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林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新鄭 451150
?
建國以來黨的社會治理思想及實踐研究
韋麗林
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新鄭 451150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首次提出“社會治理”概念,強調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過去提到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時,一直用“社會管理”這個詞,指的是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從過去的“社會管理”到現在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現了黨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和理論創(chuàng)新。本文通過對建國以來黨的社會管理思想及其實踐進行梳理、歸納,借此厘清我國社會管理的發(fā)展思路,以期對今后的社會治理有更明確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管理;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法治治理
社會治理的好與壞,直接考驗一個政黨的管理和執(zhí)政能力,也直接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擁護程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社會治理顯得越來越重要,研究社會治理思想也愈發(fā)緊迫。建國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社會管理進行長期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不斷豐富黨的社會治理思想,為今后我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基礎。
這一時期黨的社會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毛澤東思想理論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提出一系列的社會建設與管理的論述。在社會管理的任務及奮斗目標上,指出首要任務是鞏固政權和恢復生活生產,并以此為基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為此,提出了實現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在社會管理的主體上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主體,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社會管理方針上,強調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對待人民群眾內部的矛盾時,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讓群眾講話的方法。在處理社會管理中的各種關系時,強調“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參與社會主義建設。
可以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fā),對社會管理進行了艱辛探索,逐漸形成了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正確思想,正是在這些正確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逐步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政權,不斷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有效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也為黨的社會治理思想提供強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這一時期黨的社會管理思想包括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面對國家依然貧窮落后的實際,鄧小平提出了關于一系列重要論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新征程。
在戰(zhàn)略布局上強調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明確社會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經濟建設,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方法、原則;在管理理念上,將社會研究從泛政治化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平均主義”和姓“資”姓社”思想的束縛;在管理制度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的法制思想,提出社會管理必須轉變過去依靠“人治”思想,變?yōu)橐揽俊胺ㄖ啤边M行社會管理。在執(zhí)政理念上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民主與法制建設”一齊推進。并且,從80年代開始就加大管理力度扭轉經濟發(fā)展和教育、法律、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發(fā)展比例的失調。在管理主體上指出人民大眾是社會管理的依靠力量,社會主義發(fā)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同時,他非常重視社團組織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多次重要講話中都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在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的作用。提出了把權力下放給基層和人民的思想,逐步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大大調動人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繼續(xù)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不斷拓寬社會管理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表明黨為人民服務的決心。進一步強調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礎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經濟上對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就業(y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產業(yè)化、市場化改革,為在國企改革中的下崗職工落實了基本生活保障、失業(yè)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并為其提供再就業(yè)服務;在文化上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確立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提出了“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2的宏遠目標;在政治上繼續(xù)強調“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方針,重視維護社會治安和秩序,確立依法治國方略,進一步完善法治建設。主張用發(fā)展來解決社會建設中的問題,提出了“發(fā)展是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黨的十六大上,社會建設首次被凸顯出來,社會管理作為政府的職能之一也被提出。此時,“社會管理”開始進入黨和國家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第三代領導集體進行社會管理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不斷改善了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不同步的局面,越來越明確地把社會管理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期黨的社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探索。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社會管理的新形勢,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我國的社會管理提供思想指導。
創(chuàng)立了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首次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堅持把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作為檢驗黨執(zhí)政的最高標準;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和諧文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建立健全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這些治國方略體現了黨的社會管理思想內涵得到拓展和深化,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進一步把黨關于社會管理的理論推向前。
當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集體領導面對新形勢,以“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為重大課題,積極創(chuàng)新治國理念的新思想。提出了表達全體人民共同理想追求的中國夢,為社會治理的凝心聚力;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不斷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為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框架奠定基礎。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闡述“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努力方向,強調繼續(xù)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鼓勵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等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些論述可以看作是國家推動社會治理的發(fā)展從宏觀的制度安排、體制改革轉向微觀的精細的全面的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粗放式、經驗化社會管理已經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必須加快向精細化社會治理轉型。3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邏輯。
“社會管理”理念向“社會治理”理念轉變,對社會建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治理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政府和社會力量通過協商、合作、分工共同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過程,是公民和社會組織重新回歸社會核心地位,獲得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實現自身價值的發(fā)展模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繼承和發(fā)展歷代領導集體的社會管理思想上,提出以多元共治和法治治理為核心的社會治理,是順應“以人為本”的需要,是切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求,為我國未來社會治理指明了道路。未來我們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大力發(fā)展社會組織,激發(fā)活力,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實現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并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社會,不斷加強法治建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才能促進我國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更上新臺階。
我們只有立足于當今中國發(fā)展變化的實際,積極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才能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才能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注釋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2江澤民江澤民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
3如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 http://ex.cssn.cn/dzyx/dzyx_ yxyw/201512/t20151217_2785878.shtml
參考文獻
[1]賈建芳.轉軌中的中國政治走向:善治與增量民主[J].科學社會主義,2004,(1).
[2]俞可平.改善我國公民社會制度環(huán)境的若干思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1).
[3]周振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探索[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6).
[4]杜俊華.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09,(6).
[5]徐猛.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J].學術探索2014,(5).
作者簡介
韋麗林(1984-),女,壯族,廣西貴港人,現為中共新鄭市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教育。