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浩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要快,最簡單的方法是做加法,把性能加高。但BMW除了加法之外。還會減法。減去了重量、減去了配置,但樂趣更高了、速度更快了、極限更強了。
少即是多,BMW的造車哲學。
從1986年推出第一代M3到現(xiàn)在,歷史上出過幾個驚天動地的特殊版本M3,但真正能站穩(wěn)歷史地位,并在中古車市場上持續(xù)行情看漲的卻不多。撇開數(shù)量本就稀少的E30 M3不算,眾多特殊版本中唯一能受到車迷追捧的我相信只有一款,那就是E46M3CSL。
從賽場出身
CSL這三個字來自于Coupe Sport Lightweight的縮寫,可以很直白或者說很蠢的把它翻譯成輕量化運動型雙門跑車。但實際上CSL這名號得把這三個字母拆開來看,最早起源于1965年,當時BMW推出了一個沒有正式名稱、僅以排氣量做簡稱的全新車系,宣傳代號為New Class,并區(qū)分為四門與雙門兩種。如2000排量的四門款稱為BMW 2000;而雙門款則為2000 C,這個C代表的當然就是Coupe的意思。
由于當時以四房房車為基礎衍生的雙門車款并不多見,因此C系列很快就受到注意,并轉型為獨立的E9車系,也就是后來E24六系的前身。而2000 C后來又推出了雙化油器、馬力增加20hp的性能版本,于是便在后面加上了一個S,稱為2000CS。
隨著該系列發(fā)動機排量的不斷升級,2800 CS以及3.0 CS、3.0 CGi(i代表噴射供油)也陸續(xù)出現(xiàn),并成為市場上主流的雙門跑車型號。
講了那么多,CSL到底強在哪里?
1972年,為了參加歐洲房車錦標賽EuropeanTouring Car Championship,BMW在遵循比賽規(guī)定的情況下,以3.0 CS為基礎打造了1265輛公路版賽車,名為3.0 CSL,這個L代表著形容詞Light也就是輕量化的意思。BMW考慮到耐用度以及車輛控制問題,因此并沒有加大發(fā)動機性能,但使用了質量更輕的鋼來制造車體,并完全不加上任何隔音與制震材質,車身鈑件也使用了鋁合金,車窗則用上塑料,并在外觀上加上了夸張的空力套件。
3.0 CSL讓BMW橫掃70年代的房車賽場,甚至在1975~1979中連續(xù)五年中拿下歐洲房車錦標賽冠軍,還拿過一次勒芒分組冠軍,名號無人不知。
但或許是CSL名號太大、也或許是當初本來就只是為了參賽而打造,BMW之后再也沒推出以CSL為名的車款,一直到2004年……
時隔32年,BMW終于再次推出了以CSL為名的車款,這次他們用在了E46 M3身上。
減重是為了增加樂趣
BMW對于CSL這個名號依舊謹慎,選擇了當時產(chǎn)品線中最強的E46 M3作為原型,限量制造了1380臺M3 CSL,僅提供鐵灰以及深藍兩種顏色,而且依舊不進入北美市場銷售(是的,當年的3.0CSL同樣沒有進入北美市場。)。
大概是BMW覺得老美不會瞳什么叫操控性吧。
做為BMW歷史上第二款掛上CSL名號的車,M3 CSL依舊遵循了老前輩的規(guī)矩,把重點放在了減重而不是提升動力,BMW僅對原本的$54直六發(fā)動機換上了大口徑的碳纖維進氣管,還有輕微不同的排氣門,以及重新設計的排氣管,凸輪軸則做了輕量化處理。最終馬力小漲了17hp,扭矩提升5Nm。
可以很明顯看出性能的提升并不多,BMW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CSL本就不該提升動力,BMW做這些事主要是為了提高動力響應速度;第二,對于原本的S54發(fā)動機來說,E46 M3上的輸出已經(jīng)接近極限了,再往上調會有耐用度的問題,所以剛好就好。
而減重的部分,BMW運用了當時參與F1所研發(fā)的技術,將車內(nèi)大量飾板都換成了碳纖維制品,并首開先例將車頂也改用碳纖維材質。雖然減去的重量僅有7kg,但卻更好的將車身重心給壓底,此一做法后來被大量運用在M Car身上。
除了碳纖維材質的運用之外,原本兩張厚實的跑車型座椅被換成了輕量化固定賽車椅,后擋玻璃使用了聚合材質,全車外觀鈑件都換成了玻璃纖維,并取消了空調與音響(但車主可以選擇免費加裝),最終將車體重量減少了110kg,總車重來到1385kg。
1385kg聽起來不是個多牛的數(shù)字,但M3 CSL真正的特點在于更趨近地面的車身重心,還有更加完美的重心分布,以及那只能用恐怖來形容的操控極限。
從戒慎惶恐到愛不釋手
我在2006年就有幸駕駛過M3 CSL,當時的我車技還不算太過成熟,面對這樣售價高昂的一部車更是戒慎惶恐。
喔我沒說嗎?當年M3 CSL的售價幾乎是普通M3的兩倍之多。
所以,當年的我,只能很小心翼翼的把車緩緩開出車主的車庫,然后用很慢的速度往山上開去——只是為了拍照而不是跑山。而在上山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M3 CSL給我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我只記得為了拍照,我不得不重復的過一個彎,然后我就像著了魔一樣,過這個彎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完全不管攝影師要我慢一點的指示。因為每次出彎之后,我都感覺M3 CSL好像在跟我說:“其實還可以再快一點哦?!?/p>
十年了,再次接觸M3 CSL,我自然變得更加成熟,技術也進步許多。但M3 CSL卻沒有變,接近360hp的馬力都讓我覺得有點少了,這樣的M3 CSL還能讓我著魔嗎?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十年前的我認為,CSL讓人著魔的地方在于它深不可測的過彎極限。但今天再次與它相處,我才發(fā)現(xiàn)我錯了。原來CSL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它對于駕駛極度忠實又充滿容忍的動態(tài)反應。
CSL這臺S54有著比起普通S54更拔尖的絕佳響應速度,這可能是,不,應該說這確實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吸直六,肯定沒有之一。在已經(jīng)被渦輪占據(jù)大半江山的現(xiàn)今車壇,能夠重新與這臺發(fā)動機相處,那種爽度真是言語無法形容。
這絕對不是我在緬懷什么情懷,而是真真實實在我腳下供我控制的,油門踏板的每一寸位移,都能完整的體現(xiàn)在轉速上。
當然,你可以說它扭力不如渦輪機出色。但事實是,想要真正感受這臺發(fā)動機的精華,你得隨時把轉速保持在5000rpm以上。這不是一種被迫性的行為,而是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想要這么做。而為了與動力相匹配,BMW還對CSL的SMG Ⅱ變速箱做了軟件優(yōu)化,換擋速度比起一般E46 M3要來得更快一些。
但,如果說$54是動力系統(tǒng)的精華,那CSL的精華卻是在底盤造詣之上。
在降低了車身重心之后,CSL展現(xiàn)出的操控能力實在可怕,你會感覺車身重量全部都壓在自己的腰部以下,過彎時的離心力影響,反而讓車輛擁有更好的抓地力。另外,千萬別忘了S54除了響應速度快之外,還有重量輕這個優(yōu)勢,而且BMW還縮小了CSL的轉向比,所以CSL的駕控性真是只有“人車一體”這四個字才能形容。
持續(xù)在山上轉過幾個彎,我當年對CSL那種戒慎惶恐的心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直想要與CSL緊緊相擁的急迫心情。
喔~聽起來好不舒服。但實際上,駕駛CSL并不會讓你有什么腎上腺素激烈狂飆、掌心冒汗頭皮發(fā)麻的激烈情況。相反的,CSL真真正正就像是你手腳的延伸,一直忠實的執(zhí)行并且貫徹你的指令。如果犯了點錯,那也不打緊,CSL的容忍度奇高,后輪驅動的先天條件并沒有生成一個敏感的車尾,給油、給油、再給油,相信我,除非刻意為之,否則CSL的后軸會死死的釘在行駛軌跡上;想要點外滑?那也容易,做好飄移前的所有準備:提早轉向、刻意破壞重心、大腳油門,CSL順滑的像是飄移賽事專用車。
CSL就是這么奇妙,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這不是一個你需要挑逗的女人,而是值得你打從心里信任的兄弟。
至于GTS?這是一款取向與定義完全跟CSL不同的車。相較于CSL講究純粹的操控感,GTS追求的是“公路競技兩相宜”,原廠就已經(jīng)是標配的防滾架與一體式賽車座椅,讓GTS分分鐘都能下賽道。而從原本4.0升擴大排量至4.4升的V8發(fā)動機,提供了更大的450ps最大馬力,然后車身經(jīng)過適度減重,0~100km/h只需要4.3秒,全球限量135臺。
GTS跟CSL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強悍的動力讓GTS顯得攻擊性十足,還有承襲F1科技的V8發(fā)動機以及換擋更快的M-DCT,毋庸置疑的,GTS要比CSL更快更強,但也讓駕駛需要更專注在轉向、油門與剎車上。
剛剛說了,CSL是一個你值得信任的兄弟,它是跟著你一起殺敵的伙伴。而GTS則是一把沉重又鋒利的大刀,耍得好不好,都在于你自己。如今,GTS已經(jīng)變成M3的常備型號,我們景仰CSL的同時,也得對GTS帶著敬畏。
這就是M3,這就是BMW,它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滿足不同的人。唯一相同的,是那份強烈的“駕控之悅”。
CSL與GTS有著截然不同的駕駛感受:CSL是陪你殺敵的兄弟,GTS則是你手上的刀。
雖然E46 M3 CSL是史上最經(jīng)典的M3,但要比速度,那后起晚輩絕對是一個比一個牛。史上最快的M3也在最近橫空出世,它就是M4 GTS。
7分28秒
不需要去糾結M3改叫M4這種小事.隋,在真正的車迷心中都知道,唯有雙門才是正統(tǒng)。而現(xiàn)款M4依舊名傳E92 M3 GTS、師承DTM,推出了賽道精神公路化的M4 GTS。
M4 GTS以M4為基礎,屢獲大獎的直六雙渦輪發(fā)動機依舊承擔大任,BMW再次證明他們的直六不管自吸還是渦輪都是世界上最牛的直六。而GTS還加入了首見的水噴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就像發(fā)動機的恒溫空調,能讓發(fā)動機隨時保持在最佳溫度下工作,不論是進氣溫度還是缸體溫度,并略為調整了ECU,使M4 GTS的輸出達到了500hp/600Nm之多,同時BMW運用大量的碳纖維材質替換掉原有部件,車身外觀也多處采用了CFRP,讓M4 GTS的0~100km/h僅需3.8秒,但油耗卻沒有明顯增加。
當然,賽道精神的展現(xiàn)才是GTS的真正精隨。M4 GTS原廠就配置了兩張一體式碳纖維賽車座椅,后座也被符合安全認證的防滾架取代,準車主還可選擇加裝ClubSport套件,此時會再增設六點式安全帶與賽事專用滅火器。
M4 GTS很快就會導入中國,相信你們跟我一樣期待!
M3的輕量化之路
E30M3
由于當初E30 M3的開發(fā)就是奔著賽事去的,因此道路版車型并沒有什么特殊輕量化版本,只隨著時代演進逐漸將發(fā)動機輸出加大,其中的EVO版本最受到車迷推崇。
E36M3
E36 M3如今卻也成為許多人收藏的瑰寶,包含我們的大頭義。而E36 M3當初為了參與賽事,曾推出過一款名為M3Lightweight的道路版賽車車型,該車將市售車慣有隔音與豪華配備全數(shù)拆除,相較于一般款E36M3減去了91公斤的重量。
但相比輕量化上的造詣,M3Lightweight更多的還是在于底盤加強上,不僅更換了全車懸掛,還變更了齒輪比??傊?,這是一款只要加裝安全配備后就能直接下賽道的車。
E46M3
E46 M3的部分我想我已經(jīng)不需要再多提了,以E46 M3為基礎推出的M3 CSL被譽為歷史上最棒的M3,關于它的故事也已經(jīng)在內(nèi)文中提了很多,此處不再贅述。
E92M3
同樣的,E93 M3的故事內(nèi)文中也說了,但實際上除了M3 GTR之外,E92 M3還有一款名為M3 CRT的特殊車型。
CRT意謂Carbon Racing Technology,顧名思義是款強調碳纖維技術的車。該車用上了與GTS相同的發(fā)動機,并采用了比GTS還要再多一點的碳纖維材質。不過比較特別的是,M3CRT是針對四門車型推出的,同時依舊保有導航、音響等豪華配備,也未提供賽車椅跟防滾架,有點像是GTS的豪華版本,僅生產(chǎn)了67輛。
F80M3
為了遵循BMW全新的命名方式,M3正式成為四門款,大家熟知的雙門車型改稱為M4。
但不論是M3還是M4,車迷呼吁BMW再次推出CSL車型的聲音越來越多,而BMW在細致思量之后,認為M3/M4無法達到CSL該有的水平,因此僅推出了GTS車型。
根據(jù)最新消息顯示,CSL車名目前最有可能在M2上回歸。但M3車迷也不要失望,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BMW還是會針對F系M3/M4推出強調輕量化表現(xiàn)的特殊車款。
為滿足FIA Group A級賽事的規(guī)定,寶馬限量發(fā)售比普誦版M3更輕、更強的M3Evolution,圖為最后一款E30 M3 Evolution Sport Evolution,搭載2.5升直列4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75kW,極速249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