影響
      淺談唐朝女性服飾
      岚皋县| 松潘县| 潞城市| 平邑县| 日喀则市| 田阳县| 彰武县| 若尔盖县| 安仁县| 云南省| 金湖县| 周口市| 蒙山县| 新民市| 隆德县| 沙坪坝区| 临猗县| 墨玉县| 商洛市| 惠来县| 即墨市| 康定县| 县级市| 延川县| 彭阳县| 林芝县| 三门县| 富源县| 翼城县| 彩票| 张北县| 宁海县| 丰县| 望江县| 苏尼特左旗| 静海县| 广东省| 巴彦淖尔市| 榆树市| 漳浦县|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