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萍
(浙江省溫嶺中學 317500)
高三生物學復習課堂的重復與低效,一直是困擾廣大一線教師的一大難題。而要解決這個難題的關鍵就是要回答好課堂創(chuàng)建的幾大問題:為什么復習?復習什么?誰在復習?如何復習?……為此,筆者從高考-教材-學生三要素著手,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對創(chuàng)建有效復習課堂的一些做法。
為什么復習?這是高三復習課首先要回答的問題。與一般的新授課與階段檢測復習課不同,高三復習課的目的就是為了高考,因此,準確地認識高考是復習的方向所在。而對高考的解讀,除了要了解與高考有關的指導性文本外,還要特別重視研究歷年的高考試題。綜觀近幾年浙江省生物學高考自主命題,雖有創(chuàng)新之舉,但還是以“求穩(wěn)”為主。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每年試題的“個性”中尋找“共性”,下面以浙江生物學高考試題非選擇題的第1題(連續(xù)6年第1題的命題結構是相同的,分值14分,內容主要是植物生理)為例來加以說明。
1.1 答案來自于再現(xiàn)性知識(約占該題分值的30%) 一般出現(xiàn)在試題的前幾個空中,答案基本上來自于教材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2012第30題(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這是由于水是光合作用原料,又是光合產物在植物體內運輸?shù)闹饕橘|。
1.2 答案來自于綜合性分析(約占該題分值的70%) 需要學生經過綜合性分析,形成一定的思維鏈,并根據(jù)要求規(guī)范作答。此類試題常見有以下幾種思考與答題方法:
1.2.1 術語運用法 答題時要善于運用專業(yè)術語作答,專業(yè)術語常常來自于教材、題干或圖表,尤其是來自于試題圖表再結合教材的術語比較常見,但這類回答往往比較隱性,考查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例如,2010年浙江卷第30題:試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較弱,需要逐步適應外界環(huán)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員進行了“改變植物組織培養(yǎng)條件縮短試管苗適應過程”的實驗,實驗在適宜溫度下進行,圖1和圖2表示其中的兩個實驗結果。
圖1 是否加入蔗糖對光合速率的影響
圖2 24h內CO2濃度變化曲線
(1)圖1的實驗是在大氣CO2濃度下進行的。據(jù)圖分析,試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養(yǎng)基中______和______更高。通過對圖1曲線的分析,從縱坐標來看,“不加蔗糖”比“加蔗糖”的“光合速率”更高。這是一個答案,但還有另一個答案則隱含在圖中,通過對已有虛線的分析再結合教材可知是“光飽和點”。如果不能學會這種方法,回答“光合作用的強度”就不能得分。
1.2.2 頂“天”(條件)立“地”(結果)法 須考慮題目的條件與結果的關系作答。如圖2是試管苗在密閉、無糖培養(yǎng)基條件下測得的24h內CO2濃度變化曲線。圖中b~c段CO2濃度升高緩慢是因為________,回答此題時,可形成從“果”到“因”的逆向思維鏈:
在形成思維鏈的過程中既要全面考慮,也要結合題目條件排除不可能因素,例如導致CO2濃度升高的因素,可以是呼吸作用,也可以是光合作用,從圖可知,b~c段的條件是黑暗狀態(tài),所以可排除光合作用的影響。在答題時,整理“逆向”思考的思維鏈再進行“順向”作答,答案是“O2少,導致呼吸作用釋放CO2少”。
1.2.3 順“藤”(命題意圖)摸“瓜”(答案)法 這類題目相對綜合性強,難度高。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推知,采用無糖培養(yǎng)基、________和________可縮短試管苗的適應過程?;卮鸫祟}時,必須明確命題意圖“無糖培養(yǎng)基”與“縮短試管苗的適應過程”之間的關系。從題意,采用“無糖培養(yǎng)基”可“提高光合速率”,可知“提高光合速率”就能“縮短試管苗的適應過程”,由此順著“提高光合速率”的命題意圖就可找到“答案”(“適當增加CO2”和“適當增強光照”)。由于這種思維的轉換稍有跳躍性,學生普遍會感到無所適從,但只要了解了這種思維特點,在復習時稍加培養(yǎng)即可。
浙科版生物學教材是全省所有學生學習的依據(jù),高考考查的知識都來源于教材,考查的能力也是以教材中的知識為載體。因此,教師在復習時,須利用好教材而不是教輔資料,要吃透教材。
2.1 在整體閱讀中見靈魂 盡管教材內容豐富,但文字組織較松散,知識顯得零碎,學生不易系統(tǒng)掌握。為此,教師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基礎,將教材由“厚”變“薄”,整合各個章節(jié),厘清知識脈絡,明確核心概念,構建主干知識,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2 在多維閱讀中見廣度 教材中有些重要或難度較高的知識點在內容編排上顯得比較簡潔。為此,教師要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多角度闡述,將教材由 “薄”變“厚”,以利于學生在充分了解知識“前因后果”的基礎上,能靈活遷移和運用。如卡爾文循環(huán),結合教材中的文本和圖解,還可以解讀出:3個CO2分子需經過3次卡爾文循環(huán)才能形成一個三碳糖,此過程中會需要3個RuBP參與,形成6個3-磷酸甘油酸,等等。
2.3 在思辨閱讀中見精致 通過精讀教材,對不同考試要求的內容進行界定,對概念容易混淆的內容進行辨析。例如“基因的堿基缺失”與“基因缺失”,因為兩者都改變了染色體上基因的種類和堿基排列順序,有必要辨析:堿基缺失是核酸分子中基因缺失了內部堿基屬于基因突變 (缺失對象是堿基對),不改變染色體形態(tài)、結構,顯微鏡下不可見?;蛉笔荄NA分子中缺失了基因屬于染色體畸變 (缺失對象是基因),改變了染色體形態(tài)、結構,顯微鏡下可見。
學生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推進有效復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分析學情,只有了解學生,才能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復習。
3.1 通過細察學生作業(yè),明確學生的對與錯 精心篩選作業(yè),通過批改,仔細觀察并分析學生答題的對錯情況,初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平常教學中,當時間不充裕的情況下,細察作業(yè),不失為課堂教學后效果檢測的一種診斷依據(jù)。
3.2 通過耳聽學生回答,明確學生的實與虛 為杜絕學生抄作業(yè),或了解學生選擇題答題有無“蒙”題現(xiàn)象,要多進行個別交流,在傾聽學生的回答中可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真實情況。
3.3 通過追問學生問題,明確學生的深與淺 在課堂或作業(yè)面改中,對學生可有意針對某個知識點或具體問題進行窮根究底的追問,這樣既可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又可了解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嚴謹性,明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浮于表面,思考問題是否足夠深入,從而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況有一相對準確的把握。
3.4 通過檢測學生實力,明確學生的得與失 借助測試,尤其是一些高考真題的模擬,客觀地檢測學生的得分情況。并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歸因分析,是屬于概念性錯誤、審題性錯誤還是習慣性錯誤(不良學習習慣如書寫習慣等產生的錯誤),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只有在讀懂高考、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創(chuàng)建有效的高三復習課堂。而有效復習課堂的創(chuàng)建就需要全面把握、重點突破,可從三方面著手:
4.1 備好一類課 常見的復習教學中,備課往往是一課一備,每節(jié)課通常都會讓學生圍繞一個或幾個知識點進行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因此每節(jié)課的教學常常顯得相對孤立。為此,在復習設計時,要從備一節(jié)課的習慣思維轉換到整體的備一類課思維上來。備課時要圍繞一個專題或一個單元以知識序、方法序或能力序進行遞進設計,每課各有側重,內容上有主次之分,時間上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有快慢之別。例如,在遺傳基本規(guī)律的復習中,可將分離規(guī)律與自由組合規(guī)律作為一個整體,先從知識結構著手,將涉及的概念、實驗等知識進行辨析、整合,然后再從方法結構著手,學習和運用相關的推導、實驗設計等內容。由知識到方法,由被動到主動,學生不僅知識掌握得扎實,而且也能在知識的運用中學會方法,形成能力。
4.2 上好一堂課 無論運用什么復習模式,都應著重體現(xiàn)出高考備考時的兩大功能:①喚醒知識:復習不是知識面面俱到的重復,而應該將原有知識進行喚醒,使知識具有生命力,可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隨時被激活,并能靈活地遷移并應用;②運用知識:要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識的靈活運用,靠教師單方面的“教”是無法完成的,須讓學生經歷實實在在的“學”、“練”過程,而特別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并切實提高能力的過程,是一個從“誤”到“悟”的過程。
4.3 學好一個概念 概念復習在高考備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常規(guī)的概念復習中,教師習慣于“羅列概念”—“辨析記憶概念”—“運用概念解題”的教學,因此,容易忽視學生的過程經歷,導致學生對概念的掌握記得快也忘得快。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要讓學生在大量的材料中經歷概念的辨析過程,發(fā)現(xiàn)它的本質屬性。
例如,在“生物變異”的教學中,可列舉大量的事例,讓學生辨析基因重組、基因突變與染色體變異,尋找相同中的不同(同類分析)和不同中的相同(聚類分析),明確每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也讓學生將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等組成一個概念圖。然后在運用概念時進行一個思維外顯的表達過程,并注意答題的規(guī)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