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輝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 有效對話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A-
0034-02
在數(shù)學教學中怎樣實施積極有效的對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課題。德國教育家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廣義的對話,從本質(zhì)上說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情感對話的過程。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對話,是師生之間不斷更新認知、彼此進行展示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對話在新課改中已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實際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表明,有效的課堂對話還不能完全落在實處。那么,教師應如何引領學生開展有效對話呢?
一、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對話需求
成功的教學不僅依賴于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還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會拉近學生和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良好的課堂氛圍會消除學生在課堂對話中的畏懼緊張心理,從而使教師聽到學生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同時,輕松愉悅的對話氛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對話需求,讓學生在大膽質(zhì)疑、踴躍展示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率先垂范,培養(yǎng)師生之間積極融洽的交流氛圍,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如在教學蘇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復習立體圖形》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已知有一個長方體的金魚缸,長、寬、高分別為6分米、5分米、4分米,根據(jù)這些已知條件,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數(shù)學問題?請先獨立思考,然后再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你的想法,之后進行全班交流。
在學生都在小組里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后,各組派出代表進行發(fā)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有評價、有質(zhì)疑、有補充、有小結。對此,教師接著提問:這些不同的數(shù)學問題其實是求什么呢?你們能把所有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嗎?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在研討匯報中自主解決了所有問題并把分析思路進行了提煉。這樣的課堂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對話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有學生還進行了非常合理的總結:其實無論題目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找到解題的關鍵條件,在變中找不變,就能把復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這樣的課堂設計,既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和對話空間,又能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思維層次,步步深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時機,開啟對話思路
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式。教師的提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向,因此,我們應該把握提問時機,調(diào)動學生情緒,快速活躍課堂氣氛,緩解緊張的壓力,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乘加和乘減的混合運算》時,學生在做“20+3×5”這一題時,有少數(shù)學生的計算過程是這樣的:20+3×5=15+20=35。教師發(fā)現(xiàn)后讓學生說一說想法。生1:我認為先算什么,這一步的得數(shù)就要寫在前面。生2:因為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結果不變,所以根據(jù)加法交換律,我認為隨便把哪個數(shù)寫在前面都行。生3:我是因為題目中先算的是“3×5”,就隨手把“15”先寫出來了,反正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這時,教師沒有急于糾錯,而是說:聽起來是有些道理,我們接下來再來算一道題“20-3×5”。在學生差不多都完成后,教師再次展示了學生的作業(yè),并提問:這里算的“3×5”的結果怎么沒先寫下來呢?生1思考了一會兒,恍然大悟,立刻說:書寫時要按原來的順序寫,老師我明白了。生2也站起來說:我也知道了,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寫在算式的前面,雖然“15+20”和“20+15”的結果相同,但算式其實是不同的。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少數(shù)學生的“不同”,敏銳地捕捉到了來自學生的生成資源,開啟了對話的閥門,使學生自覺袒露心扉,并通過算法的比較,在自我感悟中了解了出錯的原因,形成了正確的認知,解決了問題。由于教師很好地啟發(fā)了學生對話的思路,把握了對話的時機,使知識的生成水到渠成。
三、挖掘資源,搭建對話平臺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有心人,積極開發(fā)和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如教材、網(wǎng)絡、現(xiàn)實生活、個體經(jīng)驗等,從學生情感需要、知識需要、技能需要出發(fā),以此來喚起學生的熱情和智慧,搭建富有思考性的對話平臺。
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從猴子吃栗子的事情講述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學生覺得非常可笑,因為無論是“3加4”還是“4加3”,其實結果都是一樣的,即“3+4=4+3”。教師引導學生仿照這個算式寫出一些類似的加法等式,然后讓學生通過算一算,比一比,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得出了“在加法算式里,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的規(guī)律。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不斷交流,將對話的層面逐漸深入下去,由對等式的初步感知,到仿寫算式,再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使學生經(jīng)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了蘊含在算式中的規(guī)律,明確了探索的步驟和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使思維能力和情感世界都獲得了發(fā)展和提升??梢?,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只有善于搭建對話平臺,讓學生不受約束地探究思考,大膽質(zhì)疑問難,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為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因勢利導,提升對話質(zhì)量
精準的提問能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力。在提問中,陳述的問題是否清晰關系到學生的回答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內(nèi)容和方式,提問用詞要簡潔、明了。如多使用諸如“你是怎么想的?”“還有疑問嗎?”“誰來補充說明?”“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發(fā)言,還有不同的思路嗎?”“分享一下你的收獲與體驗”……這樣的評價語來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及時肯定學生獨特的想法,及時糾正學生思維的偏差,及時點撥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和思考,巧妙捕捉課堂生成的資源,因勢利導,使學生敢說敢問,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提升對話質(zhì)量。
五、同伴互動,拓展對話空間
學生之間的有效對話并不是簡單的協(xié)商,而是學生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它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傳遞,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沒有教師參與的對話中,學生可以在寬松自主的氛圍中更加自由地表達,不會因教師的權威而拘謹。他們在獨立思考中,思維馳騁,心情愉悅,對問題有無拘無束的想象,并積極展開對話。在小組合作與交流分享中,學生往往會感到輕松自如,會積極探究,認真傾聽伙伴的想法;會急于表達自己的獨特觀點,從而產(chǎn)生激烈的辯論;也會有平淡的對話,使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彼此碰撞、激蕩、交融,從而取長補短,不斷更新對知識的理解。作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和平臺,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對話,使知識在互動中生成,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對話中融通。
當然,課堂中的對話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進行合理地預設,適度適量安排,并非越多越好。過于頻繁的對話,會使得整節(jié)課沒有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顯得膚淺。對話的目的不是要排除異己、消除差異,而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多元、理解和保留差異,尊重個體的想法,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有效策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靈活點撥,隨機引導,熱情鼓勵全體學生踴躍對話,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只有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不斷進行智慧的碰撞,思維的交流,體驗的分享,感悟的表達,才能發(fā)展和完善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知識,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