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樂
[摘要]情境教學法尊重了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法有多種實現(xiàn)方法,本文主要探討了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學習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歷史;應用
現(xiàn)如今我們的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是所有教師關注的重點。對于發(fā)展階段的初中生來說,單純地講述教材內容是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新課改的一大特色就是改革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效率。
一、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xiàn)情感共鳴
歷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中的每—知識、事件、人物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教師應當采用多種渠道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效率。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之一,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一個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平臺。當教師講授的知識符合學生的需要時,學生就會產生體驗的欲望。在學生這樣的心理下,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定可以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大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從學生的情感出發(fā),通過語言等多種方式,營造課堂教學情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學習《君主集權的強化》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渲染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這時再引入新知識,相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歌曲以后,教師要對學生做出提問:(1)這是那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學生回答:《康熙王朝》。(2)康熙是屬于哪個朝代的?學生回答:清朝?,F(xiàn)在有很多關于清朝的電視劇,學生對清朝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對清朝的看法。最后從教師總結學生的發(fā)言并過渡到新課上。情境教學法不但可以渲染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道德與理智的啟迪,使學生明白了滿洲與其他少數民族發(fā)展史的不同,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歸納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xiàn)小組討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例如:講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影片的形式,將當時的情景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新課導入中的相關問題,例如:“進京趕考”指的是什么?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中國經歷了從建立、鞏固、以及發(fā)展的階段后,應當接受考驗了,當然這將會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基礎因素是經濟。無論是建國前還是現(xiàn)在,共產黨都經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但是在經濟建設方面涉略很少,經驗不足。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定要能夠因勢利導,使學生學會辯證思考,明白達成共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的國家政權機構。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辯證思維也逐步提高,并開發(fā)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如執(zhí)教《美國內戰(zhàn)》一課時,對于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筆者首先把關于南北矛盾中的工業(yè)原料、勞動力、市場、奴隸制度示意圖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并把學生分為兩組,然后指出現(xiàn)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進入正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問題展開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從而化解了本課的難點。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進行討論,既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競爭機制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歷史是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教學應當是動態(tài)的,知識的學習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孔子—直強調討論的重要性,希望通過討論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新課改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氛圍。將競爭機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競爭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時,教師先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再對學習難度進行分解,然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講述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知識。這樣逐步推進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必然趨勢。隨后,組織學生對比分析“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區(qū)別,比賽看看哪一組總結得快速且完整。學生的好勝心被激發(fā)出來了,積極開動腦筋進行對此分析,這樣通過學生開動腦筋得出的知識要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最后教師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相同點:一是都發(fā)生在民族危難之時;二是資產階級的發(fā)動;三是思想的解放;四是都希望君主立憲制來救國。不同之處:一是社會背景的不同。日本新興資產階級力量較強;而中國的封建勢力較強,資本主義無法與其相抗衡。二是領導力量的差異。日本通過武裝倒幕使天皇獲得了實權,有利于改革的推行;而中國改良是沒有強有力的后盾保障的,改革根本無法實行。三是國際環(huán)境不同。日本明治維新發(fā)生在帝國主義侵華時期,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而中國的維新變法處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時期,將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毀滅在搖籃中。四是結果有別。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卻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尷尬境地。
總之,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撥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中領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