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婷
內(nèi)容摘要:近代中國從清末開始了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作為晚清社會變革成果之一的閱報社,它起步于維新變法期間,由民間社會首開其端,之后隨著官方及各種社團組織的加入,在1905-1906年發(fā)展到高峰,至1910年代末期,其功能和重要性已經(jīng)普遍受到社會認同,之后與社會教育系統(tǒng)相融,持續(xù)至20世紀中葉。近代閱報社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思想啟蒙,推動了社會文化轉(zhuǎn)型,助力社會教育發(fā)展,開化了社會風氣。
關鍵詞:近代中國
閱報社發(fā)展概況社會轉(zhuǎn)型
報刊雜志是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正如馬克思所說“報刊是促進人民的文化和智育發(fā)展的強大杠桿”。甲午戰(zhàn)后,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朝野上下紛紛提出革新救亡的建議。具有“開啟民智”作用的報刊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這時,各種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一股辦報、閱報熱潮催生了閱報社(處、所)。
閱報社的雛形脫胎于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在各類學會、新式學堂中開辟的藏書樓,其中除了有大量的圖書供人閱覽外,還有定期更新的各種報刊。例如,當時由譚嗣同等在長沙孝廉堂創(chuàng)設南學會藏書樓,就廣收西學新書新報。藏書和報刊主要供眾多會員閱讀,同時也對外開放,對當時湖南成為全國推行新政最得力的省份起了重要作用。再如,南寧的同盟會支部長雷鯤池聯(lián)絡地方志士,在銀獅巷(今興寧路西街)創(chuàng)立“醒群閱報社”,凡海內(nèi)外的革命報刊均擺列任人閱覽。經(jīng)費不足時,就由他個人出資墊付。維新派的這些創(chuàng)舉無疑為后期真正意義上的閱報社的出世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戊戌變法失敗后,這些閱報組織受到清政府的壓制。不過民間社會仍有逆流而上者,如1899年12月杭州文明社閱報處開辦。雖然不能確定杭州這所閱報社是不是近代的第一個閱報社,但至少可以推斷中國近代閱報社在1899年就已經(jīng)誕生了。之后隨著新政實行,改革成為時代趨勢,閱報社在由民間社會首開其端后,也贏得了士紳和官方組織的青睞,他們的加入使閱報社在得到相對充足的資金與人力支持后逐漸步入正軌。創(chuàng)辦形式也主要由私人辦理向公辦過渡(當然期間也有交叉),并進一步與社會教育系統(tǒng)匯合,發(fā)展成為分布廣泛、數(shù)量可觀的社會組織??谷諔?zhàn)爭時期,受戰(zhàn)事影響,大多數(shù)閱報社停辦并走向蕭條,不過由于報紙本身具有的傳遞消息、社會動員等功能,閱報社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個時期官方還倡導并設立了一些閱報社,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在1937年、1940年以及1941年這三個時間點的記錄相對較多,并且記錄中大多有“增設”、“廣設”的字眼,筆者推測雖然這一時期閱報社發(fā)展江河日下,但此時的閱報社還是具有一定生命力。1941年以后可以看到的關于閱報社的記錄就寥寥可數(shù)了,最晚可見的記錄是在1948年,一則是《張家邊月刊》記載的廣東中山縣“村頭熱心青年成立集賢閱報社”;另一則是廣東臺山鎮(zhèn)口墟成立了個閱報社。這兩處閱報社都設立在比較偏遠的小地方,并且規(guī)格也不高、組織不甚完善,綜合前面述及的資料中有關閱報社的記載只以個數(shù)計,可以推測1948年(也許會有延后,但不會太久)前后,中國近代閱報社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私辦
私人辦理是閱報社初始最主要的辦理形式,雖然清末處于社會轉(zhuǎn)型的重要時期,朝野上下對各種新興事物大多持接納態(tài)度,也愿意嘗試不同領域的改革,但是對于新聞、報紙這一具有輿論導向作用的事物多少還是有些放不開手腳,所以前期官方參與力度不大,就是有也大多是官員以個人名義創(chuàng)設,或者將閱報社附設在學堂內(nèi)。有學者據(jù)《東方雜志》1904-1908年出版的第1-5卷中所刊載的55則有關各地設立閱報社的報道(涉及11個省、36個府縣和京師的11處地方),統(tǒng)計出閱報社以官府或集體名義創(chuàng)設的只有8處,占14.45%,由個人或同人名義創(chuàng)設的有47處,占85.45%。這足以證明閱報社興起的初期私人辦理對其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01年至1904年,主要興辦于南方諸省,北方較少;之后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再加上之前沙俄條約、英藏《拉薩條約》、美禁華工條約的簽訂,政治中樞京師以及受輻射的周邊北方諸省受沖擊最為直接,相應的他們作出的反映也最為強烈,朝野上下普遍認為,當前的種種失敗與屈辱歸根結(jié)底是本國專制政體的失敗,中國應改革政體,才能最終拯危救亡。而這又需“使紳民明悉國政”,以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為條件。于是,本來就以啟迪民智為宗旨的閱報社,由于這種客觀需要的刺激,于1905、1906年間進入高潮階段。據(jù)《東方雜志》統(tǒng)計,自1904年至1908年,各?。ǔ熗猓┑拈唸笊鐢?shù)目依次為河南19所,山東17所,直隸9所,廣東6所,江西、福建各4所,江蘇3所,浙江、四川各2所,湖北、安徽、吉林、廣西各1所??梢钥闯鲩唸笊缭诒狈桨l(fā)展態(tài)勢明顯優(yōu)于南方。
私立閱報社主辦者有報紙主編、教師、醫(yī)生、留學生等具有新視野新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也有受到影響隨后加入的下層開明官吏、士紳、商人、僧人等。舉例說明,天津八旗高等學堂的學生湍松高與他人合力在安定門組織了安定閱報社。北京第五高等小學教員常靜仁,則開了一間朝陽閱報社。這些學堂的學生或教師都算的上是典型的先進知識分子。隨后加入的下層開明官吏、士紳,以他們較高的社會地位、文化知識和物質(zhì)條件使閱報社的發(fā)展逐漸步入正軌。私人辦理的方式一般比較靈活,只要是手上有些多余財資的,挑選個地方,購置幾份報紙便立馬辦起了一間閱報社。個人實力越雄厚那么所創(chuàng)辦的閱報社規(guī)模便越大,社內(nèi)可供閱讀的報紙品種也比較繁多,有的還會提供一些進步書籍,如“浙嘉桐鄉(xiāng)腹居內(nèi)地,風氣未開。近自徐漢澄大令蒞任后,于創(chuàng)辦學堂與舉興工藝外復廉購各種新書報章,于學宮柬齊設一閱報處,派仆承茶點以便市民取閱”。這位地方官設置的閱報社,在當時眾多私辦閱報社中,條件算是好的了,不僅有報紙、各種圖書可供隨意閱覽,還有茶點享用,使當?shù)孛癖姾苁鞘芑?;除此之外,除了閱報,有些資金充足的閱報社還會聘請專人定時講報,以便不識字的下層貧苦群眾也能接受知識。但是,私人創(chuàng)辦的閱報社中更多的是規(guī)模較小、設備不盡完善,維持時間難以長久。民國以來,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提倡,公辦的閱報社增多,逐漸取代了私辦閱報社的主體地位,純粹由個人組織辦理的閱報社不能說徹底消失,它們還是繼續(xù)存在或出現(xiàn),有的也發(fā)展的很好,比如民國三年壽縣戴佑丞、謝吉叔兩君糾集通知組織的會文閱報社除訂各報任人取閱外,還添購書分銷處,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時,來賓甚眾。不過像會文閱報社這樣的當屬個例了。
二、公辦
最初的公辦閱報社是以附設的形式存在,最先出現(xiàn)在各大學堂內(nèi),當時多稱作閱報所、閱報處。1901年1月29日,清王朝還在西安流亡中便迫不及待地發(fā)布了變法上諭,命內(nèi)外臣工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獻計獻策,其中關于文化教育方面,多個地方呈奏上去的學堂章程中都有提及“閱報所”、“閱報處”。從資料來看,附設在學堂里的閱報處地位不甚重要,面向的對象范圍也比較狹窄,只有學生教員、官員等上層人士可以接觸的到,而且閱報處內(nèi)可供閱覽的報刊都是經(jīng)過慎重選擇的,不如私人創(chuàng)辦的種類多樣,就其創(chuàng)辦宗旨來看,也與上面述及的私辦閱報社不同,這里的閱報處只是單純的為學生服務,以期望他們課余時間可以增廣見聞罷了。如《申報》三續(xù)閩省奏設學堂章程“于藏書之外另擇一室存儲各種學問報月報旬報日報派人經(jīng)理,均準學生于功課之暇前往披覽以廣見聞,惟不得攜入私室,又凡議論不甚純正記載類多失實之報概不存儲”,貴州學府呈奏上去的擬辦章程中也提到“大學堂應設藏書樓廣儲中西圖籍并附設閱報處,慎擇各種報章有益于時務藝學者多購置,以供學生瀏覽”。除了大學堂,公辦的閱報處還在工藝局、制造局、勸學所、學務所等機關單位簡易設置。1906年《學部揍定勸學所章程》中就將組織閱報所作為任務之一,但自1907年9月起清政府先后下諭設立資政院和諮議句,各地單位紛紛設立宣講所宣講自治,逐漸取代了閱報所。
民國成立以后,已經(jīng)在清末十年發(fā)展成熟的閱報社開始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利用其一貫設立的宗旨——“啟迪明智、開通風氣”,將閱報社納入社會教育系統(tǒng)來推行教育普及工作,彌補其它教育之不及,鼓勵各府縣積極設立閱報社。這一時期閱報社名稱有了拓展,資料中多顯示為“公共閱報社”、“公眾閱報社”或“民眾閱報社”,筆者以為這與此時閱報社服務對象更加廣泛,直接面向所有民眾、沒有階層之分有關,更本質(zhì)的還是因為封建專制王朝覆滅、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所有的中華民國成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個國度下的種種設施均當體現(xiàn)出這一原則。此時的閱報社主要由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承辦,社會教育組織也參與其中,1912年《申報》上刊登的一則“對于通俗教育研究會之意見”就提議組織閱報社并洋洋灑灑列舉了大量有關設置閱報社的好處;江都市教育會一則向上級縣署申請補助的材料中提到該會也有設立閱報社;1928年國民政府大學院也曾通令全國廣設民眾閱報處??傊?0世紀20年代左右,閱報社這三個字頻繁的出現(xiàn)在各地區(qū)市、縣教育局會議、市政會議、教育計劃綱要、教育報告上,不難看出此時閱報社已大致完成了由私人主辦向公辦的過渡,通過與社會教育系統(tǒng)的融合,以其肩負的“擴充民眾教育、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的重任,再一次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據(jù)申報上刊登的有關報道:到1919年止,全國共有閱報處1727處,而到1932年全國十八年度各項社會教育事業(yè)總統(tǒng)計則顯示民眾閱報處公私立合計9518處,十九年度社教事業(y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已經(jīng)達到12949處。但是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各行各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閱報社也不能幸免,逐漸走向蕭條,后期雖有恢復但也是頹勢難轉(zhuǎn)。
公辦的閱報社除了上面述及的主力軍——各級教育機關部門,還有一部分是以社團組織為主辦方的,大大小小的團體組織設立閱報社的不在少數(shù),清末時就有出現(xiàn),但發(fā)展密集并取得較好成績的還是要到民國以后。比如上海萬國改良會設有一間閱報社,其在河南信陽的分會也組織了閱報社以為通風氣之助;廣東新興的文明促進會為“刷新文化、振興實業(yè)、改良社會”成立了四所閱報社;最著名的當屬上海的少年宣講團,這是在1912年元旦由汪龍超等發(fā)起成立的一個愛國青少年團體。初為“課余之暇從事宣講”,后來成為勵志和公益性的青年社團,團員從20余人發(fā)展到數(shù)百人。閱報社就是該團體為了推行社會教育而設立的其中一個公益設施,少年宣講團于1919年首次創(chuàng)立公眾閱報社,訂閱上海各報,并搜集其它團體的報紙(后期種類增多)供人閱覽、不取分文,此閱報社有一整套的章程,并有專人打理,每年都會舉辦成立周年紀念,邀請各界同仁前來參加,場面很是壯觀。
以上述及的各種公、私辦理的閱報社基本上位于室內(nèi),但有些比較有特色的閱報社是位于室外的。由于辦理閱報社并將之長時間維持下去是需要源源不斷的經(jīng)費支撐,并且為了使更多的人群可以接觸到它,對于選址也有頗多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閱報社的大面積推廣,將閱報社辦到室外、設置閱報牌便省去了很多麻煩。閱報牌的前身應該是早期的貼報活動,隨著街頭貼報風氣大開,貼報活動逐漸走向正規(guī)化,由隨意選址發(fā)展到設置閱報牌,專供貼報、定時替換。到了民國以后,閱報牌繼續(xù)受到人們關注,各地多設立露天閱報處、閱報牌。
三.結(jié)語
閱報社從19世紀末誕生至20世紀上半期,曾經(jīng)在近代中國存在了數(shù)十年之久。隨著時事的變遷、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閱報社經(jīng)歷了由私人主辦向公辦過渡(當然期間也有交叉),并進一步與社會教育系統(tǒng)匯合,發(fā)展成為分布廣泛、數(shù)量可觀的社會組織,最終于1948年(也許會有延后,但不會太久)前退出歷史舞臺。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閱報社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思想啟蒙,推動了社會文化轉(zhuǎn)型,助力社會教育發(fā)展,開化了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