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華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 310012)
高三生物學復習中,在經過對基礎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主干知識得到了一定的鞏固和深化的一輪復習后,二輪復習應該注重知識間的縱橫聯(lián)系,使學生能從多重的角度和多維的層面接觸知識、理解知識,以提升學生在新情境中靈活提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全面性。二輪復習是學生全面把握生物學知識、鍛煉思維的關鍵期,但由于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和復習模式,其教學處理難度更大。有的教師將二輪復習變成一輪復習的重復和濃縮,學生思維得不到發(fā)展;有的教師在二輪復習中以解題代替復習,教學缺少指導性,甚至走入追求難、深的誤區(q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就二輪復習如何根據(jù)教學內容變換知識重組的形式,使知識間的聯(lián)系不再單調,并使復習成為學生對知識有新的思考、新的反思、新的認識過程等進行了探索。
要使學生通過二輪復習能從一個較高的角度思考問題,做到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提升對知識系統(tǒng)的整體理解能力,復習中應打破原有的章節(jié)和模塊界限,科學確定教學專題,通過專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1]。依據(jù)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范圍要求,設計生物學二輪復習的專題(表1),對教材知識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使各專題的知識內容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tǒng)理解和宏觀把握。
表1 高三生物二輪復習專題
在專題復習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準確地把握專題中相關內容的知識和能力要求的層次,抓住主干知識與重點知識,保證復習的有效性和方向性。避免為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對專題的相關知識一一列舉,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同時,在專題復習中應科學處理教師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將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規(guī)律等進行系統(tǒng)梳理,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復習活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整體思維的能力。此外,在專題復習中仍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對基礎知識不放松,使基礎知識通過專題復習更清晰、更扎實。
可針對高考命題趨勢的高頻考點,以及學生在一輪復習中薄弱的、易混淆的知識點,確定一個復習“主題”,將不同章節(jié)相關知識通過主題整合的形式有機地組成一個新的整體,并設計有效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進行重組,促進知識的綜合和延伸,對易混淆的知識進行辨析,使薄弱的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fā)揮。
例如,以“病毒”為主題,教學內容可包括病毒的結構、病毒的培養(yǎng)、病毒的增殖和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病毒與人體免疫、免疫缺陷病、生物致癌因子等,但教學不需要面面俱到,應有針對性,能直擊學生的“軟肋”。針對學生在一輪復習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對艾滋病毒的特殊結構、增殖特點比較陌生,涉及RNA病毒就用“逆轉錄”模式思考,RNA病毒增殖時所需的堿基數(shù)目的計算問題, 對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不能準確分析不同標記產生的實驗現(xiàn)象、不理解要得出“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需要對照實驗,以及免疫內容中一些易錯的知識點,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總結。
(1)艾滋病毒除具有一般病毒的基本結構外,還有哪些特殊結構?
(2)艾滋病毒、勞氏肉瘤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噬菌體在寄主細胞內繁殖過程中,遺傳信息分別如何傳遞和表達的?
(3)前病毒是什么?前病毒復制時需要哪些酶?煙草花葉病毒的RNA復制時需要哪些酶?
(4)假定煙草花葉病毒的RNA含有b個堿基,以RNA為模板合成一條子代RNA的過程共需要堿基多少個?假若一個前病毒含有a個堿基對,則其第三次復制時,需要的嘌呤堿基數(shù)目是多少個?
(5)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艾滋病毒侵染細胞時,病毒中的蛋白質也都不會進入宿主細胞嗎?
(6)用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未標記細菌的實驗,能否各自獨立地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為什么?一段時間后進行離心,同位素存在的部位有什么不同?用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什么?
(7)輔助性T淋巴細胞表面是否有HIV的受體? 檢查血液能否確診一個人是HIV攜帶者?為什么?
(8)在病毒引發(fā)的體液免疫過程中,B淋巴細胞能直接識別病毒嗎?B淋巴細胞被活化后,細胞周期如何變化?在分泌抗體過程中,漿細胞的細胞膜面積如何變化?漿細胞中經高爾基體分揀的蛋白質有哪些去向?
(9)病毒感染機體后,哪些細胞的細胞膜表面嵌有抗原-MHC復合體?免疫系統(tǒng)對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的清除屬于細胞凋亡嗎?
所述的“主題”式教學,由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對復習內容進行了加工,復習有針對性,可避免知識的重復教學,并且知識跨度大,易激發(fā)學生的復習熱情,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概念圖作為一種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意義聯(lián)系的圖表,能將眾多概念的內在聯(lián)系和區(qū)別直觀地加以展示,使零散的知識網絡化、結構化、形象化,促進學生對概念間知識聯(lián)系、加強概念理解。在一輪復習中可以讓學生嘗試以概念圖為支架來組織知識信息,逐漸形成建立概念圖的能力。但大多數(shù)學生在一輪復習中只能根據(jù)教材的知識結構建立初步的概念圖,這種概念圖往往不能體現(xiàn)遠距離知識的內在關聯(lián)性,需要繼續(xù)修改、完善。二輪復習中,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體聯(lián)系和提煉,使知識產生新的鏈接和生長,達到多元綜合,并注意邏輯的嚴密性,形成更有邏輯和廣度的概念圖。
例如,圖1為學生在二輪復習中不斷完善的有關“酶”的概念圖,在建立這個概念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再思考,知識體系可漸漸飽滿,并形成綜合性的知識框架、完善的知識結構,同時又可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利用概念圖復習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fā)展。
圖1 有關“酶”的概念圖
在復習教學中,對易混淆的生物學知識進行多維度的對比分析、歸納整理,將生物學概念和相似規(guī)律之間的異同清晰呈現(xiàn),使知識化繁為簡,相關的知識規(guī)律化、條理化,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知識的本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載體蛋白、通道蛋白和受體是否具有特異性識別能力、生理功能有何區(qū)別、發(fā)揮生理作用時空間結構是否改變等問題認識比較模糊,據(jù)此可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比較歸納總結(表2)。
通過多角度比較,使載體蛋白、通道蛋白、受體這三個不容易掌握的概念特點變得簡單而直觀,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做到思路清晰,提高復習的效果。
表2 載體蛋白、通道蛋白和受體的比較
變換角度科學地整合知識、整合教材,不僅可促進知識的多向聯(lián)系,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與發(fā)展。教師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變以知識為本的復習課為以學生為本,使復習教學成為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過程,才能真正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使復習課的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