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米奇 馬瑩
【摘要】教學設計要講究藝術,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原則,講究細節(jié)的藝術,情感的藝術。
【關鍵詞】生本 細節(jié)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35-02
2016年3月,有幸聆聽了“金城名師”馬瑩執(zhí)教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黃河頌》。執(zhí)教者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精巧而又務實的教學設計,開展豐富而又有序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交流、表達的平臺。
一、關于教學細節(jié)的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悉心發(fā)現(xiàn),善于捕捉有價值的細節(jié),抓準時機,巧妙深挖,就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課前預設細節(jié),讓語文課堂更扎實。
課前精心設計的教學細節(jié)可以起到深入淺出的作用,同時還能激發(fā)興趣,激活課堂,讓學生投入意境,喚醒思維。作為一種情境,“細節(jié)”是可以設計的。
教學片段一:
師:黃河,以她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她,因為她古老,她孕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人們尊重她,因為她厚重,她書寫了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人們敬畏她,因為她滄桑,她與她的人民一起經歷過抗爭與苦難。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關于黃河的音樂作品。大家用心聆聽,聽完后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播放《黃河頌》歌曲視頻。學生談感受。引出詞、曲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讓音樂課代表和歷史課代表回答,緩解了剛開課時學生的緊張情緒。)
分析:課前通過一段對黃河的文藝性描述,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充分體現(xiàn)出黃河形象的文學美感。
借助多媒體展示黃河的壯麗景象,以音、畫、文的綜合效果讓學生直觀體驗黃河之景,把現(xiàn)代教育技術靈活地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使之成為文本解讀的有力支撐,這樣的處理有利于充分調動、優(yōu)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問題設計又能夠在第一時間調動學生思考表達的積極性,為分析文本中的黃河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中關注細節(jié),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文本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把握細節(jié)就是解讀文本的鑰匙;文本又是靠細節(jié)支撐的,解讀教材,其實就是通過文本諸多細節(jié)的析讀把握全文。
教學片斷二:
(進入文本探究階段)
師:剛才大家說到了,我們欣賞詩歌要關注作品中的關鍵詞語,那么,我們來看看朗誦詞的第一小節(jié),你能找到哪些關鍵詞,又該怎樣去讀?
(學生自讀,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后展示)
生1:我認為有“望黃河滾滾”的“望”字。
師:“望”要讀好,怎樣讀?
生1:應該拖長一點,因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登高望遠,看的也高遠。
師:所以,我們的聲音也應當適當?shù)匮娱L一點,體現(xiàn)一種高遠的感覺。來,試一下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巔──
師生(齊):望黃河滾滾。
生2:還有“掀起萬丈狂瀾”的“掀”。作為動詞,寫出了水勢的浩大、磅礴、洶涌,所以,讀的時候應該高亢一點!。
師:對!好,我們一起來試一下?驚濤澎湃——
生(齊):掀起萬丈狂瀾!
生3:我認為“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huán)”這句應該讀的稍微舒緩一點。因為黃河九曲十八彎,應該讀出高低起伏的感覺。
師:很好??磥恚覀円x好課文,一定要讀好關鍵詞!在這一小節(jié)重點就是對幾個動詞的把握。
分析:如何讀出詩之情?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在這里,老師對學生的意見給予了充分地尊重,在不斷追問與引導中帶領學生走向縱深,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較好地體現(xiàn)。
二、關于教學情感的藝術
語文學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馬老師在授課中就將文本學習與情感體驗巧妙而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教學片斷三:
(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完全詩后)
師:黃河頌,頌黃河,歌頌的不僅是黃河的形貌,更是黃河的精神,黃河的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魂!作者通過《黃河頌》,表達了他的拳拳愛國之心。而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該怎么做,才是愛國呢?請說出具體的做法。
(學生思考)
生1:我們應該遵紀守法,維護國家的榮譽!
師:沒有說出具體的行為或做法。
生1:比如過馬路遵守交規(guī),不要“中國式”過馬路,這在國外會讓人瞧不起,認為你素質差。(該生剛從美國回來)師:說得非常好,其他同學呢?
生2:升旗時,肅立、目視、不講話,尊重國旗。
生3:不說臟話、不亂丟垃圾,做好細節(jié)小事,也是愛國。
生4:老師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學校的形象代言人,無論在校內校外,我們都要心里想著自己是十六中人,不做給十六中抹黑的事情!
……
師:大家說得好!其實總結起來: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國。
分析:語文教學正是要引導學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在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時,老師引導學生將詩歌中感受到的情感與自身實際相聯(lián)系,埋在心底的愛國熱情在這一刻得到了盡情地表達與釋放,而同學們的心靈也再一次受到震撼。于是,一篇充滿了愛國主義光輝的作品,在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悟中得到了陶冶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