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
白掌長臂猿俗名僚棒猴、南尼(云南土語),數量稀少,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掌長臂猿的面部為棕黑色,但是手、腳的毛色很淡,遠望時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長臂猿。此外,它們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huán),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白掌長臂猿雌雄兩性均有淺色和深色型,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它們體重3.9-7 公斤。體型小,無陰毛或喉囊。前肢長,手指彎曲,體現所有長臂猿的典型特征。白掌長臂猿僅分布在中國云南西南部的怒江和瀾滄江之間狹小的區(qū)域,延伸到緬甸東部,穿過印支西部到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北部。在中國,它們分布區(qū)狹窄,屬地區(qū)性瀕危。
白掌長臂猿共分化為4個亞種,中國僅有云南亞種,1964年才被中國學者命名,是中國長臂猿中數量最少的一種。1985 年,白掌長臂猿在中國的數量僅為5 群19-27 只。2007 年11 月,瑞士蘇黎士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組織的聯合考察隊,在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支持下對南滾河保護區(qū)進行了為期兩星期的野外調查。此次調查沒有聽到白掌長臂猿的叫聲,而且根據訪問調查的結果,2000 年以后再也沒有人聽到過白掌長臂猿的叫聲。雖然在南滾河保護區(qū)外的其他地方仍然可能殘存有少數白掌長臂猿,但這種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在中國,它們可能已經滅絕。
白掌長臂猿棲息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海拔約1000米的雨林環(huán)境中,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成員一般為一對夫妻及其子女,每群有3-5只。 白天,它們在20多米高的樹冠間活動覓食,夜晚坐在樹枝上擠在一起休息。它們主食果實(特別是無花果),也食葉子、芽和一些昆蟲。白掌長臂猿樹棲,具有高度領地性,用高音節(jié)的聲音、進攻性的追逐和偶爾的搏斗捍衛(wèi)領地。它們以快速的爆發(fā)式的蕩臂運動行進,每天在多處地方覓食,在高樹冠的大樹枝或樹杈上睡覺。很少喝水,但喝樹洞內的水或者喝樹枝上的雨水,而不前往溪流處。在拂曉和清晨,它們進行洪亮的領地性二重奏合唱,雄性發(fā)出許多哀號聲和悲鳴,雌性則發(fā)出延長的、音調升高的哀鳴和降音。
白掌長臂猿繁殖的速度很慢,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交配,但雌猿每隔2年-3年才發(fā)情一次。雄猿和雌猿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它們互相接近,叫聲變得更為響亮,聲音較長而有曲調。經多次試情接觸,達成配偶,進行交配。雌猿懷孕期為7-8個月,交配受孕后依然同群體一起活動,3-4個月后腹部微有隆起,隨著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群體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僅產一仔,初生的幼仔體色呈淡黃色,體重為110-170克,4-5月齡后逐漸變成黑色或棕黑色。小猿6個月后斷奶,8 個月就能完全獨立生活,但仍不離開群體,直到6歲左右,接近性成熟時才慢慢脫離群體,獨立生活。7-8歲時,它們性成熟,開始尋覓配偶。它們的壽命為25年左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