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主題導語】
《三字經(jīng)》云:“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瘪R、牛、羊、雞、狗、豬被稱為六畜,是鄉(xiāng)村豐富日常必不可少的風物。提到故鄉(xiāng),除了那淳樸可愛的鄉(xiāng)民,那怡靜自然的山河,那日夜交替的星辰,還不得不說的就是這些日日相伴的充滿靈氣的馬、牛、羊、雞、犬、豕。
【選文一】
一只欠揍的雞
王小柔
我爸他們樓下不知什么時候搬來了一個腿腳不太利索的老大爺,他很少跟人打招呼,每天把一個舊躺椅拖到樹蔭下,旁邊擺著個茶壺,自斟自飲,餓了買二兩包子,在外面一待一天,估計風餐露宿慣了,乍一住樓房不太適應。后來這大爺不知道打哪弄來一只雞,長相特中性,嘴特別欠,看見剛學走路的孩子就追著人家啄,大爺就一瘸一拐在后面甩著根樹枝喊,攆上就將它摁倒在地,跟逮小偷似的。
多日不去,再去,那雞已經(jīng)出落成大老爺們了,隔著一身毛都能看出它身上的腱子肉,跟山大王似的,脖子上有幾根毛還總戧著,帶一副厲害樣。翅膀明顯退化,跟給誰撅了一半似的,短粗,一走路就端肩膀。這雞魁梧得像個糖三角,沒什么家教,只要它想打鳴,扯脖子就喊,從來不管天亮不亮。老大爺每天說說話,糖三角就站在他旁邊,很少走遠,也不像那些沒文化的家禽,一出來就叼垃圾箱或者調(diào)戲螞蟻,它只吃人飯。老大爺吃什么,往地上扔點兒就夠它吃的了。有時候糖三角犯脾氣,挑食,老大爺能治不了它?出其不意一把捉住雞脖子又將它摁倒在地,大爺就這一招,夠用一輩子的。糖三角倍兒服他,最后只要一聽主人怒聲呵斥,立刻躺倒在地,你都不用動手,人家自己歪著脖子躺著吃,大爺不發(fā)話,它就不敢站起來。
糖三角躺著吃飯都成一景了,經(jīng)常有小孩央求大爺讓雞躺下,糖三角也怪倒霉的,有時候大熱天得在地上躺半個多小時,還得兼顧表演裝死,能閉眼閉半天呢。
開始大家都挺喜歡糖三角的,因為它長得確實不太俗,而且自信,你看它,它也看你,估計要會說話早跟人搭訕上了。它從來不正眼瞥那些狗,在它眼里那都是些小混混兒,誰要敢在它的地盤拉屎撒尿那么沒規(guī)矩,糖三角呼扇著翅膀搖晃起五短身材就往上沖,拿自己當大老鷹了,那些狗嚇得都繞著樓門走。
某天,我去我爸那兒拿東西,看見我們樓后有一家在辦喪事,支起了一個大帆布棚子,棚外放著倆石頭墩子,最奇怪的是每個墩子上擺著一只大公雞,長得都跟糖三角差不多,絕就絕在兩只雞都不動,跟雕塑似的,我還納悶呢,這標本做得也太惟妙惟肖了。到我們樓口,正好看見大爺拖著躺椅往外走,我?guī)退岩巫又Ш?,沒話搭話問:“糖三角(我給雞起的外號已經(jīng)在小區(qū)傳開了)哪瘋?cè)チ耍俊贝鬆斦f:“前樓不是有喪事嗎,被借去守靈了?!蔽乙宦牐侨乾F(xiàn)在行啊,都往簽約路子上走了。趁著新鮮勁兒,我又跑人家花圈前面看糖三角去了。那孩子也不東張西望,我吱吱吱地喊它半天它也不理,它的倆爪子被兩根繩子固定在石頭上。真敬業(yè)啊,估計有人讓它哭它都能跪那兒抽泣,電影演員的坯子。
大概因為見多識廣,糖三角開始自我膨脹,擺不正位置,經(jīng)常拿自己當人。它在路上走,后面自行車、汽車摁喇叭搖鈴鐺沒用,糖三角回頭白你一眼,接著走,絕不靠邊。弄得一群人都得跟在一只雞后面,而且它看你的眼神特別欠揍。估計現(xiàn)了原形也是個混混級的,一身肥肉描龍畫鳳。這幾天糖三角多了個毛病,看見穿得不講究的老太太就追在人家后面嘬后腳跟,弄得那些老太太一邊呀呀叫一邊蹦,糖三角就在后面得意地呼扇翅膀。那些穿連衣裙身上噴點兒香水,滿臉褶子比我奶奶還多的老太太它就放過,審美嚴重存在缺陷。有不著調(diào)的孩子給糖三角面前撒過耗子藥,糖三角是吃人飯長大的能看得上那些花花綠綠的棒子粒兒?這年頭連耗子都不吃了。也有人想拿磚頭給它拍死吃雞肉,但糖三角除了不會說話,什么心眼都有,你根本追不上它。
糖三角至今還在用業(yè)余時間給街坊四鄰表演裝死和躺著吃飯的絕活,眼神還是那么欠揍。
(摘自散文集《十面包袱》)
[解 讀]王小柔固守著天津式幽默,她的諷刺調(diào)侃猶如羽毛拂面,有種麻酥的“細癢”。在王小柔眼里,一件件原本看來普普通通、了無生趣的小事,竟如此有趣、可聊。在世俗人情中,王小柔的文章潛藏著藝術家的氣質(zhì),一種須仰視才可見的高雅,取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傳達一種對待生活的心態(tài)。
作者用戲謅、調(diào)侃的方式,以一只雞的活動生動展現(xiàn)的是一個市井小民的性格特點: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小可愛的一面,比如敬業(yè)(“那孩子也不東張西望,我吱吱吱地喊它半天它也不理”)。作者筆下的這只雞與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的“豬兄”可相媲美,雖都是動物,卻皆有人的心機。作者用輕松詼諧的筆調(diào),將一只“特立獨行”“有思想”的雞描畫得栩栩如生。文章看似戲說,實乃反諷,借雞(“糖三角”)的名義來諷喻社會人情世故。而“糖三角”本身是一種可口的傳統(tǒng)小吃,從這里也可見作者心機于一斑。
【選文二】
狗這一輩子
劉亮程
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傊砸获R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時候卻連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紀,狗命便相對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經(jīng)驗。盡管一條老狗的見識,肯定會讓一個走遍天下的人吃驚。狗卻不會像人,年輕時咬出點名氣,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
一條熬出來的狗,熬到拴它的鐵鏈朽了,不掙而斷。養(yǎng)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這條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隨它去吧。狗搖搖晃晃走出院門,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莊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撿到過一根干骨頭的沙溝梁轉(zhuǎn)轉(zhuǎn);在早年跟一條母狗呆過的亂草灘轉(zhuǎn)轉(zhuǎn);遇到早年咬過的人,遠遠避開,一副內(nèi)疚的樣子。其實人早好了傷疤忘了疼。有頭腦的人大都不跟狗計較,有句俗話:狗咬了你,你還能去咬狗嗎?與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過的人,大都把仇記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股腦把責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條狗隨時都必須準備著承受一切。
在鄉(xiāng)下,家家門口拴一條狗,目的很明確:把門。人的門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來人并非找狗,卻先要與狗較量一陣,等到終于見了主人,來時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話語也嚇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終在眼前竄悠,答問間時聞狗吠,令來人驚魂不定。主人則可從容不迫,坐察其來意。這叫“末與人來先與狗往”。
有經(jīng)驗的主人聽到狗叫,先不忙著出來,開個門縫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見的人,比如來借錢的,討債的,尋仇的……便裝個沒聽見。狗自然咬得更起勁。來人朝院子里喊兩聲,自愧不如狗的嗓門大,也就緘默。狠狠踢一腳院門,罵聲“狗日的”,走了。
若是非見不可的貴人,主人一趟子跑出來,打開狗,罵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會沒趣地躲開。稍慢一步又會挨棒子。狗挨打挨罵是常有的事,一條狗若因主人錯怪便賭氣不咬人,睜一眼閉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長了。
一條稱職的好狗,不得與其他任何一個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須是陌生的、危險的。更不得與鄰居家的狗相往來。實在需要時,兩家狗主人自會商量好了,公母牽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監(jiān)督著。事情完了就完了。萬不可藕斷絲連,弄出感情,那樣狗主人會妒嫉。人養(yǎng)了狗,狗就必須把所有愛和忠誠奉獻給人,而不應該給另一條狗。
狗這一輩子像夢一樣飄忽,沒人知道狗是帶著什么使命來到人世。
人一睡著,村莊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囂一天的人再無話可說,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時狗語大作,狗的聲音在夜空飄來蕩去,將遠遠近近的村莊連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種聲音,飄遠,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們熟睡的軀體是聽者,土墻和土墻的影子是聽者,路是聽者。年代久遠的狗吠融入空氣中,已經(jīng)成寂靜的一部分。
在這眾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條老狗,默不作聲。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個村莊轉(zhuǎn)悠到老,是村莊的一部分,它再無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這是條終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們久不再去的僻遠路途,廢棄多年的荒宅舊院,這條狗來回地走動,眼中滿是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
(選自劉亮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
[解 讀]《狗這一輩子》是劉亮程散文中的一篇獨特之作,全文不僅生動地描述了狗的生存際遇,更使狗性和人性、狗生與人生相互映襯,令人回味無窮。其實,狗性與人性并無二致,同樣有生存的焦慮(“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同樣在坎坷掙扎的生活之路上增長見識,同樣無法對抗時間和命運,當它老時與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沒什么兩樣,都喜歡沉湎在昔日漫長的生活記憶中。
全文寫狗,處處流露著劉亮程的人生體悟,在他的表達中,狗和人相互映襯卻無主客體之分,作為物種之一,狗與人一樣,各有其命,各司其責,共同構(gòu)成一個村莊,一個世界。劉亮程自然、散逸、平和的散文文字,散發(fā)著誘人的生命光焰和生活興味。劉亮程不僅展現(xiàn)出心靈鄉(xiāng)土的清新與素樸,更表達了對故鄉(xiāng)與死亡(生命)的情感體驗,尤其是人類永懷的那份悲涼。
劉亮程用他獨具靈性的筆,給一棵樹、一場風和一條狗作傳,給那些正在消逝的村莊留下最珍貴的史料,讓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從那條狗的眼里,清晰地看到黃沙梁村人多年前的陳事舊影。劉亮程經(jīng)由一個村莊的人、物,寫出了對世界與人生的洞察,執(zhí)著其小,不失其大。這就是文學的魅力,穿越時空,讓古魂與今人對話;這就是閱讀的神奇,上天入地,讓城市與鄉(xiāng)村沒有距離。
【選文三】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
插隊的時候,我喂過豬、也放過牛。假如沒有人來管,這兩種動物也完全知道該怎樣生活。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閑逛,饑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這樣一來,它們的生活層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陳。人來了以后,給它們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頭牛和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就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而言,這種生活主題是很悲慘的:前者的主題是干活,后者的主題是長肉。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為我當時的生活也不見得豐富了多少,除了八個樣板戲,也沒有什么消遣。有極少數(shù)的豬和牛,它們的生活另有安排。以豬為例,種豬和母豬除了吃,還有別的事可干。就我所見,它們對這些安排也不大喜歡。種豬的任務是交配,換言之,我們的政策準許它當個花花公子。但是疲憊的種豬往往擺出一種肉豬(肉豬是閹過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勢,死活不肯跳到母豬背上去。母豬的任務是生崽兒,但有些母豬卻要把豬崽兒吃掉??偟膩碚f,人的安排使豬痛苦不堪。但它們還是接受了:豬總是豬啊。
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有個斯巴達,那里的生活被設置得了無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為亡命戰(zhàn)士,使女人成為生育機器,前者像些斗雞,后者像些母豬。這兩類動物是很特別的,但我以為,它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歡又能怎么樣?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以下談到的一只豬有些與眾不同。我喂豬時,它已經(jīng)有四五歲了,從名分上說,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兩眼炯炯有光。這家伙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還能跳上豬圈的房頂,這一點又像是貓——所以它總是到處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著。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把它當寵兒來對待,它也是我的寵兒——因為它只對知青好,容許他們走到三米之內(nèi),要是別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該劁掉。不過你去試試看,哪怕你把劁豬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來,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來。我總是用細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夠了以后,才把糠對到野草里喂別的豬。其他豬看了嫉妒,一起嚷起來。這時候整個豬場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飽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各種聲音。它會學汽車響、拖拉機響,學得都很像;有時整天不見蹤影,我估計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豬去了。我們這里也有母豬,都關在圈里,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臟又臭,它對它們不感興趣;村寨里的母豬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跡,但我喂豬的時間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寫了。總而言之,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喜歡它,喜歡它特立獨行的派頭兒,還說它活得瀟灑。但老鄉(xiāng)們就不這么浪漫,他們說,這豬不正經(jīng)。領導則痛恨它,這一點以后還要談到。我對它則不止是喜歡——我尊敬它,常常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這一現(xiàn)實,把它叫做“豬兄”。如前所述,這位豬兄會模仿各種聲音。我想它也學過人說話,但沒有學會——假如學會了,我們就可以做傾心之談。但這不能怪它。人和豬的音色差得太遠了。
后來,豬兄學會了汽笛叫,這個本領給它招來了麻煩。我們那里有座糖廠,中午要鳴一次汽笛,讓工人換班。我們隊下地干活時,聽見這次汽笛響就收工回來。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鐘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里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坦白地說,這不能全怪豬兄,它畢竟不是鍋爐,叫起來和汽笛還有些區(qū)別,但老鄉(xiāng)們卻硬說聽不出來。領導上因此開了一個會,把它定成了破壞春耕的壞分子,要對它采取專政手段——會議的精神我已經(jīng)知道了,但我不為它擔憂——因為假如專政是指繩索和殺豬刀的話,那是一點門都沒有的。以前的領導也不是沒試過,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沒用:豬兄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誰知這回是動了真格的,指導員帶了二十幾個人,手拿五四式手槍;副指導員帶了十幾人,手持看青的火槍,分兩路在豬場外的空地上兜捕它。這就使我陷入了內(nèi)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該舞起兩把殺豬刀沖出去,和它并肩戰(zhàn)斗,但我又覺得這樣做太過驚世駭俗——它畢竟是只豬??;還有一個理由,我不敢對抗領導,我懷疑這才是問題之所在??傊以谝贿吙粗?。豬兄的鎮(zhèn)定使我佩服之極:它很冷靜地躲在手槍和火槍的連線之內(nèi),任憑人喊狗咬,不離那條線。這樣,拿手槍的人開火就會把拿火槍的打死,反之亦然;兩頭同時開火,兩頭都會被打死。至于它,因為目標小,多半沒事。就這樣連兜了幾個圈子,它找到了一個空子,一頭撞出去了;跑得瀟灑之極。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還見過它一次,它長出了獠牙,還認識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這種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贊成它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
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
(選自王小波隨筆集《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解 讀]王小波(1952~1997年)師承穆旦(查良錚)。無論為人、為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其寫作標榜“智慧”“自然的人性愛”“有趣”,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心靈。
開頭“插隊的時候”,既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又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文革期間那一段扭曲人性的歲月。文章夾敘夾議,以樸實幽默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頗為奇特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人類“設置”的丑惡現(xiàn)象,引發(fā)讀者思考。豬溫順,然而就是這種沒有攻擊性的動物,在外面的環(huán)境惡劣時,也會有特立獨行的異類,以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不泯滅。在作者筆下,這只豬因擺脫了豬的普遍命運,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為反抗壓制、追求自由的象征。
雜文巧妙地通過豬和人的對比來表現(xiàn)主題。不僅文革,任何時期都普遍存在著生活“常態(tài)”;任何時候,都存在著對這種“常態(tài)”生活的堅韌反抗,這只特立獨行的豬就以它的行為嘲笑、擺脫了人類的設置。而“我”在豬被圍剿時,因“不敢對抗領導”而處于“內(nèi)心的矛盾”中,顯示了人反抗意志的無力感。人處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正啟發(fā)了人類的這種迷失。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弘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