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紅, 閆文君
(新疆大學 紡織與服裝學院,烏魯木齊830046)
?
唐代西域女裝研究及對當代女裝設計的思考
——以新疆出土文物為例
徐紅, 閆文君
(新疆大學 紡織與服裝學院,烏魯木齊830046)
摘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飾,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繪俑、絹畫、壁畫上繪制的服飾為線索,探討當時西域的服飾文化特色。通過對唐代女裝造型款式、色彩、圖案紋樣的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當時西域特殊的地理氣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女性多戴帽,漢服與胡服兼容并收的服裝風格,且女扮男裝甚是盛行。襦裙裝款式修身,高腰、闊領、多褶裥,回鶻裝翻領、腰間系帶。女子服裝色彩艷麗,尤愛紅色和對比色,圖案多為花、草、蟲、魚等自然事物圖。依據(jù)這些特征,提出了對現(xiàn)代女裝設計與開發(fā)的一些思考及啟示。
關鍵詞:彩俑;絹畫;女子服飾;西域;服裝設計;唐代;新疆
新疆地區(qū)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吐魯番市的阿斯塔那和吐峪溝墓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彩繪俑和絹畫,它們制作精美,將人物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在新疆伯孜克里克也發(fā)現(xiàn)了石窟壁畫,人物服裝風格與阿斯塔那的相仿。這些文物為探討唐代西域的風土民情和服飾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目前,一些專家學者對于文物修復、藝術風格、制作工藝等有了階段性的研究。2009年6月,王志煒[1]對阿斯塔那出土的騎馬女俑的塑形、色彩、材質(zhì)和藝術風格做了探析;同年,孫廣明[2]針對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殘缺斷損的彩繪俑文物做了原態(tài)分析,分別采用了不同材料針對已糟朽的彩繪俑文物的骨架實施替代和加固;2013年5月,鄭會平等[3]采用顯微激光拉曼光譜等科技手段對出土的彩塑制作工藝和彩繪顏料做了分析;同年9月,姚書文[4]從出土的彩繪俑的造型、色彩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研究;2014年6月,高愚民[5]依據(jù)出土的文物造型探究了唐代西域女子的發(fā)式藝術。然而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國內(nèi)專家學者對于新疆出土的文物上繪制的服飾研究較少。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女子服飾,從而探索唐代西域女裝特色,并依據(jù)其色彩、款式、紋樣等特點提出了對當代女裝設計的啟示,對于唐代文化的探究與傳承有一定意義,且為現(xiàn)代女裝設計提供參考。
唐代女子服飾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況,可謂中國服裝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紛繁華麗令人目不暇接。在西域,女子喜愛著襦裙裝和胡服,由于西域地區(qū)風沙多、晝夜溫差大,女子多戴帽,著半臂,且女扮男裝是當時西域的流行風尚。
1.1女帽
1.1.1風帽
唐羅虬在《比紅兒詩》中描寫道:“若使紅兒風帽戴,直使瑤池會上看。”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唐代頭戴黑色風帽的騎馬女俑,如圖1(a)所示。風帽是用黑色布帛或黑緞制作的,為女子出行時防風御寒的一種帽飾,帽分左右兩片,于頭頂中縫綴而成,帽后片長于前片,戴時帽頂遮至前額,側兜兩頰,左右有帶可系于頦下,將頭及脖子包裹住,露出面部。其起源于西北少數(shù)民族,供西域女子躲避風沙護面之用。
1.1.2帷帽
圖1 女帽Fig.1 Female headgears
1.2女裝
1.2.1襦裙裝
襦裙裝是唐代女子最流行的服裝,《舊唐書》中“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救,貴賤無別”的描述準確地反映了襦裙裝在當時的流行潮流。襦裙裝屬中原服飾,在西域地區(qū)也廣泛流行。它由襦、裙兩件構成,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襦的下擺系在裙腰中。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三尊唐女俑,如圖2(a)所示,一尊上身穿紅色窄袖直領短襦,下身穿紅黃相間的間色條紋齊胸長裙;另一尊上身穿綠色窄袖對襟聯(lián)珠紋短襦,下身穿紅黃條間色高腰長裙;還有一尊上身著藍綠色長袖短襦,下身穿黃褐色長裙。此外,戴帷帽的騎馬仕女俑,上身穿繪有綠色花草紋樣的淺色長袖短襦,下身穿有黑色樹葉紋圖案的綠色高腰曳地長裙,如圖1(b)所示。短襦、長裙的合理搭配,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tài)更顯苗條與修長,且色彩上遙相呼應,給人以協(xié)調(diào)的美感。
1.2.1.1短襦
襦是唐代女子的常服,一般很短,長度至腰,緊身。短襦不僅能凸顯年輕女性窈窕的身姿,而且穿著起來活動便利。在款式上,短襦袖口有窄袖和寬袖之分,民間下層婦女經(jīng)常勞作,為了方便多穿窄袖,上層貴仕則是窄袖與寬袖并存,隨著初唐至晚唐審美的變化,短襦袖口呈現(xiàn)增寬趨勢。初唐時期的襦較為保守,領口多為直領和交領。直領襦衣左右對稱,于腰部正中收束,衣領中間露出里衣或抹胸。交領襦領口似“y”字形,右襟在內(nèi),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處收緊。盛唐時期思想開放,流行袒領襦,在當時,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領。在唐彩俑中,直領的襦衣較多。短襦的顏色和紋樣也是繽紛多彩的,女子喜歡鮮艷的色彩,加以花草動物紋樣修飾,美不可言。
1.2.1.2長裙
孟浩然的《春情》中這樣描寫唐代女子的長裙,“坐時衣帶縈纖草,行時裙據(jù)掃落梅”,出土的女俑大都長裙曳地,不露腿足,予人體態(tài)修長之感。女子的裙裝大都絲織品制成。高腰裙(齊胸裙)是當時最流行的款式,其是將裙帶系在腰線以上,胸線附近,這種款式無論身材消瘦或豐腴都適合,且唐代裙裝多褶裥。初唐時期長裙緊身窄小,到盛唐以后,裙擺逐漸變寬,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長裙色彩艷麗,紅、紫、黃、綠爭妍斗艷,兼有兩種及以上顏色相互間隔和排列的色彩,有紅綠、紅黃、黃白等多種。唐代的年輕女子最喜歡穿“石榴裙”,即用石榴皮染制的裙子,古詩云“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1.2.2帔帛
《中華古今注》一書有云“女人披帛,古無其制”。帔帛是從西域民族和國外服飾中演變過來的。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三尊著襦裙裝的彩俑皆身披帔帛,將其環(huán)繞與臂膀之間。帔帛是一種環(huán)繞于肩上的裝飾物,又名帔子,其色彩鮮艷,有紅、綠、藍色,女子用它來表達自身的窈窕與柔美。帔帛一端圍在腰帶內(nèi),另一端繞與臂膀之上,尾部懸垂至膝蓋處。西域女子用的披帛通常以輕薄的紗羅制成,長度在2 m以上,色彩多種多樣,上印圖案[7],既輕盈又華麗。
1.2.3半臂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道“半袖、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半臂常與襦裙裝搭配穿著。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唐女俑,身著青藍色半臂,為“V”領對襟,如圖2(b)所示。半臂是一種兩袖及人臂之半的短袖緊對襟身衣,沒有紐帶,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帶系住,穿時底擺掩于裙腰內(nèi),或圍于裙腰外[8]。其通常采用質(zhì)地較好的錦緞制作,花紋也十分講究。這種服裝是由于西域地區(qū)較大的晝夜溫差而產(chǎn)生的。
1.2.4圓領袍
阿斯塔那梳丫髻的侍女立俑,上穿綠色圓領袍,袍長至膝蓋以下,圓領,窄袖,下穿白色長褲,如圖2(c)所示。圓領袍又名團領袍衫,前后身都是直線裁剪的,圓領袍是唐朝男子上下通服,卻同樣為女子所穿,該女俑的裝束反映出了唐代西域女扮男裝的流行風尚?!堵尻栙に{記》記載:“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p>
關于唐朝前期女著男裝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多種推測:首先,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并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想要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示人;其次,唐朝民族交流廣泛,且唐朝統(tǒng)治者有胡人血統(tǒng),女著男裝也是受胡服的影響,胡人尚武,男裝穿著方便。到了唐朝中晚期,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便銷聲匿跡了??傊醒b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唐朝本土文化,外來文化與宗教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9],使當時的女性敢于沖破舊觀念的束縛,大膽接受新事物。
1.2.5胡服
在唐代,由于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緊密,中原地區(qū)的風俗民情受到了外來民族的影響,服飾也不例外。且當時的朝廷中有胡人的血統(tǒng),善于騎馬習武,便于活動的胡服便滿足了當時的需求。因此,在唐代,胡服進入中原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且風靡一時。《新唐書·車服志》中對這一現(xiàn)象記載道“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唐代婦女們常身穿胡裝,腰間系革帶作裝飾,足登小皮靴。
圖2 女子服裝Fig.2 Female dress
在新疆文物中,有穿回鶻裝的女子形象。回鶻裝是當時西域女子很流行的一種胡服裝扮?;佞X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其與漢族自古以來就保持著親密的友好關系。吐魯番市吐峪溝出土的絹畫中一名梳交心髻的女子,穿紅色回鶻裝;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畫中兩名女子為回鶻王族供養(yǎng)人,她們穿暖色回鶻裝,如圖2(d)所示。從絹畫上可以看出,回鶻裝長度及地,衣服的上半身較為寬大,翻領,窄袖,在腰間系帶?;佞X裝的色彩以暖色為主,多為紅色,翻出的領子及袖口處都繡有寬闊的織金錦花邊[10]。由于當時西域舞蹈的傳入與普及,回鶻裝不僅穿著美麗且能舞出剛勁有力的感覺,因此深受當時唐代宮廷與貴族人士的喜愛。
2.1色彩特色
西域女裝皆色彩艷麗明亮、純凈清爽,女子襦裙裝中,紅、黃、藍、綠爭奇斗艷,尤其是女性的長裙,更是鮮艷亮麗,回鶻裝以暖色為主,唐代西域女子尤愛紅色及對比色,靚麗的色彩在荒涼的西域給人們帶來生機和希望。
2.2款式特色
西域女子為遮蔽風沙,戴帽遮面。她們喜歡展現(xiàn)自己的柔美曲線,服裝以緊身長款為主。襦裙服系的款式修身緊致,領口較大,腰高裙長,褶裥較多;圓領袍為女著男裝服飾,袍長至膝蓋以下,多采用直線型裁剪;回鶻裝裙長曳地,翻領窄袖,腰間系帶。唐代西域女子的服飾款式,既傳承了漢服的經(jīng)典,又吸收了胡服的特色。
2.3圖案特色
唐代西域女裝在圖案素材選擇上多為花、草、蟲、魚等自然事物[11]。如戴帷帽騎馬女子的黑色樹葉紋圖案的長裙,女俑的對襟聯(lián)珠紋短襦及領口袖口處繡有花紋的回鶻裝。唐代西域服飾圖案多具有自由、雅致、豐滿的藝術特色。
2.4特色產(chǎn)生原因
唐代西域服飾色彩艷麗,款式上漢胡服并行,著裝更偏向實用,女著男裝,以及采用多種傳統(tǒng)圖案和工藝的特點。對于唐代西域服飾產(chǎn)生這些特色的原因,筆者分析認為,豐富多彩的唐代西域服飾是在以下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
第一,唐代統(tǒng)治者注重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采取政治開放政策,對西北游牧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兼收并蓄,使得不同的文化發(fā)生了碰撞,既而產(chǎn)生了紛繁多樣的服飾種類,發(fā)生了唐代西域漢服與胡服并行的現(xiàn)象。胡服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它沒有嚴格的政治地位區(qū)分屬性[12];另一方面是其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第二,由于西域風沙多,晝夜溫差大這種獨特的地理氣候,使得當時的服飾在美觀的同時兼具了御寒防沙等實用性能。且西域地理環(huán)境寂寥荒涼,使得人們偏愛具有生機和希望的艷麗色彩。
第三,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民物質(zhì)充裕,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于著裝美感和舒適感的追求。加之紡織業(yè)到了唐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印染技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使這時期的服裝成為當時世人推崇的美麗時尚。
第四,唐代服飾在設計和制作上擅于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對傳統(tǒng)圖案紋樣的傳承,從而造就了當時豐富多彩的服飾。
第五,唐代女子地位上升,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且女著男裝方便,因此出現(xiàn)了女扮男裝的時尚潮流。
中國風愈來愈受到國際時裝界的寵愛,中國元素也開始與國際潮流接軌,并在多個秀場上嶄露頭角,尤其是豐富多彩的唐代服飾元素。對此,筆者以國際時裝周秀場中的部分運用中國元素的作品為例,分析唐代服飾元素在現(xiàn)代服飾上的應用,并探討對于當代女裝設計的啟示。
3.1色彩設計
唐朝女裝色彩濃艷大膽,多采用紅色及對比色。目前紅色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并活躍于各個國際T臺上。對比色是色相對比中的一種,能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對比感[13]。依照唐代女子裙裝間色的搭配,可將紅黃、紅綠、黑白等強烈對比色彩做撞色拼接處理運用在女裝設計中,以此來彰顯青春與潮流氣息。在巴黎時裝周中,Balmain 2015年秋冬系列(圖3)就大膽地運用了對比色和冷暖色的間色搭配,如黑紅、黑綠、藍紅、黑藍等撞色處理,并在褲裝上巧妙地結合了條紋元素,打造出靚麗奇幻的風格,十分搶眼。
圖3 色彩設計實例Fig.3 Color design example
3.2款式設計
唐代女子戴帽遮面、襦裙裝的高腰線與坦領、裙子的褶裥、女著男裝,以及回鶻裝的翻領造型都可為當今女裝設計所用。
3.2.1帷帽元素的應用
可借用帷帽遮面的效果打造出女性神秘奢華的貴族氣質(zhì)。在現(xiàn)代女子頭飾設計中,可采用蕾絲面紗半遮面,或者將蕾絲裝飾于禮帽帽檐上,此種頭飾與晚禮服搭配相得益彰。在Dior 2005秋冬巴黎時尚定制中,有多款頭飾采用了帷帽元素的設計發(fā)式,將輕薄的黑色蕾絲點綴于環(huán)形帽檐上,帽檐微微傾斜低垂,遮住女子的半邊面龐,營造出了女子優(yōu)雅高貴的氣質(zhì),如圖4(a)所示。
3.2.2長裙高腰元素的應用
高腰裙將腰線上提,在視覺上不僅可以拉伸下肢長度,豐滿胸部線條,而且可以修飾腰部曲線,尤其對于腹部突出的女性有很好的修飾效果。最近幾年,復古風潮風靡全球,美觀且實用的高腰裙及高腰褲便可打造新一輪的時尚復古潮流。Mango 2010秋冬發(fā)布主打高腰系列,通過下裝腰身上移和腰帶系出高腰效果的形式來提高腰線,使女性展現(xiàn)出較好的身材比例,如圖4(b)所示。
3.2.3短襦坦領元素的應用
坦領造型可以很好修飾頸部線條,使頸部曲線柔美且修長,且可露出迷人鎖骨。Dior 2012春夏高級定制中便運用了坦領的元素,寬闊的領口露出女性修長纖細的頸部,以及幾乎整個肩部,使女性更添一絲輕盈與嬌美,如圖4(c)所示。抹胸是在坦領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領型,它可以將讓人們的視線轉移到脖子、肩部與胸部,使女性散發(fā)出優(yōu)雅高貴的氣質(zhì)。如今,抹胸是禮服與婚紗設計的首選領部造型。
3.2.4褶裥裙元素的應用
褶裥裙是唐代女裝的又一特色,褶裥可忽略女性的曲線,在視覺效果上,使服裝更具立體感,且不同面料的褶裥可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效果。日本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將褶裥的應用推向了高潮,多褶的波西米亞風格長裙給人以飄逸與神秘感,特別適合身材高挑修長的人穿著。
3.2.5女扮男裝元素的應用
男裝女穿的風潮一直是時尚界的寵兒,伊夫圣洛朗的Le smoking裝及香奈兒的中性裝至今仍對時尚界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可用在女性的職業(yè)裝與休閑裝的設計中,踮起肩部,放大廓形,強調(diào)褲裝的重要性。將中性服裝與高跟鞋搭配可顯現(xiàn)出別樣的自信與魅力。Chanel 2013秋冬高級訂制會成功地打造出了香奈兒的中性風尚,在面料的選擇上,采用硬挺的面料來增加服裝的挺闊感;在款式設計上,更加注重線條的硬挺度;在色彩上,選用了單一的藏青藍色,該款服裝將女性的自信與灑脫毫無保留地彰顯出來,如圖4(d)所示。
圖4 款式設計實例Fig.4 Style design examples
3.2.6回鶻裝中的翻領元素應用
在服裝設計中,采用大翻領結構,能彰顯女性獨立干練的氣質(zhì)。還可以在翻領的大小廓形及面料紋樣上做些許創(chuàng)新與處理,以營造出不同的風格。翻領成了女裝領型的新風向,近年來,多種服裝品牌在設計中都選擇了這一元素。
3.3制作工藝
可以采用唐代女性圓領袍的直線裁剪的特點,制作出直筒型舒適的服裝。通過不同的方式,如鑲、嵌、滾、盤、繡等制作工藝進行修飾[14]。
3.4圖案設計
圖5 圖案設計實例Fig.5 Pattern design examples
可以將花草動物紋樣,如寶相花、團花、折枝花、聯(lián)珠紋、唐草紋、動物紋樣等應用于女裝設計中[15],分布在多個部位以展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借助于各種刺繡、印花、扎染等工藝手法將傳統(tǒng)圖案鑲嵌在服飾中,傳統(tǒng)紋樣的古為今用極大地豐富了現(xiàn)代女裝的設計。首先,在上半身,前衣片為圖案裝飾的重點部位,可以沿用唐代短襦的圖案設計,采用對稱圖案形式,如對稱的聯(lián)珠紋圖案等。其次,在下半身,可效仿戴帷帽的騎馬女子裙裝,宜在裙擺兩側裝飾花草樹葉紋圖案作點綴,也可整體沿用唐裝的滿身花圖案設計風格,如圖5(a)所示Dior 2012春夏高級定制系列,在白色輕盈的裙擺上繡有黑色花紋,增加了服裝的典雅感,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再次,可借用在回鶻裝在翻領及袖口上裝飾花紋的風格,在領口袖口處做些許圖案修飾,但限于衣領袖口面積較小,圖案的設計可采用二方連續(xù)花草圖案或角隅圖案;最后,可沿用在帔帛上的裝飾紋樣,在服裝的配飾上做連續(xù)花草蟲魚紋樣修飾,如圖5(b)所示Burberry 2014秋冬秀場,就運用了披肩作裝飾,披肩上印有花、葉子等圖案,并沿用了唐代披帛的圍法,披肩束于腰帶內(nèi),且一端較長垂于膝蓋下方。
唐代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當時的人們對于美有著獨特的追求。由新疆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唐代西域服飾紛繁多姿,別具一格。本文為唐代服飾文化特色的探究提供了資料,也為現(xiàn)代女裝的潮流設計提供參考。
志謝:圖1、圖2由新疆博物館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王志煒.吐魯番出土彩繪泥俑的藝術風格:以騎馬女俑造型為例[J].藝術百家,2009(6):212-216.
WANG Zhiwei. Artistic styles of color-painting earthen figurines excavated in Turban:with hore-riding female figurines as an example[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009(6):212-216.
[2]孫廣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繪泥塑文物的修復與保護[C]//陸壽麟.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6次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2-127.
SUN Guangming. Protection and repairmen of the painted clay unearthed in Astana tomb of Turpan[C]// LU Shoulin. The 6th Academic Essays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Technology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Beijing:Science Press,2009:122-127.
[3]鄭會平,何秋菊,姚書文,等.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藝和顏料分析[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25(2):31-38.
ZHENG Huiping, HE Qiuju, YAO Shuwen, et al.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igment of the painted clay unearthed in Astana tomb of Turpan[J].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2013,25(2):31-38.
[4]姚書文.吐魯番出土泥塑文物的造型與色彩藝術探析[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3,11(9):18-24.
YAO Shuwen. Artistic analysis on the shape and color of the caly figurines unearthed in Turpan[J]. 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Institute,2013,11(9)):18-24.
[5]高愚民.從阿斯塔那出土文物看唐代西域女子發(fā)式藝術[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4,12(2):20-23.
GAO Yumin. From some heritage of Astana to see female hair style art in the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Institute,2014,12(2):20-23.
[5]尚衍斌.唐代西域服飾考略[J].新疆大學學報,1989(1):20-29.
SHANG Yanbin. Research of western dress in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1989(1):20-29.
[6]劉永東.論唐朝服飾對現(xiàn)代服飾的影響[J].山東紡織科技,2002(5):37-39.
LIU Yongdong. The influence of Tang danasty attire on modern adornment[J]. Shandong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02(5):37-39.
[7]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J].文物,1984(4):57-69.
SUN Ji. Females’ dress and make up in Tang dynasty[J]. Cultural Relics,1984(4):57-69.
[8]劉文娜.唐代婦女服飾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21-24.
LIU Wenna. Research of Women’s Dress in Tang Dynasty[D]. Nanji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2011:21-24.
[9]海琛.唐代婦女服裝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8:9-11.
HAI Chen. Research of Women’s Dress in Tang Dynasty[D]. Kunming:Yunnan Normal University,2008:9-11.
[10]韋霞,秦歲明.淺談唐朝服飾中傳統(tǒng)圖案的設計[J].藝術與設計,2007(4):143-145.
WEI Xia, QIN Suiming. Int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 design in the Tang dynasty dress[J]. Art and Design,2007(4):143-145.
[12]邵晨霞.淺析外來文化對唐朝服飾的影響[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3):85-88.
SHAO Chenxia. Analyses of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on the Tang dynasty costumes[J].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3):85-88.
[13]亓玉杰.盛唐時期宮廷女裝元素在現(xiàn)代女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2:36-37.
QI Yujie.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Palace Ladies’ Clothing Elements in Tang Dynasty in the Modern Women’s Clothing Design[D]. Xi’an: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2:36-37.
[14]王增成,趙芳華.唐朝服飾元素剖析及其在現(xiàn)代晚禮服設計中的應用思考[J].當代藝術觀察,2014(12):123-125.
WANG Zengcheng, ZHAO Fanghua. Analysis of clothing elements in Tang dynasty and revelations to the design of modern evening dress[J]. Ob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2014(12):123-125.
[15]任春美,張星.唐朝服飾設計元素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藝術科技,2014(12):80.
REN Chunmei, ZHANG Xing.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Tang dynasty clothing elements in the modern clothing design[J].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2):80.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6.011
收稿日期:2015-10-22; 修回日期: 2016-05-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3&ZD145);新疆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3ASH021)
作者簡介:徐紅(1960—),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紡織與服裝工程的教學與科研。
中圖分類號:TS941.717;K89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2016)06-0058-07引用頁碼: 061203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dress in the western religion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women’s wear design: case study of cultural relics unearthed from Xinjiang
XU Hong, YAN Wenjun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stume painted on the Tang dynasty tomb figures, silk paintings and murals unearthed from Xinjiang, som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costumes and the dress culture featur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t that time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styles, colors and patter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climate and fusion of multi-national culture lead to the uniqu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religions at that time. The female dress of western religion in Tang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the female are always wearing headgear; Han dress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Hu dress, and it is very popular for women to disguise as men. Ruqun dress is of slim fit, high waist, flat-fitting collar and multiple pleating. Hu dress is of lapel, and waist belted. Female dress is beautiful in color and the pattern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hings such as flowers, grass, insects and fish.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female dress.
Key words:tombfigures; silk painting; female dress; western religion; dress design; Tang dynasty;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